今年中考作文怎么写?温州名师评析来了

2024-06-22 12:23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10683

6月22日,2024年浙江中考拉开帷幕。

今年是浙江省中考统一命题第一年。作为语文卷中占分最大的一道题,作文不仅是师生关注的重点,也是全民关心的热点。为了方便大家从多角度品读,温州都市报邀请到了温州多位名师,第一时间对中考作文题进行评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点评2024年浙江省中考作文题

余鲁平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担任温州市中考作文阅卷大组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本质上而论,是生命力的温度,才能让桃花开得灿烂美丽。今年浙江省中考作文是一个有温度的考题,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的诗句来评价最恰当不过。

当下,初中生文化学习的内卷程度越来越高,学生学科学习的焦虑普遍存在。今年浙江省中考作文题引导学生首重品德修养,体现了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怀温度。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在作文题中闪耀光芒。考前从已知的诸多模拟题中得知,模拟题大多从科技发展、人文修养、文化传承、开拓创新、家国情怀等范畴让学生思考作文,着力点均宏大。今年浙江省的中考作文题关注的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问题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发展成长,学生真正有话可说。

在考题形式上,写作的指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最大程度降低审题的难度。写作文体上真正开放,而不是像过去有些中考作文题的伪开放。记叙类文章与议论类文章均有充分驰骋的天地。命题在考题形式上用心良苦,体现了对考生现场应试心理与应试个性能力的关怀温度。

当然,今年的作文考题,考生要想脱颖而出,写出一类文,也有不小的挑战。

选择记叙文写作的考生,第一挑战是选材。毕竟同龄人在大致相似的成长轨迹中,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很大程度上大同小异,考场上记叙文选材的趋同性会导致文章大多缺乏新意,故选材上的事情过程、展开场景与细节生发在符合生活的真实性的同时,要思考解读上具有充分的弹性空间与新颖性。唯此,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其次,在写法上,记叙文写的本质特征要充分体现。记叙文的写作是时间的艺术。“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是时间生活,“国王死了,王后伤心死了”,这是价值生活。作为时间艺术的记叙文写作,写出情节的波澜是首选。在情节波澜中,体现了叙述的连贯性与动态性,体现情感的分化与振荡,体现细节生发的生动与形象,体现记叙文的价值生活。

选择议论文写作的考生,最考验的是逻辑思维的层次性。议论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写作逻辑思维可以分为三个层:第一是是什么,是事物的类别与性质方面的问题;第二是为什么,是事物产生的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第三是怎么办,是事物解决的方法与途径的问题。今年的作文的得到与失去这个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如果考生泛泛而谈,就显得肤浅。考生在逻辑层面上应该要从“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两个层面下工夫展开思考。从“为什么”层次思考,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它的价值与意义及正负面的影响是什么,充分寻找因果,写成一篇因果型议论文。从“怎么办”层次思考,思考从理念到行动上要如何处理得到与失去的问题,写成一篇决策型议论文。在议论文写作上,注重逻辑思维层次后,还要注意典型事例的运用与分析,不堆砌材料。行文结构上还要注意层次的清晰性。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既有温度又有较好的区分度,值得点赞。


通过写作学习和思考

——我看浙江中考作文

刘卫东

(温州大学创意写作教研室讲师,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青年作家,获得第四第五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首届万松浦文学新人提名奖,出版著作6种,主编各类作品50余种)

从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中高考作文来看,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即重视对个人生活经验的发掘,强调在特定的文化、事件等情境中进行解题、构思,要求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结合社会层面的相关话题来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如果从今年浙江中考的写作题目来观察,可以看到它正好蕴含了上述趋向,它的命题思维和考查逻辑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很清楚。

第一个层面即对个人经验发掘的重视。以今年的中考写作题目为例,这些题目很少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断运用资料进行论证,而是更为注重个人的想法、观点表达。有相关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的学生在这个方面会更有优势。

第二个层面是写作命题和构思有了更加情境化的设定。今年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换位思考,而且得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去写。毕竟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也或多或少经历过或大或小的成功、失败,有自己的心得。

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性。现在的学生在接受各种文化社会信息都很便捷,他们也经常可以看到热搜排行、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等,思维也很活跃。这就可以看到今年作文题目的引导性,在关注“努力”这个话题的时候,或多或少能够想一想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遇到了挫折等问题,又该如何调整心态,以更好地应对。

总体上这类写作题目都不是单纯考查某种语言技巧、修辞手法或主题解读能力。这样的写作实际上考察的是一种特定社会语境中的个体行动、判断和思考能力。今年中考写作题目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字数少了100字,写作题的总分数提到了50分,可见考查的重点不在于能写多少,能否写得出来,而在于能否真正地运用写作去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来看待中考作文题,反思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更好地看到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哪些地方需要优化,具体需要补强什么模块。比如说,是不是一味鼓励自由表达,而忽视了情境化的训练,或者只是强调抽象的论证练习,而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引领较少。

总体上今年的命题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注重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有立足于学生自己真实经验、深切体验基础上的创意表达,才能为更进一步的创意思维、未来科学或文化领域的创意能力更好地奠定基础。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层面来思考写作的训练模块设计,不断地从创意表达走向创意写作,走向创意能力的养成,用写作提升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需要的创意思维能力。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辨

黄家光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

努力之后,却无所获,为何还要努力?这是今年中考语文的作文题。对此我们该如何解析?题干在引导我们说,虽然我无所获,但至少我习得了某些良好的品质,即美德,相应的,也克服了某些不好的品质,即恶德。对此,我们自然要问,美德的获得不是某种获得吗?细究之下,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获得,一种是内在价值,一个是外在价值。

当我们说,努力而无所获时,我们说的是外在价值。你努力学习,没有获得好的成绩,由此你可能没法上一个好学校,没法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是一种外在价值。外在利益的获得,有很多外缘,不是依靠努力本身就能决定的。比如一场足球比赛,你对手的实力就是很重要的因素,场地、天气、身体状态等,都影响着比赛结果。这些外缘,能不能否定你的努力呢?似乎不能。努力只是外在价值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对于内在价值而言,就不是这样了。只要你努力了,你就必然习得了某种品质,比如坚持、耐心等。这种品质的获得不依赖于外在价值而后可。我们甚至可以补充一句,“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这些内在价值都具有一种不待外在价值而自足的意义。

这些价值不仅在于个体身上,也在国家和民族层面上。文天祥爱国主义的内在价值,不会因为文天祥被杀、宋朝覆灭而丧失。革命烈士方志敏被俘杀害,而一些汉奸似乎还得到眼前的利益,但从内在价值看,爱国主义高于背叛祖国。故此可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从上面分析看,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哲学”的议题,它是一个更一般问题的子项:德福一致问题,良好的品德与人生的幸福之间,有时并不能统一。《窦娥冤》中有一句“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就是这个问题的典型表达。在古代,人们通过一些迷信的方式来保证德福一致,这在现在显然无法说服我们,于是我们转向了肯定事物的内在价值,而不用单纯的外在价值来衡量事物。

当然,一个良好的社会,要求去保护这种内在价值,使外在价值去适应内在价值,这样的社会才能更好更持久的运行。不过,到这一步,似乎已经离题甚远了,因为题目问的是对于“我”的价值。所以在我看来,看到事物的内在价值之自足,进而能看到内在价值不仅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而且对于民族与国家也有意义,就足够了。就后者而言,个人的价值认同中包含着个人对于社会与国家的价值。

编辑:华晓夏

责编:黄敏

审核:王蓓

监制:施文洪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