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读诗·古诗词中的“情感”比喻

2024-05-10 18:34 掌上温州客户端 

栏目简介

八面读诗

结合古代文学专业优秀学者观点,多维且细致地解读中小学教材中的古代诗词作品,归纳阅读方法,探讨当下教材设计及多种教法的亮点与可提升之处。

栏目主持人:梁一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系中国研究中心访问研究者。现任温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授《中国文学》《写作》《语言与文学基础》等课程。曾于《新宋学》《浙江学刊》《人民日报》《青年报》《浙江作家》《南风》等刊物发表论文、书评、游记数篇。

这期我们来探讨、品味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情感”比喻。

其实在古诗词中最常使用的比喻手法是“物物”比喻,如将女子比作各种花或其他美好的自然景物,这类比喻相对直观,于读者而言也更容易想象。“情感”比喻有别于“物物”比喻,它往往用在以下情境中:诗人把自己抽象的情感(比如愁绪、思念之情等)具象(形象)化为某种尺度(长度、深度、厚度、重量),或比喻为某种自然事物。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情感”比喻手法的诗句往往蕴含了整首诗或词的主旨,乃诗人中心思想之所在。

这类比喻的案例不胜枚举,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本体通常为离别、思念之情、爱意或愁绪。比如李白在《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在船上看见深不见底的潭水,又见前来送行的好友汪伦,于是将抽象的友情与具象的潭水之深进行联系,赋予友情“深”的尺度。这种比喻并不罕见,刘禹锡也曾写下“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鄂渚留别李二十一表臣大夫》)。除此之外,李白还在《金陵酒肆留别》的最末写道:“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亦赋予看不见摸不着的离别情意一种流水长度的形象尺度。

又如宋词名家李清照在《武陵春》里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经历了人世剧变,词人晚年的愁绪可谓“重如泰山”。其实面对不可名状之愁,历朝历代的文人已尝试过创作多种喻体。著名学者、作家沈祖棻于《宋词赏析》中有言:“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水之多比愁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而流的东西了。李清照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之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可见在李清照之前,李煜、秦观对愁已有化抽象为形(具)象的比况,但李清照此处“情感”比喻的创新之处在于:说舟小而轻,愁多而重,无以承载,取喻新颖,自然贴切,于是这抽象的不可描画的“愁”不仅变得具体可感,而且有体积、有重量,还有小船被愁慢慢压下水面的一种动态感。

除了以上所述比较显性的“情感”比喻诗句,我认为一些诗句还存在隐性的“情感”比喻,供大家参考讨论。比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结合上下句与全诗意涵分析,我认为这句不只是单纯的写景,诗人或是见到、听到滂沱的夜雨,联想到自己思念亲人的情感充沛得也似这暴涨的雨水。有意思的是,当下经典流行歌词中也有类似表达,周杰伦的“御用词作者”方文山就在《七里香》里写下“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这种显性的“化情为累积的雨水”可谓与李商隐的隐性写法遥相呼应。不仅如此,《七里香》歌词里的“院子落叶,和我的思念厚厚一叠”,以及《枫》中“缓缓飘落的枫叶像思念”也是相当精彩的“情感”比喻运用,将思念之情落实得具体且形象,使读者觉悟思念的深厚与凄美。

由以上可知,经典的文学写作手法能够穿越时空永流传。面对古诗词中比比皆是的“情感”比喻手法,大家可以多归纳、概括,并从中找出异同。另外,审美的下一步便可以是模仿与创作,大家可以为每一种情感找寻到最合适、最有意境的比喻路径,从而将这种巧妙的修辞手法用于自己平日的写作。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