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扛起使命担当,履职尽责不负民心所望。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本届市人大常委会履职的开局之年。
这一年,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依法履职、担当作为,实现新一届人大工作良好开局。
举行10次常委会会议、21次主任会议,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3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42个,作出决议决定12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42人次……回首2022年,一组组数据记录了市新一届人大常委会不负重任、依法履职的铿锵足印,一项项亮点工作折射出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笃定前行、只争朝夕的决心,为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作出积极贡献。
↑2022年8月31日上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关于促进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奋力谱写“两个先行”温州篇章的决议》。
“赞成58票,反对0票,弃权0票,通过!”2022年8月31日上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关于促进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奋力谱写“两个先行”温州篇章的决议》。这是本届市人大常委会紧扣中心、服务大局,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作出的首个决议。
市委决策部署到哪里,人大履职就主动跟进到哪里。市人大常委会坚定不移贯彻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中心任务谋划推进人大工作,常态化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紧扣市委全会的部署,及时把市委的决策主张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
坚定不移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市人大常委会突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题主线,严格落实常委会党组“第一议题”制度,就22个议题组织12次集体学习,第一时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深入参与“大学习大宣讲大调研大落实”活动,在全市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中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班子成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经济稳进提质、重点项目攻坚、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等调研督查活动,积极为鞋业、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企业解难题、拓市场、谋发展,推进杭温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度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重点推动墨池、五马片区、“九山书会”建设和东屿电厂有机更新,有力促进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2022年6月6日至7日,参加市十四届人大代表第二期培训活动的代表们视察了温州奥体中心等处。
部门预算听证会是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载体。去年12月1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了部门预算草案听证会,对市生态环境局、市工商业联合会(均含下属单位)2023年部门预算草案进行听证,共有15.4万人点击收看,点赞量达6671人次,有效留言41条。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市委的决策部署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助推都市振兴、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充分彰显人大的使命担当。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计划审查监督,助力经济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攻坚行动专项监督,加强科创高地建设跟踪监督,持续助推科创平台建设。
助力城市功能品质跃升。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对30个重大交通项目开展监督;梳理形成轨道铁路、机场港口等方面十大重点项目清单,以“项目化清单式”跟踪监督,助力打好综合交通大会战。表决通过府东路过江通道工程等3个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监督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完善城市功能。
助力共同富裕市域样板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实施助力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十大专项行动”,聚焦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开展专题询问,深入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有力解决托育护幼、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等领域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2022年9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华侨e事通”仙岩站举行揭牌仪式。
市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让法治这一手真正硬起来”的要求,依法行使地方立法权,有效监督宪法法律实施,注重加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温州。
去年9月29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批准了《温州市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条例》。《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个针对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促进生态环境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着力提升立法质效。审议通过《温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修订《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加快推进《龙港市社区治理条例(草案)》立法工作,审议修改《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草案)》。去年,编制了市十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规划,确定62件立法项目,有序推进立法工作。选聘40名专家入选立法专家库,设立60家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完善立法工作网络。
着力优化法治环境。监督法治政府建设及市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履职情况,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常态化出庭应诉,促进行政诉讼案件收案数、行政机关败诉率“双下降”。围绕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建设,监督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专项监督,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依法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受理群众来信219件次、来访68人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为全力推进基层单元建设,市人大常委会以点带面,将瑞安市人大常委会列为全市首个基层单元应用场景创建试点单位。
强化数字化改革赋能。市人大常委会着力拓展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平台,深层次推进人大工作创新和能力建设,促使民意更通达、决策更科学、工作更高效。
“双减后的学习有何不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去年6月28日,松台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代表直播间”开播,鹿城区人大代表、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教学副校长杨卫国上线直播,吸引了3000人观看。这是松台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代表履职,创新更多人大代表数字化履职场景的新举措。
纵深推进人大数字化改革。市人大常委会迭代升级市人大数字化改革“1512”总体框架,夯实“平台+大脑”基础底座,加快贯通人大立法、监督、代表、智治(机关工作)应用以及法治保障五大综合应用体系。优化开发运行监督全流程应用和财经、养老、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民宗侨外等6个特色场景,与政府有关部门实现应用贯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保证监督常态化、实效性。
创新打造基层单元亮点特色。市人大常委会系统谋划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1261e系列”体系架构,重点打造“立法e点通”“共富e起来”等8个“e系列”特色场景,在各县(市、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中挂牌建设13家示范站和94家特色站,以数字化改革赋能代表联络站迭代升级。去年8月份应用场景上线以来,全市各级人大发布立法监督议题303个、征集意见7万余条,组织国家机关进站4200余人次、收集民意5万余条,相关数据及时转交基层治理四平台处理。
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为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去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印发通知,将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编入代表联络站开展活动。通知要求,市人大代表要围绕密切“两个联系”基本定位,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准确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依靠代表、服务代表,切实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全力支持代表依法履职,更好地发挥代表在服务发展、改善民生、促进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代表、代表与群众“双联系”制度,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联系内容,改进和提高联系效果。健全代表组织网络,组建13个代表中心组、14个代表小组,并将全市1.26万名各级人大代表全员编入基层代表联络站,积极组织和指导代表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温州代表在线”应用平台作用,为代表履职提供便捷服务。组织全国、省人大代表围绕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等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向全国、省人代会提出200多件议案建议。
提升议案建议办理实效。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做好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的关于制定《温州市电动三轮车管理条例》等3件议案的审议。深化重点建议督办机制,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等一批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议得到有效落实。组织23个承办单位负责人带队进代表联络站,充分听取代表意见,提高建议办理质量。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及闭会期间代表提出的754件建议,都在规定时限内答复代表。
2023年2月7日温州都市报03版版面截图
温都记者 何群芳
编辑 陈东升
审核 周俊朗 王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