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欠我两节课”瓦市小学潜心儿童哲学23年,换来这一问

2023-12-14 19:00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51792

▲《温州都市报》2023年12月17日报道截图

“郑老师,你欠我两节课。”

温州市瓦市小学教学楼走廊里,五(5)班学生池骋乐呵呵地向刚刚外出培训归来的哲学老师郑苗苗要求补课。

郑苗苗愣了一下:“不对啊,我外出培训一周,应该欠一节,怎么欠了两节呢?”

小池调皮地说:“因为有一节课是我请假了呀。”

学生追着老师要补上的,就是该校最受学生们喜欢的特色课程——儿童哲学。从2000年开始,儿童哲学历经23年,从单门的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发展成为立体型的儿童哲学教育,它已融入校园环境、教师教学、学生活动、家庭教育过程中。

沉浸式氛围

一点一滴地融入校园生活中

“黑夜里的你,拥有看不见的世界和清晰的自己。”“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时间是公平的,但也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些直击心灵的话语,不是出自哲学家之口,而是温州市瓦市小学学生的哲思语录。走在该校的教学楼里,这些哲理语录随处可见。

瓦市小学副校长林晓介绍,瓦小儿童哲学是全景浸润式的,它一点一滴地融入校园生活中。校园里有哲思诗词长廊、哲思吧、哲学时光长廊、哲思留言板等等,每月有哲思班会、晨会,每年11月的第三周举行哲学周活动,今年的主题就是“玩转不一样的儿童哲学”,哲思60秒秀、不破不立哲思游戏、哲学马拉松等哲学活动。

何为儿童哲学呢?顾名思义,即为儿童创立的哲学启蒙课程。瓦市小学编制课程实施纲要,自主研发了儿童哲学课和绘本哲学启蒙课,一至六年级均每周一节课。一至二年级围绕“爱、孝、义、恕、礼、勇、恭、信”八大主题选择80本绘本故事,编制了《学校儿童哲学绘本启蒙推荐书目》,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激发思考的兴趣,培养爱思考的习惯,播下仁爱的种子。三至六年级则以中国传统哲学的仁、义、礼、智、信为主题,引入《朱子家训》、传统寓言故事,加入人、自然、社会故事和社会热点问题,编制了5本《儿童哲学》教材。

记者在《儿童哲学清廉教育分册》上看到,每一篇课文在故事之后都有“辩一辩”的内容,其中有涉及家国情怀的辩题,如大我与小我哪个更重要、忠与孝哪个应该摆在第一位;有涉及廉耻之心的辩题,如利己与利他是否可以兼顾,奉献者和索取者的内心体验是一样的吗等。

▲瓦小学生创作的哲思画

渗透式教学

每一堂语文哲学课都是原创

有着27年教龄的许少达是一位语文老师,调入瓦市小学以来,她的语文课有了哲学的味道。许少达感言,几乎每一堂课都是原创,因为没有样板可以借鉴。

瓦市小学除了研发校本课程,还将儿童哲学教育理念运用于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既实施深度学习又加强道德教育。小学二年级有一篇课文是《大象的耳朵》,讲述了小动物们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是有病了,导致大象以为耳朵真的是有毛病,就用竹竿把耳朵竖起来。小虫飞进大象的耳朵里,弄得它又头痛又心烦。最后,大象说:“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许少达介绍,常规教学中引导孩子“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要做自己”这个层面就结束了,但在引入了哲学思维的语文课,还要引入对“盲从”的讨论,“什么是盲从?”“盲从有什么后果?”“怎么才能不盲从?”,再提升到“怎样才能做一位能独立思考的人”。

许少达说,瓦小老师们会在课堂的某些环节里渗透哲学思维,促使孩子们去思考。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很有自己的主张和独特的观点,五年级学生写思辩式的高考作文都可以发表在报刊上。

哲学是一门让人幸福的学科,具有哲学思维的人懂得理性地看待问题、对待生活,会活得更通透些。

思辩式学习

内向男生自告奋勇要上台

“男生应该谦让女生吗?”五(3)班学生李宓玹在一次思辩式班会课上提出了这个话题。同学们你一言一语地展开了讨论,“女生长得比我还高,看起来身强力壮,根本不需要男生谦让。”“遇到提水、提重物这些事情时,女生没力气,需要男生出马。”“男生女生能一样对待吗?”“事物都一样好不好?”“如何对待男生女生不一样?如何看待事物不一样?”李宓玹的观点是,这个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而不能单一站在女生或男生的立场上,是否谦让要依情况而定,要考虑事物的个性特点。

像这种思辩式班会活动该校一月一次,班主任组织学生提出困惑,学生票选出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提出改进策略,观点不一致时就辩论,通过对话让问题更明晰,解决班级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正是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学生们变得更加自信。六(2)班学生郑焱之前是一个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在11月举行的学校哲学周活动中,主动要求上台表演哲思60秒秀。他说,自己一直困惑于“学习成绩不好,是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这一次他很想表达出来。

最终,当郑焱自信地在晨会上分享自己的观点时,赢得了同学和老师们热烈的掌声。

对话式交流

打破“家长说孩子听”教育模式

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微哲学就是瓦市小学独创的家校协同新模式,它把儿童哲学的对话形式引入家庭教育中,打破传统的“家长说孩子听”家庭教育模式。

五(8)班的叶祥雨家长认为,家庭的交谈氛围对孩子的智性成长至关重要,平时她比较注重为孩子创造哲学问题情境,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如孩子早餐吃鸡蛋时,她会和孩子交流:“小孩不喜欢吃蛋黄,不吃可以吗?不喜欢的事可以不做吗?喜欢和应该,哪个放第一位?”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的思维中有着很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有耐心和开放的态度,让孩子感到他们的观点被尊重,他们的思考被鼓励。

为提升家长哲学素养,增进家长间的交流和学习,瓦市小学每月定期发布亲子对话主题,并征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此外,在校园公众号上开设了家庭微哲学栏目,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分享教育心得。

温州市瓦市小学儿童哲学能坚持23年并不断迭代创新,瓦市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吴孔裕表示,动力源泉在于儿童哲学的价值,它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提出的“爱智且爱人”课程理念,将中国传统哲学的仁爱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思维训练有机融合,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让他们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阶段得到正向的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瓦市小学儿童哲学研究四个阶段

1、从仿到创(2000年-2007年):从浅层学习到深度思考的方式转换

针对儿童高阶思维能力不足,启动儿童哲学实践,自主制定课程纲要,研发教材,开展课例研究,探索辩论、追问等团体探究方式,建构儿童哲学对话式课堂。

2、内涵拓展(2007年-2015年):从“爱智”到“爱智且爱人”的取向转变

针对西方儿童哲学偏重智慧教育,引入中国传统哲学,确立“爱智且爱人”理念,提炼教学五要素,实行五步教学法、六维评价等,渗透仁义礼智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启智立德,凸显儿童哲学德育功能。

3、迭代创生(2015年-2017年):从儿童哲学课到儿童哲学教育的整合拓展

为避除德育实效性和持久性不强的弊端,将儿童哲学作为理念向学科德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活动推进,打造“一体四维”儿童哲学教育体系,开发不同课程形态,总结不同教学策略。

4、推广应用(2017年-至今):从单校探索到联盟共研的多向辐射

被确定为“市首届科研博览会”推广项目,九所学校加盟,从多角度推广,承办全国儿童哲学冬季论坛,受邀参加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等向全国辐射,东北师大附小、福州丰泽区等单位纷纷来校考察学习,在全国影响力日益扩大。

温州市瓦市小学

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特色学校、省文明单位、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行学校、省“三全育人”典型学校、省教师发展示范学校、温州市未来教育窗口项目学校

温都记者 李跃

审核 林剑静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