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月小宝宝吞下螺丝钉差点要了命 温医大附二院专家7小时取钉

2024-05-03 11:14 掌上温州客户端 

温都讯  瑞安出生14个月男童豪豪(化名),误吞了金属螺丝钉,连家长也不知道,造成颈部不能转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专家花费7小时才将螺丝钉取走,他于近日出院。

二十多天前在家中玩耍时,外婆发现豪豪突发呛咳,面色苍白,立即去当地医院就诊,在当地医院行相关检查后,拟肺部感染收治,患者治疗一周后出院。四天后家属发现患儿头颈部活动受限,不能转动,再次拍片后提示为食管内异物,于4月17日来温医大附二院耳鼻咽喉科急诊就诊。

经病史询问,家属并不知晓具体为何异物。当天院内CT显示:食管上段(约平C3/C4层面)见不规则条形金属致密影,胸部正位片显示:食管上段区约C3/C4平面见螺纹样致密影,大小约15*11毫米,具体异物嵌顿部位有待术中探查。

为尽快取出异物,该科高金建副主任医师决定当日行急诊行食道镜探查及异物取出术,术中食管镜反复多次探查食管入口、咽腔、梨状窝等均未见明显异物,仅见咽后壁近食管入口处局部粘膜破损穿孔,周围粘膜肿胀明显,可见脓性分泌物渗出,偌大的异物似乎和医生们玩起了“躲猫猫”。此时时间已过去两三个小时,家属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高主任耐心安抚患者家属,并告知患者家属目前基本排除食道异物可能,由于异物在体内时间过长,异物已经游走于腔隙之外,成为非常罕见的“游走性异物”。由于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如果采用开放式手术方式探查取出异物,不经手术难度高,而且创伤也相对较大。内镜下手术虽然创伤较小,但必须要精准定位,否则犹如大海捞针。为了能顺利取出异物,经耳鼻咽喉科紧急讨论后,决定由耳鼻咽喉科凡启军副主任医师协助手术,在术中联合放射科,行术中X线重新定位异物位置,术中发现异物主体位于下咽后壁肌层之下,利用支撑喉镜精准定位异物范围,电刀沿咽后壁破损口纵行咽后壁肌层组织,见其内脓腔形成,嵌顿于脓腔内螺丝样金属异物,终于露出了其庐山真面目,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由于与周围组织完全粘连,凡启军医生小心分离异物,并将异物完整取出,术后患儿仅咽后壁微小的创伤。因咽喉部粘膜水肿明显,后续转入ICU监护治疗。

术毕医生将术中取出的异物交给患者家属,家属惊出一身冷汗,从没想到竟会不小心让豪豪吞入螺丝钉!后经家属回忆,为柜门上的钉子。

4月18日豪豪从ICU转回病房,精神软,不能经口进食,哭闹不休,家属较为焦虑,经耳鼻咽喉科医护团队的细心照顾,细致的鼻饲护理、静脉营养支持后逐渐好转,于4月23日行喉颈部CT检查,考虑情况好转予拔除胃管。

耳鼻咽喉科凡启军副主任医师提醒各位家长,婴幼儿需要时刻看护好,由于5岁以下儿童磨牙还未长好,咀嚼功能较差,咳嗽、吞咽等自我保护反射还未发育完全,在玩耍、哭闹、嬉戏、吸食、喂奶时较易发生气管异物、食管异物等。该科每年都要收治大量的各类异物的患者,但这类“游走性异物”患儿实属罕见,家属在发现患者可能异物吞入后,一定要及时就诊,全面排查。除此之外,在耳鼻咽喉科护理工作中我们常常能接收到诸如耳道异物、鼻腔异物等患者,层出不穷。比如橡皮泥塞入耳朵,坚果类、果冻类呛入气管,电子纽扣塞入鼻腔等,还有些小朋友习惯咬笔头,也容易误入食管或气管。在此,他们呼吁广大家中有幼童的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尽量不要给三至五岁的儿童进食坚果类、豆类食物,在进食时不可哭闹,逗哄,教育儿童不要口中含物玩耍,如已发现,应立即让其吐出,不可强行掏出,以免引起哭闹误入气管、食管,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通讯员周滔滔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