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温州人都喜欢吃什么海鲜?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藏着答案

2024-04-24 13:59 掌上温州客户端 

元旦过后,温州渔船纷纷出海撒下“新年第一网”。前几日,一艘龙港籍渔船在东海作业时,捕获一条重8.7斤的野生大黄鱼,后来以68800元高价卖出。

温州地处东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鲜水产资源。周朝史书《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周成王二十五年(前1091)各地诸侯来朝见时,带来的土产贡品有“东越海蛤”。东越包括东瓯和闽越,看来温州先民早已吃上了海鲜。

瓯越人吃海鲜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曾有报道称,温州人一年吃掉了全球70%以上的东海大黄鱼。此外,还有无数泥螺、蛏子、带鱼、血蚶、梭子蟹、鮸鱼,它们共同构成了温州的标准味道。


在朔门古港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海洋生物的贝壳,主要有牡蛎、毛蚶、钉螺、海瓜子等十几种,大多是温州人餐桌上寻常可见的海鲜美食,如今朔门一带有多家海鲜排档,生意火爆。

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贝类标本

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贝类标本主要集中在两宋时期的文化地层中。考古人员推测,两宋时期,酒肆文化兴起,温州人经常坐在码头边吃着海鲜、喝茶饮酒。本期《孤屿志》,我们来聊聊古代温州人吃海鲜的那些事儿。

游江心寺
明·谢铎
地拥中川胜,天留半日谈。
人谁是宾主,境已绝东南。
旧雨山僧识,秋风海味甘。
独怜乡思苦,丛杂可谁勘。


古代海鲜是家常菜

早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先民便开始在这片富饶的沿海海域里捕鱼为生。1958年,永嘉县下塘龙船山、乐清县白石乡杨柳滩等两处水利工地出土石网坠,1983年乐清县白石出土陶网坠。石网坠和陶网坠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捕鱼工具,说明那时瓯越祖先已经在浙南沿海捕捞海洋鱼类。

温州是“鱼米之乡”。三国时期,温州开始稻田养鱼,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三国吴沈滢《临海水土异物志》中,记载永宁的异物九十六种,其中水产有鲤鱼、比目鱼、石首、蛤蜊、蚶、海月(窗贝)、江珧(一种海蚌)、䱥鱼等。永嘉太守谢灵运的《游赤石·进帆海》诗就提到了“海月”,“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其中石华、海月均为贝类,石华亦称为龟脚。

牡蛎

谢灵运曾对乐清湾的牡蛎大加赞赏,称“新溪蛎味偏甘”。为乐清牡蛎点赞的还有南宋温州状元王十朋。王十朋曾收到好友刘长方的来信,提到牡蛎鲜美。他在回信《寄刘长方书》写道:“珠屿小蛎圆带石,砮焦巨房深若杯。吾乡此味亦不恶,故人游宦盍归来。”并注曰:“砮焦在沙角海中”,“珠屿在小芙蓉,小蛎绝佳”。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唐代后期,温州城内百里街旁有个“百贾坊”,坊中有各种酒馆、饭店。唐代诗人李颀有诗写温州饮食:“欲饭蟹鳌熟,下筋鲈鱼鲜。”可见当时海鲜已经是温州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南宋时,温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并建有待贤驿、来远驿和容成驿等机构,招待来温的各国客商。外国商舶返航回国,市舶机构支送酒食,有时还设宴饯行,请远道而来的外国客人,尝一尝温州的地方美食。

东门浦一带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海产品交易集市。温州人喜爱的虾干虾米、紫菜海带、鱼鲞水潺干应有尽有。店铺从浦边码头一直到镇海门外的涨潮头,是当时浙南地区海货集散中心之一。

东门浦水产店铺旧照 杨保民 摄

大批海味成为贡品

温州不少海产在古代都曾是贡品,远在京城的皇帝也馋温州的海鲜。

《新唐书》有载,“温州永嘉郡,土贡蛟革”。《元和郡县志》中也有“元和贡鲛鱼皮三十张”的记录。鲛鱼皮就是鲨鱼皮,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唐宋时被作为土贡经内河漕运,大量运往都城。

到了明代,进入“岁进海味”清单的温州海鲜更多了。明代温州下辖永嘉、瑞安、乐清、平阳等县,均按一定比例上贡海产品。各县上贡的海味也有所不同,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当时温州各县土贡的水族产品如下:




永嘉(城区,今鹿城区)

石首鱼、水母线(海蜇,下同)、虾米、鲻鱼、壳菜(贻贝)、龟脚;



瑞安

石首鱼、鳘鱼(鮸鱼,下同)、鲈鱼、虾米、鳗鱼、鲻鱼、水母线、黄鲫鱼;



乐清

水母线、石首鱼、鳘鱼、鲈鱼、鲻鱼、黄鲻鱼、石发菜、虾米、龟脚;



平阳

龙头鱼、石首鱼、虾米、鳗鱼、鳘鱼。


石首鱼就是黄鱼。黄鱼肉细味美量大,明万历《温州府志》誉它“为鱼之最”,清乾隆《瑞安县志》称其为“海鱼中之至美者”。

产自苍南炎亭的梭子蟹,因个大味鲜,在明代嘉靖年间成为贡品。为及时足量征取,朝廷还在炎亭屯扎“工作人员”,建立特别通道,专捕“御蟹”上京。

贡品给温州海鲜等特产带来知名度的同时,也为百姓造成沉重负担。加上明后期的倭寇侵扰,温州渔业受到严重影响。在内阁首辅、温州人张璁的奏请下,免除了温州以及其他地方的特产进奉。

价值千万元的《异鱼图》

2011年12月30日,在杭州举办的西泠印社2011年秋拍会上,晚清画家赵之谦的《异鱼图》以1150万元成交。《异鱼图》画的便是温州海鲜。

赵之谦《异鱼图》

1861年,赵之谦一路逃难到了温州,在瑞安找到一份临时差役。大概是他在温州期间,看到了许多以前从来见过且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觉得新奇,便将所见一一绘入画中。他在此图中自题云:“咸丰辛酉,撝叔客东瓯,见海物有奇形怪状者,杂图此纸间,为考证名义,传神阿堵,意在斯乎。”

《异鱼图》中画有15种鱼类,分别为沙噀、章拒、锦魟、海豨、剑鲨、鬼蟹、虎蟹、阑胡、石蜐、䱠鱼、骰子鱼、马鞭鱼、琴虾、竹夹鱼、燕魟。赵之谦在温州可没少吃海鲜,而且对它们有了很深的了解。每种海洋生物边上都用小字写清了名称和考证,甚至还有它们在方言中的称呼。竹夹鱼的注记里还写了捕捉方法:“每潮涨时,渔者以手平浅涂如榻,标以竹,潮至,鱼上则贴其间,以锥按标取之,一锥必七、八。”

《异鱼图》中的琴虾

赵之谦觉得是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对大部分温州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比如章拒是章鱼,琴虾是虾姑,也就是皮皮虾,锦魟是魟鱼,阑胡是跳鱼。

瓯中物产图 卷

赵之谦在温州还见到了许多新奇的植物,绘有《瓯中草木图》和《瓯中物产卷》。《瓯中草木图》画于1861年7月13日,上有琪树、仙人掌、铁树及金莲宝等几种植物。《瓯中物产卷》则作于1861年9至10月间,有沙蒜、龟脚、跳鱼、马鞭鱼、魟鱼,以及青芥、风痴草、马缨花等动植物近20种。《瓯中草木图》、《瓯中物产卷》与《异鱼图》并称为“瓯中三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杰作。


来源:孤屿志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