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门古港遗址发现千年前的澡堂子!那么古代温州人是怎么洗澡的

2024-04-24 14:01 掌上温州客户端 


古时,洗澡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

孔子在朝见鲁哀公之前,要先沐浴斋戒,以示尊重。古代官员还有“休沐”假,隔五天放一天假,让住在朝中和衙署的官吏回家洗头洗澡。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了“休沐”,如《万石君传》记万石君的长子建,官为郎“中令,管理宫廷门户,“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2021年10月,江心屿对岸的朔门古港遗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被发现。遗址在考古发掘中惊喜不断,考古人员甚至发现了古代公共浴室的踪迹。也许那时,到温州港做生意的商人和来江心寺取经问道的僧人都有机会在港口洗个舒服的热水澡。


朔门遗址发现浴室踪迹

温州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随着港口贸易的日益兴盛,码头上的生活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在朔门古港遗址的最东端有成片房址,其中一片区域的地面上铺着平整的方砖,像是用砖堆砌而成的池子,而且有与它配套的青砖砌的排水沟以及出水口。考古人员推测为元代或者更早时期的公共浴室,浴室由前后两间房构成,每间都有洗澡的池子连着更衣室。不过,这片区域是否为公共浴室,还需进一步考证。

朔门古港遗址,地面上铺有平整的砖块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说,在前几年涉及到佛教类的考古中,也曾经发现过类似布局的浴室,整体的建筑样式和排水沟的设计很相近。

试想一下,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在海上漂泊数月后停靠至温州港,商人、船员纷纷下船在港口周边闲逛,惊喜发现附近有公共浴室,便进去洗个热水澡,洗去赶路带来的疲惫。何其舒适,何其惬意。

港口有浴室不稀奇,在宋代,浴室甚至是教育场所配备的硬件设施之一。永嘉学派学者陈傅良在《重修瑞安县学记》中提到,淳熙十三年(1186)瑞安县学重修后“讲堂、廊庑、厨湢皆一新之”。浴室最早称为“湢”,宋人重视公共卫生,多数官办学校均建置有浴室,供生员沐浴使用。



宋代已有公共浴室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高辛氏始造为湢,此沐浴之始也。”

宋代团扇上的浴婴图,来源/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品

那么古人如何洗澡呢?有澡盆,也有浴室和浴池。

早在商周时,古人已经用浴盆洗澡了。商朝第一个君主成汤,他洗澡用的是青铜浴盆汤盘, 但此物在唐代时已经遗失了。不过周初虢国季子白的青铜浴盆至今尚存, 该盆长三尺九寸, 宽二尺四寸, 深一尺二寸。青铜器造价高,百姓不一定用得起。汉代以后出现了木质澡盆,洗澡也由此开始普及。

记载中最早修建的宫廷浴室是汉灵帝刘宏在京城洛阳所筑的浴池,晋王嘉《拾遗记》记载,浴池中有“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之浴浣毕,使以余汁入渠,号‘流香渠’。”

古代僧人需要斋戒沐浴,因此浴室是寺庙必有的建筑。《礼记·儒行》即称“澡身而浴德”。僧人洗浴前要念经:“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红圈处有说法称招牌上是“香汤“二字,是浴室的招牌。

宋代商业繁荣,百姓对生活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公共浴室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清明上河图》中,汴京街市两侧林立的商铺中就出现了浴室。那时的浴室也叫做“香水行”,因为宋人会在洗澡水中放香药。大文豪苏轼很喜欢到公共浴室沐浴,还在搓澡时搓出了灵感,赋诗一首: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清俗纪闻·浴室》中的明清浴池

明代出现了现代浴室——混堂。混堂,顾名思义,大家都在一个池子里洗澡,相当于现在的公共浴池。明朗瑛《七修类稿·混堂》记载:“混堂,天下有之,杭州下焉。吴俗: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混堂的内部设施,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记曰:“并以白石为池,方丈余,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娃池……内通小室,谓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枝按摩,备极豪侈。”可见当时的混堂不仅能洗澡,还能享受到按摩等服务。明代还在皇廷内宫设有“混堂司”, 配“掌印太监一员, 佥书、监工无定员, 掌沐浴之事”。



古人用什么洗身体?


古代洗澡十分讲究,《礼记·玉藻》中有记载,“浴用二巾,上絺下绤。出杆,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屨,进饮。”古人洗澡的时候要用到两块巾,一块细葛巾擦上身,一块粗葛布擦下身。出浴盆之后,脚踩在蒯草席上,再用水冲洗,然后踩在蒲草席上擦干身子。最后还要喝上一杯水,补充水分。


古代没有沐浴露、洗发水,要如何洗干净身体呢?徐州曾出土汉代的搓石,表面粗糙,相当于现在的搓澡巾,是当时普遍使用的沐浴用具。最早的时候,人们会用碱性泥巴、草木灰等作为主要的洗澡工具。在春秋时期,开始用淘米水洗澡。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使疾而遗之潘沐。”这里的“潘汁”就是淘米水,淘米水是天然的营养剂,具有很好的去污和养护作用。


西汉搓石 徐州博物馆藏

之后相继出现了皂角、澡豆、肥皂等物品。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真正的香皂,是大户人家必不可少的洗漱用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了香皂具体的制作方法:“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洗澡还是古代科举考试防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被士兵搜身,防止他们携带资料进考场。后来有人站出来反对说,“搜检之际虽当严切, 然至于解发袒衣, 索及耳鼻, 则过甚矣, 岂待士之礼哉!”于是向皇帝建议“使就沐浴, 官置衣为之更之, 既可防滥, 且不亏礼”。考生在考试之前沐浴,并换上官方准备的衣服进入考场,这既能防止考生夹带资料,又不失礼节,皇帝便应允了这个建议。


来源:孤屿志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