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兴起“小而美”“小而精”演艺新空间

2022-11-02 09:24 浙江在线 

今天去哪里看演出?除了传统剧院,我们有了更多新选择,比如老宅院、艺术馆、景区等。

一年多来,“小而美”“小而精”的演艺新空间在甬城悄然生长,这不仅让市民有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为后疫情时代的演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注入了新活力。

在这些“没有”围墙的剧场中,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创新演绎不断融合。一个个充满温度和活力的演艺空间,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让宁波演艺市场有了更丰富的色彩。

小空间有大作为

年轻态流量不断涌入

老宅院、街区、艺术馆,处处有“戏”。一年多来,甬城出现了新型的演艺空间,剧场形态发生了变化,大家可以走进老宅、走进艺术馆看演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

与传统剧院不同,这些演艺新空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仅可容纳几十名或者一两百名观众,这既有物理空间上的新,也包括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

今年10月,全国首部环境式悬疑戏剧《切西娅》在入戏老外滩(李宅)剧场上演,14场演出场场爆满,吸引了诸多年轻人走进李宅沉浸式看剧。

“这种小剧场,人流量没那么大,观众离演员很近,甚至演员就站在观众中间演出,人物的表情动作可以看得很清楚,给了我更好的看剧体验。”“90后”小吴看完《切西娅》后告诉笔者:“整个过程酣畅淋漓,一边看剧一边还能自己上台搜证,可谓惊心动魄。”

位于老外滩的该市首个沉浸式多功能剧场——入戏老外滩(李宅),成了时下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去年10月1日,由市演艺集团、江北区外滩街道办事处联合出品的该市首部原创沉浸式剧目《入戏·老外滩》在李宅首演,观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穿上年代感十足的戏服,穿越到百年前的宁波,“浸入”截然不同的故事剧情支线里,和演员互动交流。至此,宁波有了第一部可通过“视、听、触、思”等感官和肢体语言来欣赏的沉浸式剧目。

在李宅上演的剧目,打破了以往落座观看的模式,观众可化身剧中人,跟随角色推动剧情的发展及走向,给观众带来“感官沉浸+入戏沉浸”的文化体验,备受当下年轻人喜爱。

今年5月,沉浸式宋韵古风互动喜剧《樊楼幻境·樊楼一梦》登陆东钱湖韩岭樊楼,游客可体验南宋文化主题的沉浸式戏剧,他们身着精美古风服饰参与其中,人人都是演员,个个都是主演。

樊楼地处韩岭老街前段,由两幢古朴的建筑联动而成,通过复刻还原的空间打造、身临其境的全息影像、精致考究的道具制作、造型代入的古风变装、生动有趣的互动演绎,沉浸式地还原了南宋明州的场景,给观众带来全方位多感官的沉浸式盛宴。

韩岭商管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樊楼在倾心打造南宋沉浸式戏剧的同时,也将致力于构建可作为宁波城市地标的演艺新空间,根据每场演出最多容纳50人的特点,每名观众都将深度体验和参与戏剧的走向,真正实现“剧中人”的沉浸式体验。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的周信芳戏剧艺术馆,自试运营以来戏剧演出不断,吸引周边群众走进艺术馆,感受宁波地方戏曲魅力,体验沉浸式赏戏的乐趣。

慈城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祖根所在地。慈城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这个馆的初衷,就是为了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致敬。进艺术馆听戏,成了慈城老百姓文化生活的新时尚。

传统文化有了新窗口

文旅消费新场景加快培育

演艺新空间,拓展了舞台表演艺术的呈现样式与运营业态,丰富了宁波的文艺舞台,培育了文旅消费新场景。但如何创新?又如何留客?这需要演艺行业不断探索。

今年2月,由市甬剧团打造的《入戏·雷雨》在李宅上演。如果说舞台版《雷雨》是为了尽可能还原曹禺原著的精髓,那么《入戏·雷雨》则是以经典为创新对象,着力打造宁波本土的时尚戏曲。

“在戏曲界,传统戏曲艺术正在‘圈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我们尝试用不一样的方式让甬剧和当代年轻人展开对话,焕发戏曲的新活力。”市甬剧团总经理吴刚表示。市甬剧团创新打造“实验甬剧场”,尝试打破镜框式舞台的束缚,寻求甬剧当代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入戏·雷雨》上演后,有很多年轻人组团来看戏,也有年轻人带着家人前来。沉浸式戏剧的观众群比传统戏剧更加广泛,18岁至35岁的观众比例较高。

“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元素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当代青年人的情感共鸣,让更多青年人从接受者逐步变成传承者和传播者。”市演艺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市演艺集团还先后推出《入戏·甬尚国乐》、音乐剧《一树桃红》等形式多样的沉浸式剧目。宁波商帮文化、十里红妆文化、饮食文化、非遗文化等在剧目中均有所呈现,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宁波丰富的文化底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万余人走进李宅沉浸式看剧。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该市首个甬剧创新实践展示基地在老外滩北岸婵那艺公馆挂牌成立,这是市甬剧团首次尝试传统戏曲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打造甬城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继“入戏老外滩”项目之后,市演艺集团在老外滩孵化的第二个演艺新空间。

“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发展、创新性展示。只有把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人喜闻乐见、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才能碰撞出更多火花,展现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气象。”市演艺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不断创新演艺方式,与天一阁博物院联手打造的实景园林版越剧《红楼梦·游园》好评如潮。去年,该市首个红色实景话剧《建岙妈妈》在海曙建岙村首演,该剧挖掘建岙村的红色资源,以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址为舞台,演绎了“建岙妈妈”钟仁美的感人故事。“观众成了剧中人,很多村民看完都说很震撼很感人。”该负责人介绍。

“根据《东京梦华录》等多部文学作品的记载,樊楼是宋文化中最繁华的娱乐场所的代表。通过两个小时的沉浸式演绎和深度互动,让大家体验一场‘梦回南宋’的家国情怀主题的沉浸式戏剧。”韩岭商管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宁波正在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韩岭演艺项目跟宋韵文化深入结合,进行创新演绎,吸引更多年轻态的流量,以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为推动慈城加速走向文旅融合,留存地方文化根脉,彰显人文精神,慈城周信芳戏剧艺术馆推出了线下常态化戏剧表演展示活动——周末剧场。

水榭楼台的水幕缓缓升起,雾气蒙蒙、宛若仙境的主舞台与戏剧作品的现场表演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为市民和游客献上一份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的艺术大餐。

“在千年古县城慈城,市民及游客可以近距离沉浸式欣赏甬剧,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这不仅可以传播宁波的戏曲文化,也丰富了夜游古镇的业态,有利于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慈城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跨界联动创新实践

为文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的创新创造活力。”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红表示,下一步,市演艺集团将着力打造沉浸式演艺项目,孵化更多演艺新空间;推动演艺业态升级,形成艺术创作与商业运营相结合的“演艺+”模式;加快演艺产业数字化布局,以数字化手段创新演艺表现形态,将“渔光之城”项目打造成为“数字+演艺”消费新场景。

“培育演艺新空间,有望成为宁波发展都市文化的一个抓手。”宁波城市文化研究专家陈民宪认为,凡是空间,皆可演艺,在全国范围内,不少地方都存在“有空间、无内容”“有活动、无业态”等现象,而盘活存量、利用好闲置空间,打造各具特色的演艺空间,嵌入多元化业态,不失为一条投入少、效果好的路径。另外,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体育场馆,也可以跨界发展,引入演艺秀等驻场演出,延长服务时间,激活文化消费潜能。

“韩岭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全域演艺新空间。实景剧本杀、水上情景剧,让游客在观景的同时有了更多新体验。”韩岭商管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还将结合话剧、脱口秀、相声、魔术、主题情景剧等形式打造演艺新亮点,从而带动夜市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文商旅的一次创新融合和实践,未来我们将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进行更多探索。”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多元演艺新空间已经成为城市演艺空间发展的新风向和新趋势。目前,宁波尚处在培育起步阶段,在内容生产创作、消费服务等环节,还未形成一定的行业标准。演艺新空间只有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推出优质内容,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