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瓯海关税务司公署为何选址朔门,开埠给温州带来了什么?

2024-04-24 14:01 掌上温州客户端 


对温州来说,187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烟台条约》的签订,温州被迫打开了通往近代的大门。


1877年,英国人在朔门附近选了一块地作为温海关的关址。温海关后改名瓯海关,与对面江心屿岛上的英国领事馆隔江相望。


瓯海关税务司公署为砖木结构三层坡顶回廊建筑,现已不存在。而在一百多年前,它的存在推动温州向现代化港口城市转型,社会经济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


温州英领事馆旧址近照。老眯 摄



觊觎温州久矣

《烟台条约》的起因是“马嘉理事件”。光绪元年(1875),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等人带领武装“探路队”由缅甸侵入云南腾越地区。当地人民进行阻拦时,马嘉理竟然开枪行凶。


一时群情激愤,马嘉理被群众打死,侵略军也被赶出了云南。英国借此向清政府发难,在第二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根据条约,清政府不仅要派代表团到英国致歉,还要再开放四个商埠,温州是其中一个。


马嘉理从没有来过温州,他的死却打开了温州的大门。胡珠生在《温州近代史》中说,“以英国为首的外国侵略者,从鸦片战争爆发后就已觊觎温州。”



其实早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国就曾派卡斯卡特来中国,要求扩大和中国的贸易。其指令写道:“如果中国皇帝允许划给英国一块地方,在确定地点时英国特别注意……靠近上等华茶的出产地——大约位于北纬27°到30°之间。”温州全境位于北纬27°03′到28°36′之间,且盛产茶叶,完全符合英国的要求。


道光十二年(1832),英国侵略者派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商船——阿美士德号进行试探性航行,对中国沿海一带军事、政治、经济等情况进行侦查,并在沿途分发各种小册子,其中5月18日至5月25日这八天,该船在温州的瓯江口外进行宣传。瑞安人赵钧在八年后读到他们分发的《英吉利人品国事略说》一册,感慨“其大意则在求通市也”。


英国军舰还对温州港南北进口水道(大黄岙水道和沙头水道)进行测量并绘制海图。《1877年瓯海关贸易报告》中记载:“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国海军部最后一次勘测以来,进入温州港的水道似乎有所变动……”这意味着在1843年之前,英国就曾派军舰测量温州港口南北水道,绘制海图,掌握进港航道情况。

1877年瓯海关贸易报告书中插图,于1877年6月测制。

瓯海关设在朔门附近


1877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委派英国人好博逊担任温海关税务司。3月2日,好博逊乘坐海关巡逻艇“凌风”号到达温州。他对沿江岸边一带进行了多次考察,最后把关址选定在朔门城外附近沿江岸边(今解放街和望江东路转角一带),并利用那里一座接待官员住宿用的房屋,作为办公场所。


关址一带水深条件好,锚地广阔,可以满足一般吃水的外国轮船停泊和进行水上过驳作业的需要,而且这里还是温州城区要道南北大街的终点,陆地交通也比较便利。


“瓯海关所在位置是我前任好博逊先生的独具慧眼,择定在温州城北门外靠河岸几个码头的一个最繁华地区。温州从城北至城南有一条最重要的干道。从那里得见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瓯海关代理税务司马吉在《光绪三年(1877)瓯海关贸易报告》中描述了一百四十多年前温州港的地理和风物。



马吉还在报告中称江心屿为“征服岛”,取自开埠之初第一艘驶进温州港的英国商轮的名字Conquest,Conquest意为征服。这一年,英国人占领了江心屿上的浩然楼,把它当作临时领事馆。征服岛,名副其实。


4月1日,温海关建立。过了半年多,改名为“瓯海关”,对外名称为“瓯海关税务司公署”。此时,温州出现了“瓯海关”和“瓯海常关”并存的局面。常关为清政府建立。1685年,清政府在今温州行前街处设立了浙海关温州口,由浙江海关统辖。1861年温州口改为常关,归浙常关管理。直到到1931年常关被撤后,才结束两关并存的局面,开始统一办理海关职权。


1877年瓯海关税务司公署

瓯海关设立后,由温处道方鼎锐担任瓯海关监督,即“瓯海关监督公署”。瓯海关的行政管理权主要掌握在税务司的手中,监督的权力十分有限。管理的权限只有对税款的经收报解、关税的审核与统计、监督员工,以及向海关委派书记员。辛亥革命后,监督的职权被进一步削弱,关税的收支保管权全部落入税务司之手,海关监督成了名义上的“监督官”。


出口增长率远高于进口


瓯海关的职责是监督管理进出港的洋式船舶及其所载货物,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都要缴付关税。不仅如此,瓯海关还插手了港务、引水、航标、船舶的登记、检验、丈量、卫生检疫、气象观测、邮政等许多与海关无关的工作。相关内容记录在了历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和瓯海关十年报告中。


清末,瓯江上的外国商船

据瓯海关贸易报告,瓯海关成立的头三个月,港口贸易很是热闹。直到8月份引入了厘金,市面就开始萧条。厘金是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温州的厘金较重,影响到了温州港的贸易,这也是温州港一直未能达到英国人期待的原因之一。


温州港的贸易在光绪十一年(1885)迎来了转机。这年的进出口货物总值达487870海关两,是开埠以来最多的一年。资料记载,从1877年到1919年的四十多年间,温州进出口总额从263526海关两增至4062117海关两,翻了将近十六倍。



1877年,开埠后第一辆外国轮船康克斯特轮抵温,此后外轮频频进人温州港。正如洪炳文诗中描写的那样,“自从瓯埠通商后,屡见洋轮鼓浪来”。国外贸易机构也纷纷进驻,大量倾销洋货,到1900年时,温州城内已是“瓯为海国,市半洋商”。


清末温州地方官员和外国领事在瓯海关合影

温州进口主要商品为棉布、金属、煤油、糖类、火柴、鸦片等,出口商品则主要有茶叶、纸伞、柑橘、烟叶、木板、原木、木炭、明矾、滑石器、猪油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埠也带动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温州物产开始走向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更大的市场。从1877年至1894年的17年中,瓯海关的洋货进口增长1.9倍,而温州本地的土货出口增长14.3倍;开埠50年,洋货进口增长20倍,而温州本地土货出口增长300倍,温州外贸出口远超洋货进口。


来源:孤屿志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