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声恢弘庆盛事,朝气蓬勃奏华章。11月25日,温州市实验中学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将在温州大剧院拉开帷幕,为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的云端视听盛宴。
此次专场音乐会以“廿·响”为主题,是该校艺术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鹿城区金秋文化节的重要内容。活动当天将发布学校微电影《世界因你而动听》和两部记录该校音乐、美术教育的艺术年特辑《鸣禽·乐志》《春草·图志》,并呼吁世界各地的校友同唱校歌《英才出少年》。
当天晚上7点,由校交响乐团指导老师娄绍洁担任指挥,将有79名实验学子参与演奏11支曲目。其中有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俄国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天鹅湖组曲选段《场景》和《四小天鹅》,更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爱国歌曲《我的祖国》。而结尾将以校歌《英才出少年》把音乐会推向高潮。音乐会将进行直播。
外公、妈妈和他都在这里“艺”路成长
浓厚氛围,助推学子实现梦想
课间,教室门口的走廊里,一名男生坐在钢琴前,手指在琴键快速跳动,一首钢琴独奏《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倾泻而出,吸引了周围同学的目光。弹钢琴的是温州市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曹哲铭——校交响乐团的钢琴演奏者。
曹哲铭的外公以及妈妈,都曾是实验中学学子。1969年外公在实验中学读书,参与组织文艺宣传队。曹哲铭说,小时候觉得外公是无所不能的,小提琴、手风琴、钢琴、声乐、小号,什么都会。妈妈也一直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而他自己在4岁时开始学琴。“实验中学给外公播种下艺术的种子,他影响了我妈妈,妈妈又影响了我。”
曹哲铭坦言,自己在交响乐团可谓到对了地方,“几个同学可以一起玩点好玩的旋律,眼界也变得更广阔。”
事实上,在实验中学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校友层出不穷。
1993届校友、舞台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张文海,现任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院副院长。他认为,实验中学的艺术教育是“高水平,特色型”,为更多学子涵育生命,圆善人性。
1995 届校友 、中国武警政治部文工团歌唱演员柯绿娃表示,实验中学以艺术为载体,为莘莘学子打开发现美创造美之窗。
2001届校友、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主持人陈天颖回忆称,在校期间,老师们呵护她一路自信成长。
1992届校友章乐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现任西虹市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制片人。
2006届校友李挺目前在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博士。2013届校友池一骋作为说唱歌手登上综艺节目《明日之子》。
这里创建了温州首个中学生交响乐团
锤炼打磨,铸就青少年艺术品牌
实验中学交响乐团创建于2002年11月,当时为管乐团,也是温州市首个中学生管乐团。建团以来,乐团演奏的古今中外各类经典曲目曾先后荣获25个国家级、省市级器乐合奏比赛金奖,多年来为温州中学、杭二中等省一级重点学校输送了大批特长生。
20年间,乐团多次高光亮相。2006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演出;2007年赴俄罗斯参加“第四届莫斯科国际少儿艺术节”并获器乐类银奖;2010年,参加中国香港“新苗杯”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并获金奖;2013年再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演出;2019年参加温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万人歌咏会。
陈姬姜是该交响乐团曾经的指导老师。她表示,由最初的管乐团到管弦乐团再到交响乐团,一路蓬勃发展,为有着演奏底子的学生提供了参与交响乐合奏的平台,让有志成为演奏家的学生离梦想更近。
交响乐是音乐金字塔塔尖的艺术。在日常排练和演出中,现任指导师娄邵洁带领团员们接触、练习、演奏古今中外各类经典曲目,弦琴声、铜管乐此起彼伏、相互交融,那些优美抒情、欢快动人、恢弘大气的旋律,在他们的心里种下美好、坚定、勇敢与梦想。近年来,乐团还定期邀请赵晓鸥、徐翊特、赵光雯、齐柯等音乐家对乐团进行指导,让团员从音准、演奏技巧以及音乐表现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今,温州市实验中学交响乐团已是享誉省内的青少年品牌乐团。
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
四代革新,艺术融入学习与生活
艺术教育的理想国应该是怎样的模样?该校学生发展处副主任陈淑丹介绍,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全,校园艺术节一共经历了四次优化,从精英培育到全员参与,从项目化初体验到让艺术欣赏成为日常,真正做到让艺术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
实验中学的第一代校园艺术节采取班级竞赛制。班主任会在班级选拔,推选精英到学校参加比赛,最为突出的学生,学校还会选拔到区、市参加艺术节比赛。
2009年,校园艺术节2.0时代,学校有28个项目、46个班级承办、55个比赛场地、2000多名学生,从台前到幕后整整一天半的时间,同学们全方位沉浸式地投入到艺术节之中,让人人有舞台,人人有事做。
项目化东风吹起,学校探索艺术相关项目化课程,校园艺术节来到3.0时代。2021年校园艺术节,学校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选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篇章,创作剧本进行演出。同时,也对评价维度进行了变革,分数来自剧本创作、舞美创作和过程性评价等多个维度。
4.0时代,学校以化整为零的形式开展校园艺术氛围打造。篆刻、剪纸、动漫、设计、书法……每年的艺术节,不仅有专场陈列与展览,还会在展览结束后将作品布置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让孩子们在校园里的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学校还在校园各处开辟了午间艺术专场,一周周推进琴声合伙人、“声”入人心、舞蹈风暴等系列展示,让艺术欣赏成为日常。
在打造精品艺术课上学校也是别出心裁,通过声乐、舞蹈、表演、原创音乐等课程开设,激发学生艺术创意和灵感,以现场亲身参与助推学习力生长。在《身体打击乐》课程中,拍手、捻指、拍腿、跺脚……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自己的身体,构思身体、环境、节奏与声音的互动关系,挖掘身体中自然涌动而出的音乐性。
不仅如此,学校涌现出多个像交响乐团一样的艺术精品社团。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青春剧社……所有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多方位拓宽艺术教育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肥沃的艺术教育土壤,形成艺术浸润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氛围。校长黄慧说:“对每一位在实验中学成长的孩子,我们希望他们不仅有好的文化课分数,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的确,在实验中学,艺术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从创校到现在,实验中学的艺术教育形式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从艺术精英培养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平民化、全员化,艺术已然变成了实验校园里的生活场景和方式,每日都在上演精彩画面。同时,学校尝试拓宽艺术教育更深更广的视域,用美去点亮生活。
黄慧分享了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在课间,我们常会发现楼道里的钢琴是最忙碌的。一到课间,孩子们便围着钢琴或弹奏或歌唱,通过艺术为自己舒缓课业压力。孩子们通过艺术获得快乐,懂得创造。”
为何坚持将艺术教育做深做强?黄慧援引知名经济评论家Jeevan Vasagar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的一句话——教育的压力,在于响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如果我们遗漏了艺术,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感受与创想,因为内在的觉察与洞见,才是世界发展的关键。艺术,是感同身受的接收力,与有感而发的传达力,这也是创造力的来源。”
黄慧说,很多时候,初中阶段很多人往往以学业为唯一评价标准,但是在舞台上,人们会发现,最普通的学生都会各自绽放异彩。“我们希望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超脱生活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去看到生活中本真的美,永恒的美,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能力,这便是艺术教育体现的独特魅力。”
从艺术教育到美育,实验中学一直在找寻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有效、多元的实施路径和渠道,探索未来教育的实践方向。在“双减”背景下,加强艺术教育,更是未来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建设“文化温州”和打响“好学温州”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新时代的教育,不应是知识或者技能授受的流水线车间,而应为打造一个个鲜活并富有个性生命体而不断努力,让每个孩子成为美好社会的缔造者、创造者,让每个学生都有明媚的状态。”
温都记者 姜瑾瑾
实习生 王梦凡
责编 陈侄辉 林剑静
监制 施文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