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瓯海区泽雅镇中心卫生院颐年康养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作为该区首家公立医院开办的医养服务中心,颐年康养中心集老年护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面向社会开展医养服务。瓯海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李昌磊说,这是泽雅镇中心卫生院落实医养结合,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老人健康养老服务业需求,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的最新举措。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说起医养结合,泽雅镇中心卫生院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在院长林旭盈看来,卫生院常年致力于“医中有养”,就是想让老百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颐享天年。
病情达不到入住医院要求,普通养老机构又没有医疗服务,怎么办?泽雅镇中心卫生院颐年康养中心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如今的泽雅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是宜居、养老绝佳之地。
该康养中心有11间标准化养老住房,设养老护理床位22张,医疗设备齐全。所有房间均采用适老化设计,贴心考虑老人病理与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老人规避生活中的风险。该中心还组建了由管理、医护、保洁、护理员、餐饮等组成的服务团队,做好入住老人的医疗养老服务工作。
卫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一位入住的老人都会先进行体检和健康评估,进而针对性开展健康管理和医养服务。“我们会根据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护理情况及评估结果,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服务,有效落实医疗养老服务。”
同时,中心医疗团队定期对康养中心的老年人开展查房,了解其健康状况,并进行健康指导,确保老年人的身体得到实时监测。“卫生院和医养服务中心是一体的,每日查房的医生、护士都是本院的”,该院相关负责人说,中心的优势特点就是共享医疗团队和医疗设备,实现了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无缝对接。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将引进卫生院的特色中医,提供中医药咨询、体质辨识及健康干预等服务。
“而且我们还有‘外援团’”。为解决山区老百姓“去名院远”、“看名医难”的问题,泽雅镇中心卫生院先后与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等上级医院牵手,开展专家下村义诊、技术帮带,为大山里的老百姓带去健康服务。“这些医疗资源自然而然将惠及入住中心的老人。”
如今,借助康养中心这一载体,泽雅镇中心卫生院实现了医疗和养老的有效联动,满足了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医疗和养老护理的多重需要。
作为全区目前唯一一家经区卫健局和民政局双核定的养老机构,李昌磊希望该中心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不断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高质量发展,使老人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泽雅镇中心卫生院对于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还得从一辆车说起。
冬日的清晨,带着些许凉意,往远处望去,泽雅的村庄、树木笼罩在晨曦里,一缕缕轻柔的雾,在缓慢游离。隐隐约约中,可以看见在那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穿梭着一辆白色的车,上面写着“泽雅镇中心卫生院医疗巡回车”字样。这辆车每天奔波在泽雅山区,成为乡亲们口耳相传的“流动医院。”
泽雅镇大部分行政村海拔较高,村与村之间分散,看病难、看病贵一直困扰着山区群众,特别是居住在偏僻山区的老百姓和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
为解决大山里老百姓就诊难题,更好满足患者多样就医需求,推进医养结合,2012年开始,泽雅镇中心卫生院配置了一辆医疗专用车。车内,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基本药品配备齐全。这辆流动巡回车的启动,打造了一座“流动医院”,使得偏远村落和行动不便的村民也能在“家门口”享受诊疗服务。
一次,该中心“流动医院”像往常一样完成早上巡诊工作,巡回车在返回五凤垟站点午休时,途经下蒲园村见一位神情紧张的老大爷在路中央拦车。该车上的医务人员立马停车下来询问情况。
这位大爷姓周,他的老伴瘫痪在床,他不懂护理又不知道怎样照顾。眼见老伴病情日益严重,周大爷焦急万分。听说有辆流动巡回车在山区循环巡诊,见有需要招手即停,于是周大爷抱着试试的心态,想请巡回车上的医生给他老伴看看,就出现上面这一幕。
医生和护士带着药箱急忙来到周大爷家,见到他老伴昏迷在床,并认真仔细地给他老伴做了全身检查,发现他老伴长期卧床,身上发出气味,背部长满了褥疮,并伴有感染发烧。医生和护士马上进行消毒、换药等处理,并告知周大爷翻身拍背预防褥疮等简单护理知识。
随后五凤垟责任片区的医生为他老伴建立了“家庭病床”,为他们送上全科医师签约服务,每周一次上门服务诊疗,老伴的病情也逐渐好转。
巡诊十年,巡回车驾驶公里数近20万公里,共服务近23万人次,接诊近10万人次。当说完这串数字时,林旭盈感慨道:“流动巡回车有‘十年如一日’的韧劲,把泽雅大山里老百姓就医急难愁盼的点滴‘小事’,当成了尽心尽责的‘大事要事’。”
上文周大爷老伴之所以能顺利得到应有的诊疗和护理,正是得益于泽雅中心卫生院从2016年6月份起,依托“流动医院”,为辖区失能、半失能、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并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
泽雅有位周阿公,曾因脑出血住院治疗2个月,却因无力承担治疗费用无奈回家卧床疗养。彼时的他左侧肢体偏瘫,无法言语及行走,家人每每遇人谈起周阿公,便愁上眉头。
卫生院医生将“家庭病床”推介给了周阿公家人。家庭病床是以家庭作为护理场所,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康复等医疗服务。医生按照病情需要会上门提供接受医疗和护理服务。
听完介绍,周阿公家人便签订了《家庭病床服务协议书》。而后,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隔一日便到周阿公家开展测血压、病情随访等服务,还为周阿公联系了卫生院中医堂的理疗师,定期上门开展针灸、电疗、推拿等康复服务。
在家属一日日期待的目光下,周阿公开口说话了,尽管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字——“麦”(孩子的温州话),但家人却十分满足。慢慢地,周阿公能抬手了;渐渐地,周阿公在搀扶下能缓慢走动了……尽管只是一些小小的进步,也足以让一个家感受到幸福与希望。
因要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看病难、抓药难曾是泽雅山区库门坳村裘阿婆心头的一块大石。好在签约“家庭医生”后,每当药品所剩不多时,她便会拿起桌上的家庭医生签约病历本,拨通医生的号码。“他们不仅上门送药,还上门体检。”裘阿婆说。
“家庭病床”是顺应“银发浪潮”高涨的社会形势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医疗护理模式。据统计,截至目前,泽雅中心卫生院共建立81张“家庭病床”,上门服务2549人次,极大方便了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就医需求。
身处数字化改革浪潮中, 泽雅镇中心卫生院一直朝着“互联网+医养护”服务努力,不论在院内还是巡回流动车,都在进行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2019年, “互联网+健康养老”机顶盒安装惠民工程大大提高了健康服务效率。一台数字电视,一个升级数字电视机顶盒,只要轻轻按下按键,第一时间就能与医护人员进行视频对话沟通。
吴奶奶是泽雅镇中心卫生院中心片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服务对象,也是慢性病患者。她的家庭医生曾为她安装了可免费使用一年的医养结合服务可视化随时呼叫通话设备,并手把手地教她如何使用,还在遥控上标上记号。老人开心地说,有了医养服务可视通话设备,往后就算有突发状况也不会手忙脚乱了。
这一惠民工程在泽雅开展以来,切实解决该镇不少失能、半失能患者、空巢老人等人群的就医问题。“有些老人家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能准确说出居住地址,从而延误治疗。”卫生院相关负责人说,安装这一机顶盒后,轻轻按下按键便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老人们在家需要帮助时,无需告知医护人员居住地址,就会得到远程诊疗和及时救助。
温都记者 夏忠信
编辑 夏子昂 胡绵绵
审核 王金杰 占昭昭
监制 施文洪
温州都市报2023年12月16日4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