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温州古城最热闹的地方就在江心屿的对岸

2024-04-24 14:01 掌上温州客户端 

2023年是温州建郡1700周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置永嘉郡。


当时永嘉郡正面临一件紧要大事——修建郡城。恰巧堪舆大师郭璞正在温州,他提出“倚江、负山、通水”的规划选址方案,和“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的具体建城规划。古城内形成了“东庙、南市、北埠、西居、中衙”的功能格局。


温州古城以北,便是瓯江,是温州与外界进行海上贸易的要道,包括朔门古港、江心屿在内的北埠无疑是温州城最热闹的地方。

 
清朝时江心屿对岸停泊的舟楫

01


北埠有水陆三门并列

朔指北方,朔门就是北门。温州古城有七大城门,朔门原名“拱辰门”,因面对瓯江,便改称为“望江门”,俗称“朔门”。唐代此处有双城门,故民间有“双门”之称。五代吴越王钱镠七子钱元瓘(887-941)任温州刺史时,拆除双城门,只存其一。《瓯江竹枝词》“双门城外雁双双,双宿双飞共渡江。郎住江南妾江北,为郎终日望莲窗。”这首诗里的“双门”就是朔门。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江心普寂禅院16天后,向温州城内移跸,御驾仪卫便是从此门入城的。御驾依次由大街(今解放路)、五马街,通过谯楼(沿今公安路)到达州治(今广场路小学)。驻跸州治内后,遂改州治衙门为行宫,州治住宅为宫禁,谯楼为朝门。

 

谯楼

望江门往西约八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永清门,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江心南码头一带。相传明朝时,永清门外有憩节亭,正对江心孤屿,郡守就在这个地方迎来送往官员士绅。


温州古城水网密布,有三座水门通向外界。望江门附近有奉恩水门,南边的瑞安门、永宁门旁各有水门一座。从清光绪八年(1882)《温州城池坊巷图》可见,温州古城像一个巨大的“回”字。永嘉郡域东西负山,以人工开挖东壕、西壕为护城河,北临瓯江为天然城池,其南环于会昌湖,总体趋于方形。钱元瓘筑子城,子城在内,罗城在外,街区方正。引会昌湖水,经护城河进入内河渠,汇至奉恩水门注入瓯江。城内基本形成了一街一河、一巷一小河的布局,100多年前的温州人,撑着小舟,就能到达城内任何一个角落,甚至通过内河直达瓯江。


清光绪八年(1882)《温州城池坊巷图》

2021年10月,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被发现。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发掘,发现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遗迹、沉船以及数以吨计的宋元瓷片等。


朔门古港遗址主要由东端水门头区、中部邻江港口区及西端南侧瓮城区三部分组成。其中水门头区包括奉恩水城门以外、水门河沿岸两侧的各类遗迹群,有陡门、桥梁、堤岸、斜坡式码头、成片房址等,遗迹年代及演变轨迹清晰。北宋石砌斜坡式码头建于海坛山基岩上,揭露部分长13米、宽3.5米。在北宋江堤和码头旁,有南宋河岸、桥梁和陡门闸。比南宋遗迹更靠近瓯江的,是元明清堤岸、码道。这说明,随着时间推移,瓯江南岸淤积,人们顺势向江中扩张城市边界。

 
北宋斜坡式码头

02


瓮城是守卫古城的第一道关口

在朔门古港遗址西首,有两处叠压的瓮城遗迹。一处是明清时期,另一处可溯至宋元。宋元时期平面结构呈半圆形,石壁土心;明清时期的平面结构已改建为长方形,仍为土心,内外壁以条石垒砌,墙体增厚。


遗址俯瞰图。杨冰杰 摄

瓮城,也称月城,是古代城市防御外敌的“盔甲”。城门是攻城者首选的进攻目标,既是城池防御薄弱环节、也是防御重点,为此常在城门外再构筑一小城,形成两道城门。当敌人攻破第一道城门,进入瓮城内,就会受到来自城上守军的四面攻击。


永昌堡东门瓮城,下方可见铳眼

瓮城在春秋时期已见雏形,汉代已成型并普遍构筑。明弘治年间,温州七座城门上都建有重檐的城楼,在城门外面筑有瓮城,有敌楼25座,窝铺35座。值得一提的是,朔门遗址中的瓮城墙体是实心的,而今龙湾永昌堡的瓮城墙体却是空心的,墙内有四个对外的射击孔——铳眼。这在国内已知建置的瓮城和敌台中未见,也未见诸文献记载。永昌堡的瓮城中、敌台上,都增加了使用管形火器的击敌场所,空心城墙和暗道还消除了射击死角,提升了城池的防御能力。


瓮城墙基

瓮城开有东门,朔门古港的瓮城东侧有三个时期的道路遗迹:早期为青砖直路,约当宋代;中期改为弧形砖路,约在南宋至元代;晚期为条石路面,为明清及近代。瓮城外围还发现有多条石砌排水沟。由此表明,这里曾为瓯江水路进出古城的“第一门”,不论从水路进城,还是从水路出行,路人都将经过于此。


03


温州港的热闹从未停歇

纵横交错的水网,有古航标之称的江心双塔,沿江密布的码头,为海港贸易提供了条件。


早在唐代,温州就有了与日本、新罗相连的航线,中国商人李处人、李德邻等人自建海船,往来于日本和浙江宁波、温州、台州等地。唐代后期,温州城内出现了“百贾坊”,可见当时商贾云集的盛况。


南宋温州设立市舶务之后,温州港的国内外贸易日益兴盛,成为全国十大港口城市之一。外国商船频繁往来于温州港,温州与日本、高丽等国有着密切的贸易交往,大量的漆器、丝绸、瓯窑青瓷等物品从温州港销往远销东亚、南洋甚至非洲、欧洲。绍兴元年(1131),温州市舶“全年共抽解一十九万九百十二斤另十四两”。绍兴年间(1131-1162)游历温州的中书舍人程俱不由发出“其货纤靡,其人多贾”的感叹。


温州港的热闹从未停歇。北宋名臣赵抃来温州游玩时,看到众多船只来往于城北沿江港口,不禁感叹道:“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述了海上巨商为避风泊船于江心孤屿和麻行码头,并举行祭风的水陆道场的情形。元代朔门沿江一带筑成“大石堤延袤数千尺”,并建有分别供官船和中外商船靠泊的两类码头。清康熙年间,废“迁界”令,开“海禁”,温州港恢复了正常的海上交通贸易,郭钟岳称赞那时的温州港“繁华依旧小杭州”。


清末温州开埠后,朔门外是轮舟辐辏之处,又是管理口岸的“瓯海关”驻地。清光绪十年(1884),温州港建起了温州第一座码头——民国时称“招商局码头”,后来又叫朔门港1号码头。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温州港务局就设在朔门头瓯江边,临近大码道,岸边拥有一艘趸船,起驳着货物……大码道还停泊着温州至上海的客轮。每当客轮泊岸或起航,码头四周人山人海,提行李找人的,送行接人的,人声鼎沸。码头拉到了朔门头商贸店铺的兴旺,成了温州城区最繁华的商贸区之一。


来源:孤屿志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