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港码头附近出现瓷片带,意味着什么? 请听专家的还原和猜想……

2022-09-29 08:51 掌上温州客户端 

地面铺砖遗址 金晖/摄

王振鹏《江山胜览图》局部


码头、沉船、栈道、龙泉窑……温州古港在宋元时期到底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昨天,记者采访市文物部门专家以及民间文史研究专家,对古港进行还原和猜想。

此前,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了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成组码头、砖铺道路、木质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灰坑等,还发现了2艘沉船、数量极大的宋元瓷片瓷器等重要遗物,遗存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时期,尤以宋元为主。

研究温州历史文化多年的鹿城区原区长王超俊表示,此次温州古港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宋元时期温州朔门一带的繁华景象。“元代温州画家王振鹏所作的《江山胜览图》,有一段描绘了瓯江畔朔门古港一带的繁华景象。”王超俊说,画上画着许多人在瓯江畔生活、歌舞,江上船舶往来,展示了元代温州的山水、商贸活动等。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称,此次发现的遗址和《江山胜览图》可以说是相互印证,证实温州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商港”。通过岸线推移的考究,专家们认为,古港遗址为宋元时期建造。对于大批量的宋元瓷片以及长度达20多米的沉船,专家们猜想,当时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线、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此外,考古专家发现,温州古港遗址有一条“瓷片带”,下穿隧道工程在施工之初就发现散落的少批瓷器碎片,经过文物部门的深度挖掘后,发现大批龙泉窑、瓯窑的碎片。文物专家们猜想,宋元时期,这里曾是贸易往来频繁的地方,由于当时瓷器的海上运输难度大,导致出现瓷器破损的情况。这些破损的瓷器就被丢弃在码头附近,久而久之堆积起来,可能后来用于铺路,形成带状。目前,文物专家正对“瓷片带”开展进一步研究。

关于发现的沉船,考古专家经过拼接,大致复原了沉船,长度为20多米,在宋元时期一般用于近海运输。

另外,考古中发现,温州古港遗址中还有一处地面铺砖遗址,保存比较完善,其中有一个出水口清晰可见。考古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宋元时期的澡堂,以便海员归来冲洗身体。通过表面观察,发现砖体结构较为平整,质量也非常好,初步断定是元代所设。也有专家认为,这是当时的市舶司所设,市舶司是当时管理船舶以及税务的机关,就如同现在的海关。

关于其他砖铺道路、木质栈道、干栏式建筑等遗迹,王超俊表示,他曾在一张温州古旧地图和一幅《秋行图》中看到温州宋元时期的场景,温州古港遗址一带属于当时著名的商业步行街,时称“外横街”。


专家观点

温州市文史馆副馆长 金柏东

古港遗址必将点亮“海丝”申遗新征程

从海洋考古来说,一方面,此次古港遗址的发现可以证明在宋元时期,温州航线已经四通八达,是当时的重要港口和交通枢纽之一。另一方面,宋元时期,温州航海技术、造船技艺已经相当发达,元代的周达观就是从温州港前往古柬埔寨。

从城市考古而言,温州古港遗址重现了温州千年商港的盛况。码头、沉船、海量的商贸类遗物,构成了商港的核心元素。这与温州古城、世界古航标之一的江心屿双塔交相辉映,生动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北埠”港区 “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的真实景象,基于此项发掘,可大大提升温州在历史上的城市地位。

温州古港遗址考古工作是城市主干道向文物让路的典型事例。目前,遗址保护与利用已被列入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今后五年“10个抓手”重要规划之一,同时也与温州“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的城市定位不谋而合。此项发掘有助于温州申报国家级“十大考古新发现”,也必将点亮“海丝”申遗的新征程。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沈岳明

古瓷残片来自瓯江上下游窑场

温州古港遗址的发掘成果,折射出当时港口贸易的辉煌时期。

数以吨计的古代瓷器残片出土,九成以上为龙泉窑产品,应来自瓯江上、下游各个窑场。绝大多数的瓷片堆积呈条带状集中分布,且年代集中于元代。

宋代是我国瓷器大量外销的时期,其中龙泉窑的出口量在全国最大,出口地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在环印度洋地区,元代中后期到明代初期,龙泉窑瓷器在出土的中国瓷器中,占比高达80%以上;在东亚东南亚,占比约为60%,而温州港在宋元时期是龙泉青瓷主要的发舶港口。据史料记载,龙泉一带是龙泉窑的中心区域,云和、丽水、永嘉分布有不少龙泉窑窑址群。当时,从这些窑址生产的瓷器一般是用船顺着瓯江运到温州,然后从温州港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另外,当时中国设置了几个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温州港就是其中之一,温州港的贸易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温州市文联顾问 黄瑞庚

借遗址发掘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作为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温州凭借独特且优越的地理优势,早在南宋之前就已开展海外贸易活动,发掘出来的温州古港遗址,是温州作为“千年商港”的有力实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而江心屿的古航标与码头遗址连成整体,是温州城市特有的,也是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之一的重要佐证。

通过考察和史料分析,可以知道水门头一带的居住人群以渔业与海上运输为主,从现存房子的结构也能看出一二,另外长久以来朔门一带卖蜡烛香火的店铺旺盛,从侧面说明这也是出海的需求。

“千年商港”的背后,是温州数千年农耕文明史、2200年建城史、1000年开埠通商史塑造的深厚文脉,希望能借遗址发掘的时机,推动温州文旅产业的发展,让旅游的步子走得更稳、更好。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 伍显军

再现宋元时期温州港繁荣景象

在此次遗址发掘中,码头采取石条加木桩的构筑方式,石条在中间垒足一圈,再用木桩围住加固。这是宋朝码头较为典型的构筑方式。

与此同时,遗址中也发现了诸多码道。码道由石块和石条垒成,是古代商船卸货的必经之路。

沉船和码头周围,出土了很多瓷片。我们判断绝大部分瓷片是龙泉窑产品。瓷片数以吨计,足以见证当时这里码头的繁忙与商贸的繁华。

不仅如此,历史上可考证的商贸业态也可印证这里码头存在的痕迹。温州老城区东门一带从宋末开始,就已经成为制造船用指南针的重要产地,延续至清末民国初期,东门康乐坊、行前街一带还保留着数家生产指南针的店铺,西边郭公山也是宋代官营造船场的所在地。

温州古港遗址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是温州作为“千年商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坚强实证,表明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城市。

温州都市报2022年9月29日06版版面截图

温都记者 金晖 姜瑾瑾 王春霞

编辑 孙立彭

责编 林剑静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