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春秋
“字”慧无穷,文明有“理”。凡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让我们一起拨开千年迷雾,感悟汉字魅力。
栏目主持人:齐乐园 华东师范大学古文字学博士,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古文字学硕士,浙江省语言学会会员,现为丽水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以甲骨文等古文字为专业依托,在古代汉语、古代物质文化、基础教育学段文言文教学等方面用力较深。
《孟子·滕文公下》有一句格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意谓有志气的人不害怕自己的尸体被弃置小沟,勇敢的人不害怕自己的头颅被人砍掉。这个“元”字怎么是“头颅”的意思呢?
我们来看“元”字的古今文字形体:
“元”的本义是名词“人头”。这个义项在先秦古籍多次出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译:先轸脱下头盔冲入狄军中,死在战阵上。狄人送回他的脑袋,面色像活着一样。)中引申为“为首的”,又《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对于首恶元凶, 不必讲教育就可杀)。又引申为“开端”的意思,《文心雕龙·原道》:“人文之元, 肇自太极。”
“元”字在魏晋以后又有了副词的用法,表示情况本就如此,可以翻译成“本来”“原来”。尤其在唐宋的诗词中这种用例最常见,请看下面的诗句。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了近代和现代,这个“本来”“原来”的意义渐渐不用“元”字了,而是被“原”字替代。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