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观察|如何让“民生实事”办得更好?市政协委员谈举措话建议

2023-02-11 01:32 温州都市报 



编者按:又是一年“两会”时。作为汇集民智、反映民意、影响民生的重要政治舞台,每年的“两会”总是能够吸引各界目光,成为民众讨论的焦点。

念民之所盼,行民之所嘱。2023年市“两会”前夕,温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纷纷将思考化作成果,手攥一份份沉甸甸的提案参会。

市“两会”期间,《委员观察》栏目也将围绕全市重点工作,紧扣民生热点话题,分上、中、下三篇,邀请部分委员话发展、提建议。今天刊发下篇。



回顾2022年,我市在外贸、消费和科创三大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喜人成绩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去年市“两会”上确定了2022年我市十大民生实事。经过近一年努力,这“十大民生实事”的52项指标均提前一个月完成。

这些“民生实事”具体完成得如何?有哪些亮点成果,又有哪些提升空间?本期《委员观察》栏目邀请三位市政协委员,分别聚焦医保纾困、幸福颐养、优托护苗等方面,谈举措、话建议,为进一步办好“民生实事”建言献策。

医保纾困

“医保纾困”工程构建“五重保障”体系 

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感谢国家,感谢政府,要是没有大家的帮助,这难关我们家都不知道怎么过!”家住市区的许女士握着市医保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许女士的丈夫温师傅今年50岁,去年4月份由于突发性脑出血住院,前后花了近40万元,让原本家庭年收入只有五六万元的许女士一家人陷入了困境。好在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温州益康保、社会慈善救助的共同帮助,将原本高昂的医疗费化解到5万元以下,大大减轻了许女士一家人的经济压力。这“五重保障”体系源于我市推行的“医保纾困”工程。

2022年我市“医保纾困”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一是全额资助14.8万名困难群众参加“浙里惠民保·温州益康保”,资助参保率达100%;二是新增6个特病病种享受基本医保住院待遇,也就是将分裂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尿毒症透析治疗等6个困难群众高额高发高需求的病种纳入特殊病种范围内,推进特病门诊与住院共用年度封顶限额,并实施“一站式”刷卡结算;三是全力化解了424名困难群众5万元以上高额医疗费用,化解金额支出1411万元,实现困难群众基本医保资助参保率、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率、高额化解率3个100%。

市政协委员

温州市知联会副会长王晓康:

积极参保“温州益康保”

完善多重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市努力在医保纾困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对象覆盖面、救助实效性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五重保障,杜绝因病致贫、返贫。为此建议:

一是医保部门要聚焦公平性、精准性、多样性、兜底性,加强医保政策供给,加强基金监管,守好老百姓的救命钱。持续擦亮医保纾困品牌,聚焦主动发现、精准识别、梯次减负、保障兜底4项机制集成创新、率先探索,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健全“一老一小”医疗保障机制,稳步推进长护险向城乡拓面,推动“一老一小”医疗保障水平从65%提升至70%,困难群众综合保障率从80%提升至85%,兜牢民生底线。

二是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和爱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慈善力量。温州医保率全省之先筹集设立“慈善医疗救助共富基金”,强化第五重保障能力。呼吁大家积极踊跃向“慈善医疗救助共富基金”捐资,做大基金池,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一起为困难群众构筑医疗保障网,携手同走共富路。

三是鼓励广大市民踊跃参保温州益康保。温州益康保是政府指导的一款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之后的第四重保障作用,重点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外的医疗费用,市民可为自己和家人“花点小钱,买个安心”,再增添一重保障。

幸福颐养

政府支持、公益资助 老年食堂让老年人

共享幸福“食”光

每天中午,陈阿婆和李老伯都会到松台街道菱藕社区的邻里食堂吃午餐。

民以食为天。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是社区工作的头等大事之一。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超160万,占户籍人口近20%。面对“银发浪潮”,我市聚焦“人的一天、人的一生”理念,将老年食堂建设作为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主抓手。

截至目前,全市建有632家老年食堂,日均服务约2.28万人次。2022年,我市将新改建老年食堂列入市级民生实事,共新改建218家。市民政局制定《关于加强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市区老年食堂、助餐点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建设补助,以及每年3万元的伙食减免补助。

全市共筹集慈善基金4500多万元支持老年食堂。其中鹿城区发动社会力量筹集2000万元“共享幸福”专项基金,用于70岁以上老人及困难群体的用餐补助;平阳县成立“善行平阳”老年食堂基金,募集社会各界捐款2175万元支持老年食堂运营。各地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在老年食堂的运营方式上探索出“党建引领+”“专业企业+”“慈善组织+”等多种长效机制,老人获得感明显提升。

市政协委员

市福利养老院(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院长(主任)陈娅莉:

多措并举解决

老年食堂分布不均等问题


目前我市的老年食堂还存在服务覆盖率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可持续的稳定运营机制尚未健全,老年食堂寻求持续经营的途径单一等问题,“等米下锅”现象较为突出。为此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老年食堂布局。以镇街为单位,统筹规划布局老年食堂和助餐点,不断完善老年食堂建设规范,明确建设标准,落实主体责任,实现老年食堂因需而设,全面满足政府重点保障对象就餐需求。

二是明确建设重点,完善补助政策。以高龄独居、失能、困难老人为重点人群,以偏远山区、海岛为重点地区,扩大就餐服务覆盖面,调整老年食堂补助政策,实现从就餐次数的“统筹补”到不同类别人群次数的“精准补”转变,进一步规范补助人群,扩大建设补助方位,增加送餐补助,实现补助更加精准有效。

三是积极拓宽运营资金渠道。引导社会慈善资源成立一批基金(基金会),构建“政府+社会”的慈善基金支持网络,引导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老年食堂运营,通过志愿服务减少老年食堂人工成本支出,并结合“银龄互助”“芳龄守望”等活动载体,营造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助餐服务的良好氛围。

四是数字赋能强化食堂监管。在日常监管上,通过强化数字化手段,推广洞头区“e养食堂”场景应用,将所有已在运营老年食堂上线系统通过线上平台统计在线就餐人数和每月运行成本,实现补贴精准发放,随时监测老年食堂运行状况。

优托护苗

托育行业快速发展

为婴幼儿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工作日的早上8时许,市区一家托育机构的门口挤满了送孩子的家长。

“我和老公都是上班族,朝九晚五,工作日根本没办法带孩子。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是很好,不想麻烦他们。”市民张女士说,托育园解决了他们这种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

“是啊!我儿子和儿媳上班也忙,之前孩子都是我在带。现在送来托育园,我只要每天接送上下学就可以了,其他时间能腾出来做喜欢的事,比如和朋友一起参加兴趣班。”市民周阿婆今年60多岁了,此前整天围着孙子转的退休生活让她一度陷入烦恼。

从2020年至2022年,温州市政府连续三年将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项目新增托育机构和托位数,纳入市级民生实事项目。作为2022年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我市提前超额完成“新增0~3岁婴幼儿照护托育机构25家;新增托位7500个以上,其中新增普惠托位4500个”目标任务,推动我市婴幼儿托育行业不断向好发展。

市政协委员

龙湾区第一幼儿园

总务主任兼工会主席陈欢跃:

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师资专业性

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我市托育需求较大,但目前0~3岁托育机构还存在硬件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婴幼儿保育专业性不强、部分家长对托育机构信任度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提高幼教师资专业性。目前我市的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幼儿园,大部分幼儿教师所学专业大多是针对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及保育,在0~3岁婴幼儿的保育方面存在专业性不强、经验不够的情况。因此要对幼师加强针对性培训。高校要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提供考取育婴证、营养证的途径;教育部门要进行在职幼师的专业培训,多渠道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的0~3岁婴幼儿照护专业性。

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根据0~3岁婴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需要匹配合适高度、童趣的生活用品,以及适宜的教玩具,符合一定安全指数的场地等。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对公办、民办的幼儿园和托育机构进行一定补助,使得公办、民办幼儿园和托育机构共同发展。

三是提高宣传力度和相关部门监管力度。要加大对托育机构的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专业托育机构,这样不仅可以解放帮带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还能让孩子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2023年2月11日温州都市报05版版面截图

 温都记者 朱斌 见习记者 李雅

编辑 陈东升

审核 李雪锋 李罗华 王蓓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