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篇作文,自我感觉良好,结果评分却不高,或者感觉写得一塌糊涂,却有意外之喜。自己的作文好在哪,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浑然不知。
《新苗周刊》“文心2.0”栏目,旨在为孩子们的写作问题答疑解惑,通过导师精辟点评,实现作文升级“2.0”。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写作困扰,可以把自己的习作发给我们,我们将邀请助学团的名师为大家的文章“望闻问切”。
指导老师:程日东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语文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温州市名教师。
多年来,秉持“做智慧教师,教真实语文,促生命成长”的情怀,致力于语文课堂变革、单元整体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形成了“本色·圆融”的鲜明教学风格。成果论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省级报刊发表10余篇,主持或执笔的多项课题获省、市级奖项。
带领学校语文组开展“三年一盘棋”整体教研活动,语文组先后被评为省、市级先进教研组。
第一稿:钥匙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九(18)班 陈思睿
紧紧握住自我的钥匙,掌心钥齿深浅斑驳。
微笑之间撕开深厚雾霭,真我正浮光跃金。
——题记
我站在家门口,又一次心存侥幸地把手伸进口袋,在杂物中搜寻冰凉的触感,而我所期待的仍旧不为所动。没有奇迹般地出现——我弄丢了回家的钥匙。毋庸置疑,尽管再不愿相信。
(散文就是写自己,要写自己独特的经历。开头写“又一次”搜寻钥匙,由真实经历引发独特感受。但在表达上仍不够简洁,甚至不明所以,如“我所期待的仍旧不为所动”一句。)
无奈之下只好背着书包坐在小区的长凳上,等待月亮,等待大河流淌,天色平平白白,一片死寂。才下午,被困在门外的是我。
(散文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回不了家,是怎样的感受?那种失落、空茫,甚至压抑感,要具象地表现出来,可能需要通过环境来映衬。)
“我这样是不是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喃喃自语。
(这可能是真感受,但表达过于直接和突兀。如何自然地表现情绪的螺旋下潜?此时此境下,要让内心更加“空洞”,感受才会愈加“深入”。)
我承认自己倒霉,但也同时发现自己似乎有些异常的平静了。似乎所有的生命、建筑、天气都被厚厚的积雨云模糊成同一个色调,灰色。
(灰色的情绪,还只是“结果”。可以通过描写自己感受外物的变化,来表现情绪流淌的“过程”。)
心里什么地方像缺了一个口,像一把锁,外面一平二白,里面艳阳湛天。但我好像弄丢了另一把钥匙。
初三之后的生活被学习模糊了白天和夜晚的界限,我们麻木地写、背、跑。两点一线,单调乏味。我们都被困在平凡、单调、迷失里了,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我们从来只奔着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而去,忽略了所有细节,忽略了所有的情绪。我们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却以为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久未放晴的天空忽然晴了,我眯着眼去看拨开云层的太阳。像浮出深海的鱼看见久违的阳光,像打开囹圄去寻找到的意义,我心上那扇门敞开,跳出井底。艳阳湛天,云层散开,一切被收起来的情感,是自我。
(散文写对往事的回忆,更是与现实的对接,以表现自己的见识和发现。这就需要写出对另一时空的向往,通过多种景象的交替,来充分表现心灵深处的瞬间波动。)
是自我!
我如释重负看见进家门草地上闪闪发亮的东西,我找到的,或许不只是进家门的钥匙。
(散文是内心的独白,是要顽强地表现自己。)
指导老师点评
【总结】
作者因为一时找不着钥匙,坐在小区的长椅上,失落压抑的情绪漫漶而来,不由得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继而思考和找寻生存的意义。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实思考,有较好的语言表现力。但在情绪和思考的表达上,有时较为跳跃,缺少自然的上下牵连;有时较为抽象和直接,还不能完全通过“具象”来表现“意义”。
处方及治疗:
散文就是写“真我”,写自己真实的感觉、情绪、体验、见识、发现;写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对另一时空的向往,以及心灵深处的瞬间波动。
1.真实所感和真实所想的质量,决定了散文的质量。“所感”是有局限的,这就需要想象,让物我相融,具象表现。“所想”有时会阻塞,这就需要让情绪流动,思想才会驰骋。既要想象,又要对真实负责,这是表达的责任。
2.散文的语言是自然的生态,但“自然”不等于“天然”,而是用心之后的不露痕迹,精心之后的不刻意、不矫情,努力使语言和情思相濡以沫。
最终稿:钥匙
紧紧握住自我的钥匙,掌心钥齿深浅斑驳。
微笑之间撕开深厚雾霭,真我正浮光跃金。
——题记
我站在家门口,又一次心存侥幸地把手伸进口袋,在空洞中搜寻冰凉的触感,然而没有奇迹的发生——我弄丢了回家的钥匙。
无奈之下只好背着书包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等待月亮,等待大河流淌。天色平平白白,天空一片死寂,云层密密麻麻,窒息压抑,所有其他的情感都被闷死。不给情绪任何发挥空间的,还有被困在门外的我。
“我这样是不是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呢?”我喃喃自语。伸出双手抱住膝盖,像圈起井底的一小片天空。
我承认自己倒霉,同时也发现自己似乎有些异常的平静了。那些本该有的沮丧或见缝插针的放松都被当作节外生枝,一一被修剪去了。我木然地看向河岸,看浑浊的沙被卷在河浪里带走,被水流削成云母版的残垣。我抬头,似乎所有的生命、建筑、天气都被厚厚的积雨云模糊成同一个色调,灰色。
心里什么地方像缺了一个口,又好像被一把锁锁住,外面一平二白,里面艳阳湛天。
我找不到开启心锁的钥匙。
初三之后的生活被学习模糊了白天和夜晚的界限,我们麻木地写、背、跑。两点一线,单调乏味。似乎所有人都坠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海,却不知与谁共游。深海的鱼儿面目模糊,不知来由去向,不知名字长相。我望向通向远方的小径。我和谁擦肩而过,又将走哪条路,都不得而知,我们只是随着暗涌的波澜随波逐流。
我们都被困在平凡、单调、迷失里了,只奔着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而去,忽略了所有细节,忽略了所有的情绪。像大河忘记了本应有的宏伟和磅礴,像沙贝磨去了珐琅彩色的纹样,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我们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却以为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是在沼泽中越陷越深,直至再找不到生存的证据。
不知过了多久,泪眼蒙眬间,看见大河河面上忽然织起密密的光线,久未放晴的天空终于晴了,我眯着眼去看拨开云层的太阳。像浮出深海的鱼看见久违的阳光,像打开囹圄去寻找到的开阔,我心上那扇门敞开,跳出井底。云层散开,艳阳湛天,大地一片金黄。
我如释重负站起身,远远看见进家门草地上闪闪发亮的东西,我找到的,或许不只是进家门的钥匙。
编辑 夏忠信
审读 徐卉
责编 黄敏
监制 刘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