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在这儿 海霞在这儿!一家三代“海霞”追忆汪月霞

2023-03-26 11:44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77747


昨天清晨,天色微亮,陈雪已无睡意。她要出门去送别一位离世的老人,一位只见过三面,却在她生命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熟悉的陌生人”——汪月霞。

洞头区殡仪服务中心的送别厅前,斜风细雨中弥漫着思念和悲伤。很快,陈雪找到了自己的奶奶和大姑,一起默默地看向厅内遗像。因为汪月霞,她们一家三代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海霞”。

温州都市报2023年3月26日08版版面截图


一代“海霞”池绿云:
“大家被她的奉献精神打动,都肯跟着她干”


陈雪的奶奶池绿云,今年83岁,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第一代女民兵。

“她讲话有道理,大家都听!”虽逾一甲子,耄耋之年的池绿云聊起老连长汪月霞,依然对其组织和号召能力赞不绝口。

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后的洞头并未真正太平。岛上特务、土匪、渔霸不断破坏生产、生活秩序,百姓苦不堪言。解放军进驻后,村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拥军热潮。

池绿云回忆道,当时汪月霞不到20岁,每天带着大家为部队烧开水,水烧好了,就猫着腰提着送到前线,还组织姐妹们穿梭在部队的前线、后方,帮助官兵洗衣做饭,养猪种地。

“大家被她这种奉献精神打动,都肯跟着她干。”池绿云说,那时大家很纯粹,就想着为部队为守卫海岛出一份力。

响应“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洞头当地女子民兵单独成立一个排,汪月霞被推选担任排长。1960年4月,她作为民兵代表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并作了典型发言。会上,国防部以毛主席的名义授予汪月霞等民兵代表每人一支半自动步枪、100发子弹。从北京回来后,汪月霞提出建立女子民兵连的设想。同年6月,北沙女子民兵连在洞头成立,她成为首任连长。

1960年,汪月霞(中)从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归来

然而,女子连的组建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亲历者,池绿云深知其中的不容易。“老连长在动员妇女参加民兵连时,村里有些女民兵的老公意见很大。”她说,这些都没有动摇汪月霞的决心。有一阵子,汪月霞挨家挨户地去动员,“那段时间听她说话,嗓音都哑了。”

作为汪月霞的老搭档,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老指导员陈玉兰聊起过去的峥嵘岁月时动情地说,连队刚成立那会,白天摸爬滚打,练射击,练拼刺刀,练扔手榴弹;晚上站岗放哨,防特务,防破坏,防火防盗。“那时,我和她两人夜里是一起站岗的,她对自己对民兵都很严格。”

连队成立后,女民兵们配合驻岛部队抢修战壕4500米、掩体51个,并创下连续18个昼夜坚守阵地的纪录。1978年9月,连队被命名为“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并一直沿用至今。

上世纪70年代,一部以洞头女子民兵连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海霞》上映,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汪月霞的名字随着《海霞》从洞头走向全国,“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也从此走进千家万户。

汪月霞(中)与海霞女民兵一起回忆往事


二代“海霞”陈冬香: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当时就是这么学汪月霞”


陈雪的大姑陈冬香,今年61岁,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第三任连长。

昨晨6时许,距离汪月霞告别仪式开始还有2小时,陈冬香和老兵们就已来到现场,并在告别厅入口两侧,自发列队站岗,令人动容。

“在我小时候,我就听过汪月霞的不少事。”陈冬香红着眼眶说,“大家说我敢打敢拼,其实是受她影响。那时我就想着快点长大,早日穿上军装,保卫海岛。”

1977年,17岁的陈冬香如愿加入了女子民兵连。1978年,女子民兵连精选5人到部队里进行为期3个月的游泳训练,陈冬香就是其中之一。学成之后,5名女民兵回到连队组织64名女民兵开展海上游泳训练。

1979年夏天,一位军区领导到洞头检查海防工作时,建议女子连和驻地官兵来一次泅渡对抗赛。比赛中,陈冬香坚持游了逾万米才上岸。当天晚上,连队组织大家看电影。电影开场时,联防部队的指导员把“东海小炮艇——陈冬香”的字样打在银幕上。从此,陈冬香的“东海小炮艇”称号不胫而走。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当时就是这么学汪月霞,要有这么个精气神。”陈冬香坚定地说。

其实,在女子民兵连,处处可见这股不服输的精气神。第二任连长许玉莲与她的两个妹妹许玉英、许玉凤,因枪法精准被称为“英雄三姐妹”。成名的背后,是三姐妹“夏顶烈日,冬迎寒风;白天瞄电线,晚上瞄星星”的艰苦练习。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现任连长陈盈盈也是听着汪月霞事迹长大的。2011年,她带着15名女民兵到安徽参加3个月“班用轻武器应用射击”的强化训练,是当年唯一一支女民兵队伍。20来岁的姑娘们,每天在泥沙地里摔打不下几十次。别人休息后,陈盈盈还要准备教案,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短短23天时间,体重就从50多公斤掉到38.5公斤。

刚开始时没人相信一群小姑娘能闹出什么大动静,但最后“海霞”们用汗水拼出的成绩让所有人竖起大拇指。

正是这股不服输的精气神,让一代代“海霞”们高举先锋女子民兵连的旗帜,在保家卫国、建设海岛、救灾抢险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6月,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迎来建连5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女子民兵连继续大力弘扬“海霞精神”,为发展地方经济、维护和谐稳定、服务国防建设等作出新的贡献。


三代“海霞”陈雪:
“人人是海霞,处处有海霞,时时做海霞”


今年26岁的陈雪,2015年加入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虽然见面次数不多,她却对汪月霞的印象极深。

“最后一次见到她是在2020年。”陈雪回忆道,在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建连60周年的汇演上,一个小品演到最后,演员们高喊:“海霞在哪儿?海霞在哪儿?”这时,汪月霞坐着轮椅缓缓出场,高声回应道:“海霞在这儿,海霞在这儿!”当时,陈雪周围的观众全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一幕也深深震撼了陈雪。

女子民兵连除了需具备战时应战的能力外,还担负着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使命。2015年,为积极响应“五水共治”行动,她们主动请缨担负任务最重、工作量最大的城南泄洪沟清淤任务,在冰冷的水沟里忍着刺鼻气味,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清沟300多米,超额超标准提前完成任务。2019年受台风“利奇马”影响,洞头灾情严重。当接到抢险救灾命令后,女民兵们全员出动,帮助疏散群众1000多人。

在陈雪看来,“海霞”早已从一个女子民兵连的荣誉,演变为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海霞村、海霞公园、海霞中学,海霞青年营、海霞妈妈志愿服务队、海霞电力女子服务队……如今,洞头已形成‘人人是海霞,处处有海霞,时时做海霞’的新时尚。”

“海霞精神”已成为助推洞头建设共同富裕海上花园的强大动力。据统计,在当地以“海霞”命名的志愿队伍多达200余支,志愿者人数超过2.3万人。“海霞妈妈”平安志愿者服务队是洞头传承“海霞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队伍之一,队长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第四任指导员施丽萍。这种身份上的转换,正是“海霞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洞头人民共同精神财富的完美注脚。

前天清晨7时30分,雨势渐大,洞头北岙街道一处路口,4名身着印有“海霞妈妈”字样雨衣的志愿者正在维持交通秩序。记者与其中一位攀谈:

“您多大年纪啦?”

“70出头。”

“70岁了还冒雨做志愿者啊?”

“你看对面的她们多投入啊,不能输给年轻人。”

记者顺着她的手势看去,对面一位30来岁的“海霞妈妈”正打手势提示过往车辆稍等片刻,先让一位抱着小孩的行人过马路。

温都记者 夏忠信

编辑 孙立彭 陈东升

责编 黄小玲 占昭昭

监制 施文洪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