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城有我·民声上两会|市政协委员刘彬青:将本土非遗研学列入劳动实践课

2024-02-01 16:07 掌上温州客户端 

温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人类非遗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项、国家级传承人37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9项、省级传承人230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9项(966个保护单位)、市级传承人933人。

那么如何让这些温州的非遗瑰宝能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呢?此次两会,市政协委员、浙江婆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彬青就为温州非遗传承带来了《关于推动本土非遗研学列入劳动实践课的提案》。该提案建议将本土非遗研学列入学生劳动实践课,将本土传统优秀文化与劳动实践课项目结合,不仅能大幅地提升温州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让非遗瑰宝“生生不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刘彬青介绍,近年来,文旅部与教育部联合指导各地各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组织当地非遗代表传承人走进校园授课、示范性展演展示等活动,让未成年人了解非遗文化魅力,在学生群体中反响热烈,取得积极成效。她建议将本土非遗研学列入学生必修学时,确保全面覆盖。将非遗劳动实践课列入学校必修课表,确保每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2课时以上非遗劳动实践课,作为“双减”政策执行中,减轻作业负担,增添文化营养的重要抓手。对完成非遗实践课的学生,建立小小非遗传承人认证,给予一定奖励,提升学生体验后深入了解、接力传承的动力。

其次,要推进课程系统建设,确保非遗活化。加强非遗实践课标准的指导和规范,制作非遗实践课数字目录,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研发配套教学教材。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可以“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非遗技艺体验,感受非遗魅力。组织学生走访参观我市省级非遗传承基地,既是对本土重点非遗项目的活化和接力,也是对非遗项目的宣传与推广。

最后,刘彬青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强经费保障。更加重视对非遗实践课经费的保障,加大对本土非遗项目的支持,积极吸纳有实力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设立非遗研学基金,扶持传承人、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给予适当补助,激发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试点在本土高校开始非遗实践教育课程,为下一步非遗实践课升级完善和长效保证提供人才配套。

温都记者 陈伟

编辑 华晓夏

审读 林明智

责编 黄小玲

审核 潘达源 王金杰

监制 刘旭道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