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一座城市,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支撑。那么,如何打造人才科创高地,深耕厚培“人才沃土”,为温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本期《代表在线》栏目,数位市人大代表畅谈真知灼见。
礼敬人才、厚待人才,“高地效应”日益凸显
“来温州,创未来”,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张有关创业激情、创意活力、创富梦想的“远景图”。
近年来,我市锚定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目标,制定出台了一揽子人才政策,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形势、新变化,适时作出优化调整。“人才新政40条”1.0版、2.0版、3.0版不断提档升级,人才工程对“塔尖”予以政策倾斜,并新增“F类”以覆盖大学生和技能人才;率全国之先出台《温州市人才住房租售并举实施办法》;2022年温州人才服务“十件实事”,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育留”生态;将每年3月12日设为“温州人才日”,向全世界发出温州“礼敬人才”的强烈信号;推出高校毕业生招引“510计划”系列活动,再掀“百万人才聚温州”新热潮;温州技师学院与青山瑞普能源等12家温州企业联合打造14个“产教合作基地”,形成多方共赢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培育创造更多条件……
随着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首位战略,特别是突出精准引才、产创融合等,温州“人才高地效应”日渐凸显。
落地中电海康光电等一批“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国科、浙大、华中科大等温州研究院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引育高能级创新平台13家,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59家。
市人大代表、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 肖磊
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23年是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的关键之年。如何有效提升创新能力是温州改革发展的关键。肖磊认为,温州人才资源丰富,创新潜能充足,拥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每年的创新成果非常多,其中很多都是中小微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的技术,但就目前表现来看,创新成果实际转化率并不高。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是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催生更高水平的科研,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肖磊建议,政府部门要重视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强化对科研项目的规划统筹、资金引导,营造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不同部门、不同技术领域科研机构、各类实验室的相互交流、了解、合作,完善多方合作的配套性技术和政策支撑。在创新成果转化上,打造一支掌握科技知识、具有商业头脑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明确转化服务,规范激励机制。
肖磊说,只有坚持“激发创新活力”和“完善成果转化”两手抓两手硬,才能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先行市”建设。
市人大代表、苍南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副主任 任远
人才政策应向“需”处发力,技能人才认定应更加务实
作为“人才招引”的一员,任远2014年入职苍南县电视台(今苍南融媒体中心)。近十年时间里,令她感受最深的是,温州相关人才政策的“含金量”逐渐增加。尤其是2022年发布的“人才新政40条”3.0版,在原有ABCDE类人才的基础上,新增覆盖大学生和技能人才的F类人才,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认定体系。
在县域基层工作实践过程中,任远发现一些企事业单位里,不少高技能型人才或行业中坚力量,因不符合ABCDEF类人才的认定标准,而遗憾失去享受相关人才政策待遇的机会。在她看来,温州传统行业在品牌化、高端化的转型之路上,仍面临重重挑战。而实施各类人才新政的目的是为了广泛招引各类刚需人才,更多的应该向“需”处发力,紧扣“需”处供给,在高技能型人才的招引上,应降低引进“门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标准,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为此她建议,针对技能人才的评定机制和条件,应当更加务实,加大专业技能型岗位所具有的独创性和工作业绩的认定力度,真正体现用实力说话。同时放宽企业对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条件限制,让人才认定标准回归发展本源,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 瑞安市科技创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 应辉辉
突破“卡脖子”技术,撬动温州企业创新发展
在科技岗位深耕二十余年,应辉辉有着扎实的行业工作经验。在连续担任两届市人大代表期间,她多次围绕“人才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此次市“两会”,她带来了《关于加快科研高能级平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等建议。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然而,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制约着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循环。经前期多次实地调研,应辉辉发现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在科技赋能进程中普遍面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制造业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不足,科研高能级平台支撑力不足,突破“卡脖子”的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的大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在她看来,温州制造业如何以突破“卡脖子”技术为支点,充分发挥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产业链上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是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推手。
为此她建议,从全产业链、规模产业、人才红利等三个维度出发,引导鼓励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高温州制造业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主动性;加大力度鼓励引导上下游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挥数字经济等技术优势,形成突破“卡脖子”的合力,推进转化和应用。
市人大代表、温州市维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王贤俊
打造创新人才引育高地,让人才在温州“如鱼得水”
近年来,温州高度重视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很多高层次人才选择来温,都是因为温州有创新创业所需的扎实的产业基础,浓厚的创业氛围、优质的创新资源平台、优美的人文地理环境,人才来到温州“如鱼得水”。
作为一名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他对人才和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感受颇深。为此,他建议在产才融合、内部培养、环境优化上协同发力,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模式,加快打造人才科创高地。
一是通过产才融合引“活水”,精准对接需求。高水平建设人才科创高地需要产业、科研、企业从机制上更好地统筹贯通。人才引进要在产业布局前就提前谋划好。立足温州生物医药等重点培育产业,摸清全国乃至全球的对应产业人才分布结构和需求底数,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做好引导和调控。
二是通过内部培育挖“泉水”,激发本土活力。温州拥有较强的高教资源和优势学科,以及众多的高能级平台。本地高校与企业人才需求锲合度比较高,推动企业和院校联合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向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流动。加大企业与平台院校产业合作的宣传引导,发挥平台和人才的优势,实现无缝对接。
三是通过贴心服务送“开水”,增强人才引力。对人才的分类要更加精细,把更多的技能人才纳入到人才服务范畴。完善人才跟踪评价机制,建立“专员+窗口”的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配备高素质服务专员,实行“专事专办”。政府领导班子与人才联系机制全覆盖,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让人才奖励兑现更简便,住房安居更方便,子女入学更容易,人才交流更优质。
2023年2月8日温州都市报04版版面截图
温都记者 陈恩欣
编辑 陈东升
审核 周俊朗 王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