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江发展看变化|苍南县:绿能撬动“千里山海”发展

2022-11-28 09:57 温州都市报 阅读数:45587

编者按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为反映全市各地各部门及各行各业的发展成就,以新闻舆论服务中心工作,温州都市报推出贯穿全年的主题报道专栏“向人民报告”。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二十大精神在温州的生动实践。作为“向人民报告”专栏的第一组报道——“二十大精神进基层·拥江发展看变化”,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拥江发展”的决策,沿着瓯江、飞云江、鳌江采访,讲好各地“拥江发展”的精彩故事,展现“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时代画卷。

温州都市报全媒体陆续刊发“拥江发展看变化”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6万亩紫菜养殖业年产值10亿元,成“中国紫菜之乡”;一批央企项目进驻,落地千亿级的三澳核电和千亿级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串珠成链,打造“168黄金海岸线”……

位于浙江东南端的苍南,依山面海、地少人多,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匮乏,然而,近年来,苍南县创造了连续4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辉煌“成绩单”。2021年,苍南地区生产总值再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实现全省山区26县考核逆势创优的新突破。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四个字: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苍南顺应我市拥江面海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最终为推进共同富裕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走出去”的紫菜
实现三方共富

苍南县素有“中国紫菜之乡”之称,目前养殖面积6万多亩,产值10亿元左右,占全县水产总产值40%。紫菜养殖是苍南县六大海水养殖产业之首,其中,赤溪镇是该县紫菜养殖主产区。

上世纪70年代初,赤溪镇流歧岙村开始紫菜养殖,成为当地首个开始养殖紫菜的村。正是一排排的紫菜,让这个一面朝海、三面环山的穷山沟村,慢慢富裕起来。

“从刚开始的几亩用海面积,到现在的8000多亩,大渔湾适合养紫菜的海域基本上已经被挤满了。”流歧岙村支书兰准平介绍,以紫菜大丰收的2013年为例,当时的紫菜大户约有40~50排紫菜,那一年有大户收入达百万元。

流歧岙因为紫菜富起来后,养紫菜的人越来越多,而大渔湾海域面积有限,紫菜密度大了之后,就容易出现烂菜等现象。于是,部分养殖户走出大渔湾,去温岭、象山等地养殖,把大渔湾的海留给其他村民。由于外地海域少有紫菜养殖,可用海域面积大,走出去的村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21年,一位赤溪走出去的养殖户在温岭养殖了100余排紫菜,当年收入500余万元,不仅自己赚到了钱,还带动了当地共同富裕。而随着赤溪本地紫菜养殖的密度降低,紫菜的存活率大大提升,养殖户的收入也增加了。一番“走出去”可以说赢得了三方共赢。

紫菜收成好,还得卖得好。卢孔值就是赤溪当地的加工和销售大户。在他的加工厂,有两条生产线,一条全自动加工线,一条手工加工线。“全自动线需要配备7名工人,手工线要30名。像最近紫菜丰收期,两条生产线火力全开的话,一天一共可以加工3500多公斤紫菜。”而这些紫菜除三成来自赤溪本地,其余的均来自从赤溪人到外地开办的养殖场。

卢孔值说,2004年他刚开始做紫菜加工销售生意的时候,一天一夜也就只能加工300公斤紫菜。如今加工量的提升,是跟着赤溪紫菜业共同发展起来的。去年,卢孔值的公司加工销售了22.5万公斤紫菜,销售额做到了2000多万元。“如果没有疫情影响,正常年份能有30万~35万公斤。我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远的新疆、内蒙古都有。”对此,卢孔值很是自豪。

紫菜是绿色产业,为了能够把紫菜做得更好,2020年赤溪申报了流歧岙规范化紫菜育苗基地。兰准平介绍:“这个基地总用地面积15亩,第一期6亩,已经在建,2023年可以投入使用。全部15亩投入使用后,可育苗2万亩苗种,养殖5000排紫菜。”

生态旅游
让绿水青山焕精彩

有山有海有沙滩,“千里山海”是苍南最宝贵的资源禀赋,也是未来发展最大的优势。这些年来,苍南一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靓丽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苍南县一共创建了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现在,这12条示范带已经串珠成链,其中,马站中魁村、钱库项东村、矾山福德湾村、桥墩八亩后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点”。除了这些知名景点,在苍南的168黄金海岸线上,还散落着很多“新生代”旅游点。赤溪镇园屿村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典型的海边小村庄,园屿村靠海吃海,村民祖祖辈辈都靠出海捕鱼为生。因此,每年的休渔期村民就没有了收入。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民宿在苍南各地出现,园屿村支书阮允用也动起了心思:能不能在自己村也把民宿开起来,同时文旅融合,带动村民增收?

于是,阮允用带头翻修自家房子,开成了民宿。站在他的民宿门口,一眼可以看到海,阮允用指着海面介绍:“那几艘渔船就是带着游客出海捕鱼的。再远一点,我们村还搞了深海黄鱼养殖。”

如今,该村已开了10家民宿。平时村民出海捕鱼为生,休渔期时正好是旅游旺季,民宿和休闲渔船能为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再加上深海黄鱼养殖,园屿村已经从原先单一的靠传统捕捞过日子,发展到现在的传统捕捞+深海黄鱼养殖、渔家民宿、休闲渔船等多元化产业共同增收。

前段时间,168生态海岸带入选了全省示范带,苍南以此为契机,投资31亿元,全面启动168环海公路建设,而这条环海公路将会从园屿村经过。届时,黑色公路、蓝色大海、绿色植被交相辉映,环海公路全线通车后,沿途的霞关、渔寮、炎亭、棕榈湾等景区将由此串点成线,环海公路将成为名副其实的“168黄金海岸线”。

生态旅游离不开文旅融合。苍南的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陆续开展。比如世界矾都明矾文化旅游节、中国马站四季柚文化旅游节、168黄金海岸露营音乐节等文旅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生态旅游越做越精彩。

千亿新能源
为工业强县添活力

打造工业强县,苍南始终坚持摆在突出的位置。用大项目引领产业脱胎换骨,用大产业支撑跨越赶超,苍南跑出了蓄能崛起的加速度,实现了从经济欠发达县向经济百强县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连续4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辉煌,成功落地全国首个“镇改市”。2021年,苍南地区生产总值再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实现了“十四五”开局克难崛起、全省山区26县考核逆势创优的新突破。

实现工业强县,也离不开“绿色发展”。近年来,苍南抢抓“双碳”机遇,吸引了中广核、中核、华润、华能等一批央企项目进驻,落地千亿级的三澳核电、千亿级海上风电和以总投资50亿元的远景零碳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一批关联产业项目。就在前不久,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完成穹顶吊装,这预示着该机组从土建施工阶段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

依托省级经开区、绿能小镇等产业大平台,重点招引清洁能源及核关联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塑料制品等战略新兴产业,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攻项目、扩投资的热潮。截至目前,苍南累计引进优质项目494个,开竣工项目485个。

智库观点

“蓝绿”大融合

未来,苍南应擦亮蓝色名片,推进绿色转型,坚定不移地走“蓝绿发展”融合道路,在生态农业、一三产融合、基础配套等方面进一步释放活力,让蓝绿辉映成为苍南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一是深化紫菜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农业。聚焦紫菜产业生态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做好紫菜精深加工(如休闲食品、预制菜等),做深紫菜“产业+”文章,同时开发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拓展等,提高紫菜产业附加值。发挥紫菜产业发展模式、共富模式的引领作用,带动苍南农业绿色转型,逐步实现村集体与农民双增收。

二是做精全域生态旅游,提升基础配套。持续巩固乡村振兴示范带基础,在“串珠成链”的基础上“闭合成环”;有效深挖苍南“千里山海”资源特色,扎实推进168生态海岸带公路项目建设和迭代升级,做好“浙南看一看·苍南第一站”全域旅游品牌;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多元业态,协调国土空间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推动生态旅游与文化、民宿、交通、运动等融合发展,加快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同时,以新时代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为抓手,协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着重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增进民生福祉。

三是加强布局绿色能源,重铸产业核心。苍南面临着核心产业转型之大变革,应紧抓新型能源与“双碳”机遇,以绿色能源产业为核心带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如先进装备制造、电网建设、数字产业等),吸引先进技术人才聚集,合理谋划新兴产业新城,让绿色能源产业成为苍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生态规划室主任 吴昊)

温都记者 蔡挺

编辑 金慧君

审核 李罗华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