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学长试写高考作文,为高考生加油

2024-06-07 21:13  

今天下午,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的三位学姐也写了“新鲜出炉”的高考作文。她们希望用这种方式和今年高考生互动,给考生带来跨越时空的能量传递。


姜来
交织与平衡:人工智能的时代回音

在普遍认知中,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让许多困惑得以迅速解决。然而,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欲望实现的“工具”,如何正确定位其角色,完成其使命是当下时代的难题。人工智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亦带来更多疑问,需要结合人类思维、特性本身在交织与平衡中寻找答案。

冷与热共舞:“冷”基建上的“热”空间

当代的人们利用人工智能寻找到了众多想要的答案,毋庸置疑,其巨大的数据库本就已经对两个拳头大的人脑进行了无声的“降维打击”。随着ChatGPT、文心一言等聊天软件的兴起,近两年来,无数学者试图以“文学创作”为窗口,窥探人工智能的全貌。在今年年初,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了自己的一次有趣的“ChatGPT”使用经历:“我和机器人说要写一篇《父亲的背影》,两三分钟后,跳出来一千字。我说:‘缺乏细节和文采。’它回复:‘非常感谢您的反馈,以下是我改写的文章。’并附五百多字——‘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背影却展现出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我能感受到他那高大的身影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榜样和支持者。’”人工智能好像被喂饱了鸡汤,满肚子大道理却不见真情实感,读来使人忍俊不禁、难以共情。譬如精准落水而无法激起涟漪的石子,人工智能的反馈总是“正确无误”却又难以给予人类足以铭记终生或代代流传的心灵撼动。

“行与式”易于替代,“血与肉”却难以复刻。人工智能与人类最大的差异在于其言语的“信息源”——人工智能的创作素材来源于“吃撑”人类文明的果实,人类作者本身的创作灵感却往往建立在个体思想与真实生活联结的纽带之上,这条纽带也恰是人类所独一无二的,能够打造让人“共情”作品的唯一途径。人类语言的终极审美标准指向“艺术的真实”,失去这一重大考核标准的文学是空有枝叶而无根脉的,终将空洞乏味。在互联网大环境中,人类被赋予更高的使命,需要从新的角度去探索问题回答更多的可能。人工智能时代最为忌讳的便是人类创作的“自我罢黜”。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亟需捕捉、发掘自身无法取代的优势,主动调整聚光灯的方向——从问题回答的“广度”转向问题回答的“温度”。与其将人工智能的出现视为释放人类惰性的契机,不如将其作为促使人类进步的、强大的“冷”基建,给我们腾出时间探索更多的“热空间”。

得与破并存:思维模式的重构引发危机

当人们欣喜于更多的答案将会被轻而易举地揭晓,却尚未意识到或许能提出的问题也愈来愈少。

首先,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不仅是知识获取途径的飞跃性迭代,更是一次对于“发问”这一动词本身的解构与重塑。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提问-假设-实践-验证这一复杂的流程变成了一顿输入法附加一个“enter”快捷键。当人们默许逃离实践获取答案的问题解决路径,实则也就距离实践这一“发现问题”的宝地渐行渐远。人们习惯了通过极其便捷的方式找寻问题的答案(其实际也只是人类数据库中的回答),或许便会开始苛责探寻“真相”的原始路径是何其艰辛。那么数年过后,随着思维模式的彻底翻转,“真相”还是真相吗?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还会依旧存在吗?

  再者,当今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信息茧房”的现象。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系统,参照用户的点赞、评论、浏览记录,为用户推送高度“个性化”的内容。如此信息推送模式实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人们被包裹在一个由自己选择和喜欢的信息构成的舒适区内,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更为单一,思维也愈加狭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会更加偏执地确信自己原有的认知。当人们得出问题的答案都被带着“欺骗性”“引导性”地强化,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异化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最终,人们不仅对外丧失了怀疑精神,亦对内丧失了打破原有认知、向自我发问的能力。

得与失共进: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

总体而言,人类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应当予以积极迎接的姿态。“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人工智能究竟是未来福祉还是“潘多拉盲盒”,这完全取决于如何科学地调整好二者的结构关系,其主动权更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人工智能时代解决了一系列旧问题,同时也伴随了广大新问题的诞生,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更是助推时代前行的必要步骤。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模式应当归结为——通过提高基础问题获取的“速度”来推进深层问题探寻的“深度”。我们需要在横向上对问题进行划分,把仅需“有回答”的、经过无数次实践验证过的问题交给人工智能,把需要“回答好”的、尚未被充分检验的问题留给人类自身。

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人类与智能时代的对话从未停止,主动发问,彼此聆听,方能在未来时代中交织出绚烂火花。



董琰
掌思考之舵,驾科技之舟

自先民卜卦问天到后人上网解惑,我们都渴望答未知之问以渡时代之津。幸哉,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科技之舟提高了我们到达津口的速度。可是,没有思考之舵,即使百舸争流也像无头苍蝇乱窜。人只要坚持思考,问题就不会变少,答案也随之而生。私以为,只有掌思考之舵,方能驾好科技之舟,渡时代之津。

纵乘科技之舟,也得问津。时代之江滚滚来,问题迎刃而解,亦会随势而增;新产业的出现伴随新问题的诞生,而一些旧问题,也并未被科技解决。没错,智能化时代使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然而,“快”并不等于“真”。例如近日,AI打造数字生命能使你爱的人“复活”,然而却也引发一系列道德伦理新难题,传统的生与死的价值问题也尚未得到解决。美国苹果公司CEO库克说:“我并不担心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我只担心人像机器人一样思考。”互联网方便生活的同时也打造了“信息茧房”,过度依赖科技不啻作茧自缚坐井观天;人工智能的原理无非是将储存的海量信息按规律调取出来,其中不乏大量前人经验,可是“从来如此,便对么”?人只有凭借思考的力量,方能拓展预置蓝图,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判断何为“真”答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科技也,利用好这一工具更“快”接近真正的答案。

思考之舵指点迷津。天地之间,唯有人心一点而已,问题因思考而诞生,我思故问题在。法国科学家苏埃尔说:“机器高度拟人化,将重新定义‘人’的价值。”定义“人”的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人生是旷野而非单轨,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hatGPT不会重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文心一言不会打造百花齐放的花园。文学家米兰·昆德拉曾言:“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指人类思考之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人类思想确有局限,但我们不能停止思考,我们的思考正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于是我说:“人不思考,上帝就发愁”。

掌思考之舵,驾科技之舟,渡时代之津。我们不如建立真正的“问题意识”,思考自己要“问什么”,然后利用好科技工具,更快地接近答案,解决新的问题。而有一些问题,我们要明白科技解决不了,我们需要终其一生去追寻和探索,正如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方能创作《史记》,朱子阳明格物致知,神秀慧能心如明镜……这些人类智慧与文明、问题与答案的价值,并非科技创造,而是因思考而生。

拿破仑曾言:“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科技无疑是把双刃利剑,但这把双刃利剑总被握在思想的手中,听思想指挥与掌控。问题与答案皆因思考而生,只要人辩证思考,问题迎刃而解,亦能随势而增。不如掌思考之舵,驾科技之舟,渡未来之津。


杨雨晨
科技之翼,思辨之心

看机械的白鸽,从空中飞过,要如何点睛,它才堪称鲜活?我认为,一颗善于思辨的心方能为机械的白鸽点上一双明亮的眼睛。

科技的发展从来不只是纯粹地带来福祉。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生产效率伴随着蒸汽机的轰隆声“一路高歌”,但终究被灰蒙蒙的天空挡住了去路,被布满粉尘的空气剥夺了呼吸的权利;再观现代社会,四通八达的社交媒体和网络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但同时也助长了网络暴力和隐私侵犯的气焰;基因编辑技术为治疗遗传疾病提供了可能,却又引发了“定制婴儿”的风波,有人不禁发问,人造的天分是否算作慧根,克隆的肉身又是否具有灵魂;人工智能技术犹如一匹势不可挡的骏马奔驰而来,正在以其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强势改变工作市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同样引发了制造业、服务业工作岗位骤减的担忧。

由是观之,人工智能作为当今科技的代表显然不能够让我们的问题变少,相反,这项科技的发展还会伴随着很多新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身为社会的主体又该如何自处呢?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是安于现状,放肆地在新兴科技造就的温室里呼呼大睡;一是做王开岭笔下“不甘喑哑的刺头”,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时刻保持清醒。

选择第一种,开篇必定圆满,你只需贪婪吮吸着科技发展的乳汁,不计后果地享受便利。长此以往,当你直面科技发展产生的新问题时,你只会觉得四肢僵硬,大脑空空,到那时,便也没有回头路可走。正如拥有“永不沉没”美誉的泰坦尼克号,人们对其安全性自信满满,在豪华的船上肆意歌舞,却忽视了可能发生的灾难,它在首航中撞上冰山后沉没,一千余人因此丧生,这不正是在科技迷雾中丧失方向从而导致悲剧的例证吗?“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或许诸如此类的惨痛历史已经帮我们做了选择。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或于沉默中保持清醒,抑或于沉沦中等待灭亡,要谨记,安于现状是我们奋斗航线上的暗礁,作为新青年,我们毫无疑问要选择第二种。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能浇灭思辨的火种,要做到居安思危,辩证地看待新兴科技的发展。设想,倘若社会上没有像桑塔格一样的人,没有李敖口中“唱反讽”的人,也没有敢于大咬城邦一口的苏格拉底似的牛虻,只有一群只会鼓掌的人,那么科技如何发展,社会何以向前?

“斯人已去,且迎东方赤阳”,我们既要拥抱时代的变化,也要在偏航的时候及时摆正航向,深陷于科技便利的泥潭,只会让人与机器难以辨别,社会也会日渐变成钢筋水泥铸成的冰冷森林。

在看到机械的白鸽飞过天空,划破簇拥的云团时,记得怀揣思辨之心为白鸽点睛,使其变得鲜活,蓬勃向前。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