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第一读书人”朱彝尊为何避难温州,在温10个月写下60多篇诗文

2024-04-24 14:00 掌上温州客户端 


清康熙元年(1662)年底,34岁的朱彝尊抵达温州,寓居永嘉知县王世显幕下。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在清初称得上是一代文宗,于诗,他是清初浙派诗开山祖,与王士禛并称为“南朱北王”;于词,他是“浙西词派”创始人,与纳兰性德、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彼时的朱彝尊还没有这些耀眼的成绩,还只是一位崭露头角的青年文人。他在温州的短短10个月,创作了60余篇诗文,为温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清代《孤屿志》收录其为江心屿作的5首诗。

清代《孤屿志》收录朱彝尊诗5首




朱彝尊的曾祖父朱国祚曾是明朝首辅,但朱彝尊出生时,朱家已家道中落,经济衰败。好在文学和学术根基深厚,尤其是先祖留下的藏书为幼时的朱彝尊提供了营养丰富的文化乳汁。

朱彝尊6岁入家塾读书,好学不倦,有神童之称。有一次,塾师胡先生举“王瓜”令朱彝尊属对,他应声答道:“后稷。”他以农神对贱物,胡先生似乎很生气,作势欲打。其实,胡先生内心也佩服其属对之巧。10岁时,开始跟从叔父朱茂皖学习,凭着过目不忘的天赋异秉,朱彝尊每天能记诵一万字,复书背诵,不漏一字。

朱彝尊

朱彝尊在《荇溪诗集序》中回顾说:“予年十七,避兵夏墓,始学为诗。”清顺治二年(1645),鸳水诗社的王廷宰到朱彝尊丈人家做客,向朱彝尊讲述诗学之道,于是17岁的朱彝尊开始潜心学诗,20岁已是“起居饮食梦寐,惟诗是务”。

明亡后,朱彝尊开始了长达23年的游幕生涯,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才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开始了入仕新朝、在京为官的岁月。

自古有为前朝修史的传统,彰显本朝的正统地位。博学鸿儒试后,皇帝宣布重开明史馆,将博学鸿儒全部任命为明史纂修官。一方面,希望通过修史来总结明亡教训,另一方面,也能笼络和安抚朱彝尊这类视国史为文化命脉的前朝学者。对于入馆修史,朱彝尊十分积极,还特意写信给家人,要求将家中有关明史的书籍寄到京师,多多益善。

朱彝尊嗜书成癖。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带着楷书手王纶,冒充听差,入宫禁之中抄录四方进呈书籍,被人举报漏泄宫禁机密,因此遭到贬斥,时人称为“美贬”。朱彝尊对此并不后悔,他在书椟上作铭说:“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

清代禹之鼎绘《竹垞先生小像》

归乡后,朱彝尊曾先后去广东和福建游历,并来往于吴越间。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帝南巡到无锡,在行殿接见了朱彝尊。朱彝尊将自己的经学著作《经义考》之《易》《书》两部分进献给皇帝和皇太子,康熙评价很高,赐“研经博物”的四字匾额,皇太子胤礽称朱彝尊为“海内第一读书人”。




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直下江南,各地人民奋起反抗,烽火连天。朱彝尊的从祖朱大定在家乡“首倡起兵,据守嘉兴”,带领族人投身抗清运动中。尽管朱彝尊在暮年时出仕清廷,但作为前朝遗民,他也曾有过血气方刚的抗清岁月。

顺治年间,山阴(今绍兴)有一个以魏耕为代表的秘密抗清团伙,打着文学团体的旗号,暗中开展复明运动。魏耕曾改名表明自己的复明决心,魏耕原名璧,又名时珩,在清兵入关后改名耕,又名甦。“甦”由“更”、“生”两字合成,是希望明朝复生的意思。而“耕”字取自刘章咏《耕田歌》的“深耕概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暗藏着驱除“非其种”的满族人的志向。魏耕曾向郑成功上书献策,建议他从海道进入长江,郑成功根据他的计策,同兵部尚书张煌言率水师攻入长江,收复大批州县。顺治十八年(1661),魏耕等人被告发,史称“通海案”。


朱彝尊与魏耕等人交往密切,和他们一起参加抗清运动。在郑成功发动长江之役期间,作《杂诗》三首,记录和评论了这场战役。诗中形容由长江口溯江西上的南明军队像一条逆水而游的大鱼,腾决之势显示了飞跃的力量:

滔滔东流水,中有西上鱼。
素鬐扬洪涛,腾决势有余。
云雾生晦冥,川岳助吹嘘。
白龙未变服,胡然愁豫且?
亮无图南志,终返北溟居。

起初,通海案并没有牵连到朱彝尊,但后来此案波澜迭起,事态愈发严重。康熙元年(1662)十月,朱彝尊仓皇出走,在路上遇见永嘉县令王世显。王世显与他是故交,正好要到永嘉赴任,于是邀请他一起前往永嘉。




有了清朝官员的庇佑,朱彝尊此番避祸远走倒是十分从容,一路行来一路诗,闲情逸致,丝毫未减。在朱彝尊留下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们此行的路线,乘船沿钱塘江、富春江水路至兰溪、金华,转陆路至丽水,最后顺着瓯江东下,抵达永嘉。

朱彝尊在温州作的《东瓯王庙碑》

朱彝尊抵达永嘉的时间大约是康熙元年年底,之后在王世显幕府中做文书,驻留了长达10个月时间。朱彝尊寻访了温州各处名胜古迹,在《永嘉杂诗二十首》中,追随谢灵运的足迹,写了松台山、春草池、孤屿等地,犹如一长幅永嘉山水画卷,美不胜收。在他的《曝书亭集》里,这趟温州行一共写了30题、54首诗,另外还有《东瓯王庙碑》等文章,加上其它散落集外的诗文,总数在60首左右。

朱彝尊《曝书亭集》

朱彝尊在江心屿打卡“孤屿题诗处,中川激乱流”,但江心屿的景和物,又勾起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以及故乡难归、流落他乡的漂泊感。

孤屿亭对月
[朱彝尊]
皎月空江满,寒云万里收。
纤毫瞻顾兔,恍惚动潜虬。
望远高楼笛,行歌半夜舟。
南征有鸿雁,相傍宿沙头。

朱彝尊站在高楼远望,听着江面上的小舟传来的些许歌声,仿佛诉说着夜行旅人的飘泊之苦。南征鸿雁夜宿沙洲,还有同类作伴,互相偎依,而避祸异乡、孤苦伶仃的自己,相比之下显得更为凄惨。

谒文丞相祠
[朱彝尊]
尚忆文丞相,当年此誓师。
计成犹转战,事去祗题诗。
竹柏空祠屋,牲牢尚岁时。
鸱夷他日恨,异代有同悲。


他来到文丞相祠悼念也曾抵抗异族入侵的文天祥,“鸱夷他日恨,异代有同悲”,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垒块,通过凭吊前代英烈,表明自己祈盼复明的心迹。

在温州住了些许日子后,朱彝尊的胞弟朱彝鉴来到永嘉,告知他魏耕一案已经有所缓和,追查的风声逐渐平息,同时也带来了父亲病重的消息。康熙二年(1663)十月,朱彝尊向王世显告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即便离开温州很久,朱彝尊还经常回忆起在永嘉的日子,“予尝游永嘉,登华坛、青嶂诸山,遥望所谓芙蓉峰者,丰容窈窕,出没岭表,思遂揽龙湫、雁宕之胜......”


来源:孤屿志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