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自古武风鼎盛,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南宋时期以武状元众多闻名,2001年,平阳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15位武状元“霸榜”
早在南宋时期,平阳便以武举文化著称于世。
说到武举文化,小编这里浅浅科普一下:
科举,也叫“开科取士”,指由朝廷设立考试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拔世间可为文官武将的人才,并对其分别授予官职。科举包括文、武两项常科。这个制度,一般认为应以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立文进士科为开端,而武进士科比文进士科晚了近100年的时间。
南宋时期,平阳县有案可查的武科进士有299名,其中有15名武科状元、7名武科榜眼、7名武科探花、20名文武双科进士(武进士重新参加甲科考试而取得贡举进士资格的称为“武举换文”)。随着地方文史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和文武双科进士的人数还在不断地被发现中。
15名武状元分别为:陈鳌、陈鹗、蔡必胜、黄裒然、林管、朱嗣宗、林梦新、朱熠、项桂发、章梦飞、朱应举、蔡起辛、翁鄂、林时中、张宗德。
7位武科榜眼:林景衡、戴应发、林弅、邹臻、周仁勇、林景新、徐宗斗。
7位武科探花:林武子、陈元普、孔元圭、林栋、叶宗泽、薛应龙、陈龙发。
20名文武双科进士:林拱辰、国幼闻、郑泌、陈宗臣、薛梦龙、应节严、陈焕武、潘应大、徐宗斗、陈宗亮、林千之、钟彝、林雍、戴应雷、郑遇龙、王有开、周仁勇、侯于周、邹臻、朱俨。
宋代官职最高的武状元也出自平阳,端平二年(1235),武状元朱熠曾登上宰执之位(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进入南宋军政机关最高决策层。
平阳为何“盛产”武状元?
北宋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使宋朝的政治中心发生位移。人口大量南迁以及福建移民北上,一些社会精英来到平阳,使平阳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变,对地方的人文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平阳由北宋时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而成为南宋学风鼎盛、人才辈出之地。
社会经济繁荣发达,为练武习文者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老平阳地域辽阔(包括今天的平阳、苍南两县以及泰顺县南部大半),其面积占据了今天整个温州地区总面积的1/3。鳌江横穿全境,东流入海。沿海的南麂岛是浙江最好的渔场之一,而东部肥沃的万全平原和鳌江中下游平原已经开发成熟,农业发达,平阳可称得上是个鱼米之乡。
宋室南渡后,平阳作为闽浙交通要道的作用更加突出,且因临近南宋都城临安,拱卫京师的责任日渐重大,朝廷也更加重视当地军队的建设。历史的渊源与现实的需要使当地民风颇为强悍,也使他们较注重学习武艺,时至今日,平阳还流传着“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民谚。
平阳也是温州南拳重要发源地。受戚继光抗倭和福建南拳影响,平阳武术于明末清初逐渐成型,“村村设拳坛,男壮皆习武”,被誉为温州南拳窝。直至今日,武术运动之风依然盛行平阳大地,练习南拳、南棍、南棒、盘拳、推马等,成为平阳人民重要的体育活动。
温都记者 姜瑾瑾/整理
编辑 李跃
审核 陈侄辉 林剑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