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观察|打好“乡情牌” 做好“联文章”

2023-02-09 08:01 温州都市报 


2月8日,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港澳台海外人士座谈会,6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结合时下社会热点和温州发展规划,围绕经贸合作、文体交流和华文教育等话题,积极谋划、建言献策。

温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还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重点侨乡,拥有245万在外温商,约70万分布在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汇聚侨胞智慧,集聚侨界力量,对温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省政协常委

温州华商总会会长冯定献:

发挥侨胞开路先锋作用

助力全球大招商活动

温州借侨力、汇侨智、“打侨牌”,已建立了覆盖全球的温商网络。在当下浙江和温州启动全球大招商年活动的背景下,建议继续用好侨胞这一战略资源,让侨胞当好温州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有三方面建议:

首先,乡情是最好的王牌。要织密乡情纽带,让归属感更强。希望党委政府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强海外华侨华人寻根谒祖、返乡访友服务。特别注重从“走亲”到“共赢”的双向促进,引导侨胞借助杭州亚运会的东风,助力全球大招商活动做好氛围营造、资源拓展等文章。

其次,安商是最好的广告。要延伸服务纽带,让亲近感更强。去年底温州打响“拼经济”发令枪后,一大批温籍华侨华人主动带头为“出海抢单团”服务。要深入侨资企业,了解企业存在的困难,在税收、用工等问题上切实帮助解决燃眉之急。同时做好华侨华商回国生活、创业的保障工作。

第三,共赢是最好的力量。要强化商务纽带,让获得感更强。受国际形势影响,德企加大对华投资与合作力度。我市企业也对引进德国技术和专家,以及并购优质德企有强烈意愿。建议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在德温商和温籍侨领作用,与商务部及省商务厅驻德投资促进机构密切合作,常态化举办中德技术、人才和商务交流活动,积极谋划中德合作大项目。

省、市政协委员

香港温州同乡会会长

香港温州工商会会长陈瑛:

密切交流加强合作

促进温港联动发展

近几年,温州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幸福感持续提升。就推动温州香港两地的交流与合作,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推进温港更多交流,特别是两地青年的交流。一方面,广泛发动共青团和文化等部门,邀请香港青年特别是旅港温籍青年来温学习考察、交流联谊,让他们走进温州、了解温州、爱上温州;另一方面,发挥艺术感召力,定期邀请家乡文化艺术团体赴港交流、演出,展示家乡形象,引导更多旅港温州人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温港发展紧密相连,成为爱国爱港的坚强力量。

二是推动温港两地合作,在合作中共赢。未来几年将是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时期。温州青年如何在香港新一轮发展中有所作为,更好实现温港两地合作共赢?建议一方面组织更多培训,如组织温州青年到港企特别是金融机构实习培训,同时在温州建立一批港澳青年实习基地、创业基地、孵化基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温实践;另一方面,推荐更多企业赴港上市,推动更多人才访港活动。

省政协委员

浙江洲一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捷:

提服务优平台引人才

加强海外优质项目招引

近年来,我市营商环境整体提升,不少海外华侨华人期望了解更多相关政策。我以自己回乡创业的经历和切身体会提如下建议:

首先,成立招引海外优质项目对接小组,对招引项目进行对接跟踪。当年我萌发回乡再创业的想法时,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到迪拜开展面对面沟通,介绍温州招商引资政策及投资细节。这种保姆式的招商服务,进一步坚定了我回乡创业的决心。

其次,完善海外温商回乡创业创新交流平台建设。在世界温州人家园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建设更多类似平台,加强海外温商的相互交流。

再者,设立“海外温商产业投资扶持基金”和相应投资项目库,在引导海外资金返乡投资时,将更多资金引入到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驱动力。

最后,利用全球各大温州侨团或商协会的力量,宣传回归落地的侨资项目、侨资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政策扶持保障情况等,让侨商更了解温州当前的营商环境;同时,综合考虑海外招引项目的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海外人才。

市政协委员

温州市留学生及其家属联谊会会长卢琼:

以“赛”为媒,让天下英才集结温州

持续开展高质量的海外人才创赛,将会提升一个城市的科创氛围和国际化影响力。过去三年,我市侨界举办了三届留学人才创赛,参赛项目数量从不足50个,发展到804个(含院士团队项目11个);大赛成果落地从无到有——2022年签约落地9个,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五大赛道。为更好地通过创赛引才、留才及吸引海外项目落地,建议:

一是给予赛事获奖项目明确的政策支持,不折不扣加以落实。可效仿杭苏等城市的类似创赛,直接给创赛获奖者兑现执行文件,给获奖项目发展吃上定心丸。

二是相关部门要细分各地科创园区主打项目赛道类型。目前,参与我市创赛的项目来自多个领域,获奖的项目更是涉及我市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因此我市各科创园区要科学设计产业导向,像“眼谷”那样对落地项目的赛道进行细分,避免相应大赛项目池的价值闲置。

三是加大对科创基金的管理和投入。科创基金在招引科创项目落地中往往发挥着第一位作用。我市应增大科创基金体量,增加各类基金跟创赛的黏性,政府可通过引导相关基金与科创大赛的互动关联,在各类创赛初期就参与项目遴选,推动获奖项目落地。

市政协委员

温州市足球协会副主席王奇:

走出去请进来双管齐下

让“温州足球”漂洋过海

downLoad-20230208212320.JPG

建议利用今年9月在温州举办亚运会足球比赛分赛区的机会,推动“足球出海”,办好亚运。具体建议:

一是建立海外温州人的世界级体育资源宝库。建议由统战部门牵头,外办、侨联负责具体联络,温州市足球协会等机构具体执行,成立“世界温州人足球联合会”“世界温州人足球会客厅”,组织华裔青少年回国参加“足球寻根夏令营”。

二是举办国际足球比赛,为亚运足球赛的举办做好预演。可在“世界温州人大会”二十周年举办之际,同时举办“归雁杯”世界华人(温州人)足球赛,逐步形成有自己IP的国际足球赛事。

三是拍摄“寻找温州明日之星”纪录片。近年温籍球员在国内外开始崭露头角。建议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外办、侨联及足球协会共同参与,拍摄一部纪录片,真实记录海外温州籍球员的学习生活、训练比赛,为温州足球乃至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借鉴之处。

四是用好亚运会的溢出效应。充分利用亚运足球赛分赛区的优势,在亚运会之后充分利用好几个设施优良的体育场馆,成立具有“侨”特色的世界温州人职业足球俱乐部,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提升温州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院长包含丽:

深耕华文教育温州品牌

内外联动涵养海外新生代

华文教育是海外植根最深、覆盖最广、国际传播最有效的中华文化传播形式。温州华文教育积淀深厚,开创全国先河,涵养了大批海外新生代。就华文教育相关工作建议:

一是制度重塑,完善全市华文教育统筹机制,探索侨务工作新模式。建议恢复华文教育工作机制、工作专班、品牌项目,对外有专人对接,对内出台统一优待帮扶政策;大力培养涉侨干部;探索多部门联动、一体化的侨务工作模式。建议温州市华文艺术学校转为公办学校,依托少艺校优质资源办好华文艺术学校。

二是资源盘活,加强华文教育各部门联动,促进海外新生代资源涵养。建议依托浙江华侨网络学院平台,涉侨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与温州大学联动,统筹全市中小学华文教育资源,推进“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家校共育的华文教育模式。

三是品牌深耕,推进温州华侨华人研究工程,助力温州大学侨特色“省部共建”高校建设。建议涉侨部门与社科部门联动,设立专项资金,以温州大学华侨学院研究团队为依托,以华侨华人学交叉学科建设为契机,抢救史料,加强“侨”特色智库建设,筹建华侨博物馆,进一步擦亮温州侨务品牌。

2023年2月9日温州都市报05版版面截图

温都记者 杨晓宴 郑俊杰

见习记者 李雅/文

温都记者 王诚/摄

编辑 陈东升

审核 李雪锋 王蓓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