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培育出温州人喜欢吃的3个水产养殖新品种 创产值近30亿元

2024-05-03 11:57 掌上温州客户端 


编者按:劳动模范是一个光荣称号,也是一种精神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新一批温州的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揭晓。来自我市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扎根一线,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用自己的模范行动鼓舞着人们,使劳模精神成为激励人们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是真正的最美劳动者。

温州都市报全媒体推出《致敬!最美劳动者》系列报道,向劳模致敬、向奋斗者致敬。


在今年五一长假的前两天,身为国家贝类产业体系温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的肖国强仍有些忙碌。4月29日,他一大早赶到宁波奉化为当地青蛤养殖户做技术培训,然后现场考察当地青蛤养殖基地;第二天,他又立即赶往台州的温岭,为当地政府的水产养殖产业出谋划策。

月均出差超10天“服务”各地水产养殖业

出差和下乡,是肖国强过去20年在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年,我出差与下乡更多,最多时一个月有23天在出差,最近五年出差少了一些,但平均每月出差仍超过10天。”

当前,肖国强的出差,更多地为省内外水产养殖产业提供服务。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遗传育种室主任,他与团队培育的水产新品种和水产养殖新技术,仍有不少问题需深入一线调研,然后帮养殖户解决;同时,一些水产养殖业发达的地方,当地政府部门也时常邀请他为其产业发展规划出谋划策。“我们做水产养殖研究的,就要深入一线调研,才会出成果。”

4月29日,肖国强去宁波奉化,除了技术培训,还要深入当地养殖基地考察,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当地青蛤养殖一手情况。早在2016年,奉化当地水产养殖户向他反映,他们的梭子蟹与花蚶混养的模式,效益不好,是否有好的养殖模式。对此,肖国强考察了奉化的水产养殖业,建议养殖户们养殖青蛤。肖国强称,当时推荐奉化的养殖户养殖青蛤,主要是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在台州温岭推广的蛤蜊养殖模式非常成功,亩产超过5000公斤,亩滩面产值达10余万元。

“奉化的青蛤养殖亩产要比温岭的低,但是养殖户的收益要比原来好很多,当地的青蛤养殖在2017年就迅速增加到了几千亩。”肖国强说。此次奉化当地养殖业又邀请肖国强去技术培训,主要是当地青蛤养殖业经历了几年养殖,又遇到一些难题,需要专家帮忙解决。

近十年全力推广水产养殖新模式和新技术

实际上,最近十年,肖国强的研究侧重于水产养殖新模式,以提升养殖户的收益,推动地方的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些年,更多贝类养殖采取“流水线”生产模式,像蛏子苗投入养殖前需在滩涂培育一段时间,受滩涂条件限制,中间培育环节的成本较高,于是肖国强团队摸索出了在海水养殖池塘边开展集约化蛏苗中间培育的新模式,成本低,效果好。“贝类小苗的培育不需要投放饵料,在海水养殖池塘边边上设立一些长方形水槽,集约化培育蛏子等贝类,正好将贝虾养殖池塘富有营养的尾水利用起来,解决了池塘养殖的尾水环保问题,还大幅降低了贝类小苗的培育成本。”肖国强说。

据了解,像蛏子这类贝类在滩涂培育小苗,每平方米滩涂只能培育不到2公斤,而在海水池塘边集约化培育,每平米可培育达13.5公斤。

诸如此类的水产养殖技术与养殖模式的革新,在肖国强及其团队看来,并不是稀罕事。当下,蛏子价格比早些年要便宜不少,不少人认为是养殖规模大了,事实上是技术革新让蛏子整体养殖成本价格下降了。早在2013年,肖国强及团队在一线调研了解到,一公斤蛏采挖成本要6元,主要是蛏子生活在近1米深的滩面淤泥下,采捕很不易。于是,肖国强及其团队经过多番试验,研发了“池塘缢蛏底铺网养殖技术”,在淤泥四五十厘米深处铺上一张网,避免蛏子“潜”得过深,不易采捕。“我们的这项技术,不仅让蛏子采捕效率提高了一倍,而且采捕率了也提升了5%,大大降低了整体养殖成本。”肖国强说。“池塘缢蛏底铺网养殖技术”已于2022年成为浙江省地方标准。

肖国强表示,水产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都需要研究者与养殖户不断的磨合,养殖户遇到的问题需及时反馈给研究者,而研究者要及时去一线深入调研,解决问题,这也导致他需不停地出差到各个养殖基地。

泥蚶新品种培育“十年磨一剑”

相较于十年前,肖国强当前的出差与下乡频率要低了不少。

2004年,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毕业的肖国强,并没有选择家乡江苏镇江就业,而是选择了位于温州的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我父母都是渔民,有渔业情结,做好水产养殖研究,让父母早点上岸。”

当时,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将肖国强派往乐清清江基地,挑起滩涂贝类的遗传育种工作,文蛤、泥蚶这两个贝类品种是他重点攻关的品种。“来温之前,我没见过泥蚶,也不知道泥蚶这么受温州人喜爱。”肖国强说。

正因此,肖国强要培育泥蚶新品种,就需更多时间扎在清江基地研究泥蚶的习性,有一年共有340天在清江基地度过。

经过10年5代的选育,文蛤新品种“科浙1 号”在2013年培育成功;事隔一年,泥蚶新品种“乐清湾1号”也入选国家水产新品种。这两个贝类新品种均可实现增产30%以上。

肖国强说,在培育新品种的十余年时间里,除了扎根清江基地,还要不停地下乡与出差,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等方面的推广与普及,最多时一个月有23天在省内各地出差,一次出差有时要长达一周。

尽管,在2016年后,肖国强更多时间投入到水产养殖技术与新模式的推广,但是他仍坚持培育滩涂贝类新品种,2021年文蛤新品种“科浙2号”又培育成功。

据不完全统计,肖国强培育的3个国家水产新品种均得到大规模推广养殖,前后已培育推广苗种近300亿颗,苗种覆盖面积7万亩以上,亩增产20%以上,创产值近30亿元。

温都记者 郑俊杰/文

编辑 曹滢

审核 胡建国

监制 施文洪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