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质量建设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要做到全省一盘“棋”,山区、海岛,一个都不能少。
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温州金融行业积极响应,大力落实。
温州都市报与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合办《跨山越海 携手共富》专栏,聚焦金融行业赋能“一县一业”,助力乡村振兴、温州强城。
在永嘉,因“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地貌限制,农业发展经营主体以小规模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小农企为主,如何助力这些新型农业主体做强做大,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经之路。
永嘉农商银行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县域法人优势,通过搭建共享机制、量身定制产品、优化服务流程等举措,突破“老传统”,创新“新做法”,为护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银政合作信息共享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三张清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小而散,往往较难真正进入银行业贷款授信的“名单”。打破这种局面,需要大量前期摸排工作。
如何高效推进?永嘉农商银行与永嘉县农业主管部门深化政银合作机制,创新建立信息共享模式——县农业农村局将县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经营范围、经营收入、示范等级等情况纳入信息共享平台,由该行共富专员对平台内的经营主体开展线下走访排摸、采集信息,为所有经营主体建档。
如何进一步判断哪些主体可以获得贷款?简言之,看“打分”——双方继续合作,综合考虑经营主体的经营年限、融资家数、现金流量、销售额、行业等级等维度信息开展联评赋分,评选出准入清单、成长清单、负面清单“三张清单”,再对清单内的经营主体逐户建立信用档案、评定等级,并根据其融资需求给予精准授信。
目前,永嘉农商银行已完成全县121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建档,为授信贷款夯实基础。
量身定制专属产品
推动“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
对列入成长清单的经营主体,该行与县农业农村局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不仅单列1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还推出了专属信贷产品“农业产业贷”,根据不同评分,予以三个不同区间的优惠利率支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注入“金融活水”。
返乡创业的虞连妙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北京服装行业摸爬滚打20余年后,虞连妙抱着对农业的满腔热情回到家乡大亨村,创立永嘉县亨岙红心猕猴桃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资金不足是普遍问题,农业更是如此。在永嘉农商银行的贷金支持下,虞连妙的农场从最初的300亩扩张至2000亩,果树从1000株增加至3000余株,还种上了除猕猴桃以外的沃柑、红美人、黄美人等特色水果,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俨然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目前,该行已向县域内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2.55亿元,惠及489户。
此外,对于一些难以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经营主体,永嘉农商银行还主动推动农业企业“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
比如,永嘉某生态茶有限公司在扩大经营规模时面临资金短缺难题,但其种植园是通过转租土地方式获得,没有相关产权证,无法从银行获得足额融资。
永嘉农商银行急企业所急,为其量身定制“生态种植园经营权抵押贷款”,以其承包期限30年的718亩茶场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其发放了100万元贷款,成功化解资金难题。
永嘉农商银行还先后推出了“畜禽活体抵押”“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质押”等多种权益抵质押类贷款产品。目前,该行已累计向40户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权益类抵质押贷款2880万元。
简化流程优化服务
数字化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有其特点: 短、频、快,如何更好地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这就要求银行本身能够更加灵活应对、高效服务。
对于永嘉广大农业经营主体,找到永嘉农商银行,无论是通过网点、微信还是APP,都能快速发起贷款申请。
根据永嘉农商银行的公示,从提交申请开始,办贷时限在3个工作日以内。同时,该行依托科技赋能,已实现移动化营销、标准化采集、流程化作业,同时也实现了7×24小时授信、用信线上审批、实时审批。
“去年十一放假期间急需一笔周转资金,还担心不能及时放款耽误事,结果手机上一操作,很快钱就进账了,真是高效!”永嘉某家庭农场负责人点赞道,“我们每年需要的贷款总额并不大,关键看重的就是‘用款灵活’。”
永嘉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行将继续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型发展,持续更新信用档案,创新定制产品,为永嘉强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温都记者 杨晓宴
通讯员 李锡中 周芊
编辑 陈东升
审读 郑凌
责编 黄云峰
监制 王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