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在线 | “强城”建设应该怎样行动? 四位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2024-01-31 09:22 掌上温州客户端 

此次两会期间,“强城行动”成为备受市民关注的高频热词。

今年以来,温州全面实施“强城行动”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开启了一场重塑与焕新的强城之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强城行动”,奋力推动城市能级加快跃升。围绕“强城行动”,温州将集中力量建设“五城三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速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昨天,本报《代表在线》栏目邀请四位市人大代表,围绕温州如何推进“强城行动”提建议、议发展。

市人大代表、鹿城区滨江街道党工委书记 肖达统

加强滨江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建设“瓯江新城”

瓯江新城是“五城三园”规划建设的重点组成部分,自市委市政府提出高水平建设瓯江新城以来,滨江商务区正如火如荼展开建设,核心区已成功完成一批招商项目。但在建设中,由于滨江商务区内协同管理机制不完善,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的问题逐渐凸显。

根据调研,CBD绿廊周边地铁M线尚未审批,导致周边道路还没安排建设时序,出让地块周边污水、排水管网没有建成连通,电力基础设施缺乏。这将影响总部交付使用,若二次开工建设,势必影响整体形象。另外,市民中心、人才产业园周边环境脏乱差,工地内建筑垃圾与废弃渣土满地,部分断头路未打通,管理比较粗放。还有部分道路未移交,执法和交警等部门无法行使常规管理,导致路面保洁、绿化管养不专业,乱停车现象严重,管理效率大打折扣。

建议借“强城行动”东风,加快滨江商务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绿廊周边排水管网、供电配套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完工,让核心区建设早日出形象。同时,整合各企业需求,切实加大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核心区的服务水平。

在项目移交管理方面,建议对已竣工未移交的道路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尽快移交给属地政府。对未竣工的道路、绿地、空地等,建议督促市城发集团加强管理,对破损的路面、绿化进行全面整改提升。

市人大代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瓯塑艺术研究院院长 郑央凡

完善优化人才服务机制,打造青年近悦远来向往之地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一活力源泉。“强城行动”提出要深入实施“510+”等引才计划,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条”,吸引更多人才“来温州·创未来”,打造创新创业者“圆梦之都”“活力之城”。

然而,当前温州青年就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和岗位需求不匹配,许多青年人才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薪资待遇不高、生活成本与薪资不匹配、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许多温州人才不愿回温发展。

结合我自身工作接触到的企业与应届毕业生、实习见习生反馈的情况,我建议进一步推进就业前的对口教育、现场实习见习工作,以帮助青年人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提升自身能力。通过财政补贴等举措,鼓励企业设立“毕业生稳岗补助基金”等,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近年来,为了把温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悦远来向往之地,全市推出了诸如减免税收、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但许多政策知晓度仍然不高。我建议通过网站、公告、媒体宣传等形式广而告之。同时,还可以举办创业形势分析会、就业创业政策讲解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更好地理解政策、运用政策。

市人大代表、温州市维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贤俊

大力推动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制造业产业链集群发展

温州作为制造业大市,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措施,并推出以市领导挂帅的链长制强化工作落实,取得显著成效。但温州制造业集群发展目前还面临着产业空间不足、人力成本上涨,产业链布局不完整、创新性不强等问题。

温州要实施“强城行动”,解决产业链存在的各类问题迫在眉睫,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可以统筹周边区域资源,科学布局区域产业链分工。在产业布局上结合周边城市自然禀赋,加强温州与宁波、台州、金华等周边城市群进行产业协同和分工。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努力将产业链上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部分,包括研发设计及贸易结算环节留在温州,形成以温州为中心的总部产业链布局。

其次,调整制造业招商模式,全面推行产业链招商。梳理重点产业链生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集群。推动制造业产业链整合服务,解决在产业链上下游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涉及的研发平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等创新生态服务,以及企业交易结算和仓储物流配套服务等。

然后,还应分类完善创新体系,补强产业链的技术短板。针对重点产业,分类建立核心技术、关键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等短板技术清单,依托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由政府主导,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公共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

市人大代表、浙江瓯泰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林建国

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引导企业在智能建造上深耕细作

在“强城行动”中,温州将进一步建设“五城三园”,打造滨江商务区CBD等十大标志性成果。这项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我市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机遇也是挑战。

2023年,我市全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230亿元,产值增速排名全省第三,入库税收连续三年超百亿元,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我市建筑业仍然存在转型发展动能不足、龙头企业培育不够强、科技创新力不足等问题,离建筑强市还有一段距离。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建筑业的政策引导,特别是加大对新增特级企业的激励力度。支持建筑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孵化更大规模、更强实力的建筑企业。鼓励建筑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对我市建筑企业中产值名列前茅的、增速迅猛的,在税收、奖励上予以倾斜。

智能建造是我市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建议以我市承办住建部“智能建造”工作现场会和首届全国智能建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抓好智能建造城市试点,鼓励、支持、引导我市建筑企业在智能建造上深耕细作,做大做强,做好做优。

此外,还可以创新央地合作模式,学习央企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管理上的优势,弥补地方企业的不足,从而推动温州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温都记者 谢树华

编辑 金慧君

审读 郑凌

责编 李雪锋 胡建国

监制 王冰


▲《温州都市报》2024年1月31日第14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