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如水,浸润千年。2024年恰逢温州建制2216年和设郡1701年,《温州教育》周刊邀请专家团队打造了一条“近距离、短行程、高品质”的研学线路,让孩子们深度解码瓯越文化基因,细细品味瓯越文化魅力。
本期研学活动,我们将带领同学们以“诗”为载体,深入了解江心屿,邀请温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梁一粟带队。
梁老师的讲解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随着线路的展开,同学们将对江心屿的“前世今生”有一个全新了解,更好肩负起让千年宋韵瓯风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的使命。
带队老师简介:
梁一粟 现任温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系中国研究中心访问研究者
研学线路简介:
1 登岛前,请孩子们先阅览江心屿古旧图,如清张宝绘《泛槎图·东瓯吊古》(如图)。
2 上岛后,梁老师将给同学们讲解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的“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随后,看到“普寂禅院旧址”石碑,了解江心寺前身是两座禅院——普寂禅院与净信教院。江心屿在南宋之前其实是两座岛屿,宋高宗离开江心屿后,派青了禅师改造了江心屿,塞川填岛,合并两寺为“龙翔兴庆禅院(即江心寺)”。结合永嘉四灵之一徐照《江心寺》一诗,介绍江心寺在当时的宗教影响力。
3 游览讲解为纪念南宋名相、忠臣文天祥而建造的“文信国公祠”,带大家了解文天祥生平,并学习讨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介绍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江心屿一个月的经历及在岛上所作的诗《北归宿江心寺》。
4 游览浩然楼,介绍其始建于明万历八年,解说该楼的两种来历。
5 游览江心寺门口的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并介绍对联作者南宋温籍政治家、文学家王十朋。带领学生参观当初被称为“孤屿”的遗址小礁石,清嘉庆年间编的《孤屿志》中记载“两峰对峙,中川流,又名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屿也”。
6 游览“谢公亭”(相传为谢灵运观江处,后人建亭纪念),介绍谢灵运生平及其与温州的关系,完整地学习理解《登江中孤屿》。讲解亭边石碑及廊柱上所刻唐代李白、杜甫,明代文林(注:文林,明代才子文徵明之父,曾任温州知府)、清代朱彝尊(清代浙派词宗、著名学者)等人的诗作(诗作内容或涉及对谢灵运的追怀及对温州的向往,或直接描绘江心屿和谢公亭),并介绍谢灵运登临江心屿题咏后对推广温州山水、提升温州文化的影响,使得温州成为山水诗发祥地,获“诗之岛”的美誉。
7 游览“澄鲜阁”,介绍阁原名“水陆阁”,又名“江上楼”,是一处纪念谢灵运的建筑。初建于北宋崇宁元年,明万历十年王叔杲(温州明代乡贤,永昌人)捐资重修,改名为“澄鲜阁”,取自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澄鲜”二字,为三间两层结构。后世文人骚客多聚集于此,赏景赋诗。登阁品赏“空水共澄鲜”之景。
8 游览宋园,介绍南宋时期温州迎来发展的鼎盛期,宋韵文化对温州影响很深。结合宋园的园林建筑特点,讲解宋式美学及宋代文人崇雅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美学。
报名信息如下
研学时间:5月19日(周日上午9:00~11:30)(如遇雨天,时间顺延一周)
研学对象:小学四年级以上
研学价格:198元/人(含保险,不含渡轮费,不提供中餐)
集合地点:当天上午9时前,家长自行带孩子坐轮船到江心屿“孤屿石”处集合
报名方式:扫码报名
温都记者 夏忠信
编辑 林摄尔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