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9日上午开幕的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文杰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其中提到“创新实施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让6.6万‘小飞鸥’在温州上好学”。
这句话引起了市政协委员、温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香堂的强烈共鸣。今年他提交的《关于拓展儿童友好新概念,增强温州城市凝聚力的提案》,正与这一点不谋而合。在他看来,我市“强城行动”明确提出了“双万”城市目标,而留住人才和留住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工作之一,特别是要在做好“留住人才”塔尖工作的同时,做好“留住人”的塔基工作。
“留住一个孩子,就留住一个家庭。”陈香堂说,近年来温州奋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吸引全国各地人才“来温州,创未来”,因此被称为“小飞鸥”的各类人才随迁子女逐年递增。他建议拓展“儿童友好”的概念,要做好“小飞鸥”这一群体的教育公平工作,进一步增强温州城市凝聚力,这对于落实好“强城行动”有重要意义,真正做到以人强城。他认为,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坚持“有学上”。一方面聚焦依法保障,保证随迁子女就学起点及机会公平;另一方面聚焦学位保障,扩容保证优质入学资源需求。
确保“上得起”。要完善现行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系,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改进我市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系;合理配置重塑集团公平和分部化公平,逐步缩小各县区公办、民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间的校际教育差距。
做到“融入好”。以协商决策促进利益博弈平衡,探索社会协商对话形式,使随迁子女等相关利益主体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流程中来;以家校协同优化义务教育环境,建立随迁子女心理辅导智慧平台,完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增加交流。
实现“上好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剥离户籍身份与教育利益之间的关系;完善义务教育保障监管机制,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监管工作中的主要责任主体。
温都记者 朱斌
摄影 钱鹏鹤
编辑 华晓夏
审读 林明智
责编 李雪锋 黄云峰
审核 潘贤群
监制 施文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