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文脉长,煌煌古邑气象新。
文化是瑞安的根与魂。悠悠古县,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厚植千年文脉的瑞安,不仅是浙南的经济强县,更对“崇文尚礼”情有独钟,其文化底蕴之深厚,声名远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传统文化的持续熏陶下,如今的瑞安倡导以文润心、以文立德、以文化人的社会新风尚,将“崇德向善”的基因随着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镌刻在城市的每一处角落。
以文化人传颂国学经典
引领传统文化学习新风尚
不久前,瑞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正式换届,迎来了发展新篇章。瑞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中心主任邵定美当选新任会长。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有着自己的理解:“文化弘扬起来就是精神,文化沉淀下来就是文明。”在他看来,传统文化之精髓是圣贤文化,本质是如何到达做人的最高境界。由此回归到社会每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可谓是人生必修课。
回望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多年来,瑞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深耕文化推广、道德引领、公益实践三大领域,在传承中华文化精粹之时,普及优秀传统美德,以大善大美志愿实践之行,助力瑞安市文化自信提升。瑞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组建成立了文化宣讲团,开展超百场宣讲活动,赠送国学经典书籍、光盘近万份;组织国学吟诵会,在瑞安市宾阳门社区等地,长期开展《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吟诵学习等。
蒙以养正,圣功也。教育的至高目标是养正教育。近年来,瑞安市传统文化推广工作开展如火如荼,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学习者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培育的重要性。2020年8月,瑞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联合瑞安市小太阳幼儿园创办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玉海明德幼儿园。
学而时习,蒙以养正,孝亲尊师,这是玉海明德幼儿园的园训、教学理念,学园之风。玉海明德幼儿园园长叶群芳表示,幼儿园时期正是孩子一生性格、习惯养成的重要时刻,幼儿园创建以来,坚持以“德润童心、和乐成长”的课程开发理念,对幼儿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教育,其中孩子们的德行礼仪素养的培育是重要内容。
目前,玉海明德幼儿园有学生90余名,均为3至6岁处于蒙养阶段的幼儿。叶群芳说:“我们会带领孩子们学习圣贤故事,中华礼乐,以及参加日常劳作锻炼等,启发孩子孝心、激发孩子感恩之心。”
瑞安市推出的孝德夏(冬)令营,围绕“弘扬传统文化、践行家庭孝文化”主题开展各项活动,包括诵读学习《孝经》《大学》等经典书籍,到村居为老人打扫房子,到学校打扫教室卫生,清洗自己使用的餐具等。虽是赖床专业户,却能坚持早睡早起,即便小小年纪依旧能专心致志诵读经文,孩子们在孝德夏(冬)令营中,学习新知,改变自己。
坚持经典传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种子深植于广大青少年的精神土壤中。除了现有的玉海明德幼儿园,下一步,瑞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还将策划“少年向上·读行瑞安”之“周游列镇”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到瑞安市玉海楼、高则诚纪念馆、叶适纪念馆、蒋幼山故居等基地阅读打卡,组织“道学林川”孝德实践公益夏令营等。
德行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营造全民道德建设新场景
瑞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成长,只是瑞安以文养德、以文促德的小小缩影。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汲取道德的力量,这样的理念已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
“廖妈妈,母亲节快乐!”5月14日那天,瑞安市湖岭镇亦垟村孝德讲堂负责人廖雪燕收到一条来自远方“孩子”的母亲节祝福信息。
“她不是我们的妈妈,却是除妈妈以外跟孩子最亲的人。”在瑞安市湖岭镇亦垟村的留守儿童心中,廖雪燕就是亲人。
湖岭镇地处瑞安西部,地理环境较为偏僻。亦垟村位于三十三溪上游,毗邻黄林,算得上又是湖岭镇最为偏僻的乡村之一。因地处山区,村内青壮年外出务工,不少孩子留守在家。渐渐地,亦垟村成了一个留守儿童村。
因个人身世原因,廖雪燕对留守儿童“情有独钟”。“村里的留守孩子太多了,他们的规范礼仪没人教导,我得帮帮他们。”说干就干,廖雪燕在村里开办了春泥计划学习班,召集孩子们,讲故事、说道德。
2012年,廖雪燕开始接触并学习传统文化。在征得村干部同意后,廖雪燕将春泥计划学习班改为孝德讲堂,让孩子们沐浴在传统文化中。
仅有高中学历的廖雪燕并不是专业教师,在孝德讲堂初办期,并不被村民看好。为了提升自己,廖雪燕前往宁波、吉林长春等地自费学习传统文化。
每周日,廖雪燕坚持为全村留守儿童上课。孩子们挺直身板大声诵读《弟子规》。除了讲授传统文化知识,廖雪燕还邀请外援助力,强化孩子的心理建树培养。
自从孝德讲坛开设后,村里不仅多了朗朗书声,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也发生变化。每天去留守儿童家中探望,也变成了廖雪燕的一种生活习惯。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情况,她用细心的关爱、情切的问候,慢慢地走近他们的生活。
目前,孝德讲堂已走过10余年。据不完全统计,超3000多名留守儿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学习。随着“廖妈妈”名声从亦垟村传出,除了亦垟村,其周边呈店、上埠坦、永胜等村的孩子们也被邀请参加学习。
讲孝廉、明礼义,用传统文化去塑造孩子正确行为举止,这是廖雪燕创办孝德讲堂的初衷,也是她对留守儿童的一份纯粹真爱。作为一名传统文化传播者、教育者,廖雪燕20多年全心全意坚守在亦垟村,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在村里留守儿童身旁。在瑞安市,还有很多像廖雪燕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播者,坚守初心,身体力行,用传统文化影响身边人,为瑞安市道德文化建设注入正能量。
志愿先行用爱温暖瑞城
打造人人“有礼”文明新家园
一座城市的软实力,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文明养分。
在瑞安市,雨花斋是家户喻晓的爱心公益站所。雨花斋又名雨花乐和义工社,由瑞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于2016年牵头成立。截至目前,汇聚长期志愿者600余名,帮扶鳏寡孤独、环卫工人、困难群众等社会弱势群体。
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雨花斋却是一个可以免费吃午餐的地方。5月24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瑞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明德爱心亭,十来位雨花乐和义工社的义工正在这里为中午的餐食做准备。“今天准备的是粉干汤面,有香菇,胡萝卜,雪菜,还有豆芽。”参加义工志愿服务多年的吴阿姨一边切菜,一边介绍,““每日午餐的供应时间大概是11点前后,但是大家都是早早就来排队等候。”
2022年9月,第七届浙江慈善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召开。“智慧雨花敬老助餐”公益项目荣获“浙江慈善奖”,该奖项系浙江省慈善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远在瑞安市上望街道的雨花斋义工木碎平得知这一喜讯,倍感光荣。
位于瑞安市上望街道望东西路的雨花斋,是一个两层店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空间宽敞明亮。楼下是用餐等候区、食堂、厨房,楼上是义工培训学习场所及活动室。
和其他雨花斋一样,这里每天中午都会提供免费素食餐饭。木碎平介绍,上望雨花斋于2017年5月23日开业,日均供餐260人以上。这里汇聚了200余名义工人员,他们大多数来自上望街道辖区,有公司白领,有村委会成员等。
作为瑞安市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在街道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雨花斋雨花斋多年如一日坚持慈善公益,探索推进瑞安市新时代文明建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上望雨花斋义工投身抗疫一线,连续坚持28天为防疫一线人员和集中隔离观察对象免费送早餐,共计3800多份。
2022年以来,上望雨花斋从“堂食敬老助餐”转型为“入户敬老志愿送餐”,为辖区14家老人公寓轮流送餐。此外,他们定期为瑞安市农贸城菜农等群体免费送去炒菜饭、蚕豆饭、绿豆粥、南瓜粥等,每次供餐人数在500人以上。每逢传统节日,雨花斋义工队伍为辖区老人公寓送去芥菜饭、清明饼、粽子、月饼、腊八粥等传统美食,定期前往曹村镇雨花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敬老服务活动。
举全市之力,汇聚各方力量。如今,类似雨花斋乐和义工社这样的志愿服务团队犹如雨后春笋,为瑞安积极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造具有全省重要影响力的精神文明高地贡献公益力量。
温都记者 陈巧
责编 朱斌
审核 周俊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