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帆船,洋轮,水上飞机…江心屿见证了温州水上交通的千年演变

2024-04-24 14:01 掌上温州客户端 


700多年前,一艘元代海船在途经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时意外沉没。结合温州朔门古港的考古发现,专家推测该沉船可能是从温州港出海前往东南亚的民间贸易商船。

温州自古交通不便,被称为“死(水)路一条”。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温州人外出做生意,只能走水路。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船只从温州港起航,去往世界各地。

作为温州“千年商港”的见证者,江心屿也目睹了千年来温州港运输工具的发展。

朔门古港遗址考古现场


自古造船技术一流
古时温州“瓯居海中”,江河纵横。瓯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不仅能熟练掌控船只,造船技术也是一顶一的好。早在三国时期,温州就建有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横屿船屯”。

南宋温州建立市舶司之后,温州港的国内外贸易日益兴盛,宋人陈傅良形容温州“江城如在水晶宫,百粤三吴一苇通”。温州造船业也迎来了高光时刻,以“岁造船以六百只为额”,与明州同列全国之首。温州建有多处官营造船场,规模最大的一处就设在江心屿对面的郭公山下。那时的温州船场已经能利用“船样(图纸)”来建造船舶,《宋会要辑稿》便提到嘉定十四年(1221),“温州言:制置司降下船样二本,仰差官买木,于本州有管管钱内各做海船二十五只”。连远在北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需要40多艘浮桥用船,也派人来温订造。

古代船舶的简易图纸

温州船质量好,军用船只纷纷选择 “温州制造”。元世祖曾命令温州路总管夏若水督造征爪哇的战船。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世祖派军队乘坐温州等地所造的战船,渡海征讨爪哇。这些战船在长距离的远洋航行途中,经得起惊涛骇浪,可见船舶质量之高。

洪武五年(1372)八月,明太祖诏温州等浙、闽濒海九卫,造海舟660艘,以御倭寇。同年十一月,诏各卫改造多橹快船,以备驱逐。温州制造的防倭船在抗倭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鸟嘴船、壳哨船。鸟嘴船的船首形如鸟嘴,有风用篷,无风用橹,长四五尺,易进易退;壳哨船则是温州捕鱼船,船型极小,材简工约,据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说:该船出海抗倭时,“每载三人,一人执布帆,一人执抢,一人执鸟嘴铳。布帆轻截,无垫没之虞。易进易退,随波上下,敌船瞭望所不及,是以……赖之取胜擒贼者多其力矣”。

明代温州制造的粮船在北征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洪武元年(1368),朝廷令温州等江浙沿海军卫建大船,可装米四五百石。此船底长六丈、梢长一丈一尺,抗风浪能力强。明代黄淮曾在家门口亲见“造巨舰以涉海者,实以万钧镇重而不摇,驾风涛,泛溟渤,如履平地”。

模拟古代造船场景


新式轮船取代木帆船

温州开埠以前,木帆船“一统天下”。直到1877年4月,一艘来自英国怡和洋行的“康克斯特”轮,满载棉布等洋货从上海抵温,这是温州开埠后驶入的第一艘外国轮船。

清末,瓯江上的外国商船

此后,各国洋轮频频进出温州港。英籍船商马立师洋行派遣的“长安”号、“汉图”号和“山东”号夹板船在温沪线之间往来行驶,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货船相继抵达温州港……晚清瑞安籍剧作家洪炳文的《新竹枝词》中记录了温州开埠后建起码头的情景,温州港结束了帆船加码道的历史,开启近代化的历程:

和议初成海禁开,美欧互市擅雄财。
自从瓯埠通商后,屡见洋轮鼓浪来。

1878年4月,由招商局经营的"永宁"客货船,从上海驶进温州,成为在开埠后第一个进入温州港的国轮。随着海上航运业日益兴盛,温州港陆续开通与宁波、福州、厦门、汕头等沿海港口,南通、镇江等长江沿岸港口的航线。于是,洪炳文又写道:

沪上航通甬与瓯,椒江更复驶轮舟。
双门早已开商埠,更见东门筑码头。

1906年,瑞安项氏家族的项湘藻和项崧兄弟从上海购进小火轮“永瑞号”,首航于温瑞塘河,开启了温州通航小火轮的新篇章。温州内河载人运货原来都依靠人力划桨的木船,船体小,速度慢,从温州到瑞安要划行七十小时左右。小火轮拖带两艘客货驳船,每次行驶仅四小时,运量、运速成倍提高,可谓“百里邮程一朝促”。不仅如此,小火轮还使山区、农村大宗货物和大批洋货迅速运往温州和南北各县乡村,带动了地区贸易的兴旺。

温瑞塘河通航小火轮


水上机场设在江心屿附近

再后来,温州有了机场,温州人可以搭乘飞机去广州、上海,最远至香港。

温州人黄聘珍(1907-1984年)于1933年绘制的永嘉县城区全图,图片左上角标注有飞机场字样。翻拍自温州老照片收藏爱好者、温州市文联顾问黄瑞庚的藏品。

1933年,中国航空公司(CNAC)在温州设立“沪粤航线”中转站。那时的飞机并不是停靠在陆地跑道上,而是在瓯江水面上,也就是江心屿水上机场。水上机场位于江心屿至麻行埠头之间瓯江江面上,抛设一艘大舢舨,作为旅客上下飞机之用,并设有一只小浮筒,用以系带飞机,并作降落标志。

1933年7月,沪粤航线试飞,经停温州,在江心屿瓯江江面加油。


1933年7月4日早晨,中国航空公司经营上海-广州航线试航,从上海起飞后顺利抵达温州,在瓯江水上机场试航成功。这条航线配置的水上飞机为三十八号式之塞可斯机(sirorsky S-38-8),除机师二人外,可搭乘八位乘客,速率达到每点钟120英里(时速约193公里)。航班以周为单位,每周南下、北上各两个航班。

“塞可斯”型号飞机,图片来源外网

1933年10月31日,温州乡贤张棡在日记中写道:“九点钟,在南湖楼上仰见飞艇一只,自北飞南,声隆隆然,形如大鸟张翼,下悬小艇以便停泊江上水面之用。”

空中飞行大大缩短了人们赶路的时间,成为有史以来温沪间最为快捷的交通工具。在沪粤航线以前,沪温之间坐轮船最快需要一天的时间,而飞机航行只需一小时四十五分钟。不过,高昂的票价使得当时搭乘飞机的人并不多,客票实行双程制,如温州至上海单程每张70元(法币),往返125元。乘客主要是官员、商人或其他社会上层人士,可以说是非富即贵。

来源:孤屿志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