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
在漫漫的成长旅途中,我们与一位位老师相遇,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抹灿烂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都可能成为我们打开自身“小宇宙”的钥匙和密码。为此,奉上一组中小学生的作品,向散播光和热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致敬。
红的小传
■瑞安中学高一(4)班 林子轩
我的语文老师,正如她姓名中的那一点“红”,性格与外貌都透出丰盈生机的鲜腴之红。
她留着干净爽利的短发,微风吹过时,发梢纷纷在后颈飘摆。眼睛不小,在思虑的时候骨碌着转,特神气。她的身躯不怎么庞大,但平时往一个地方一站,手叉腰,头一扬,颇有威风飒爽之势。
她是我所见过的最活泼的大人。在课堂上,她不是平铺直叙地念着讲义,而是尽力将声律美贯穿在每位同学心中似的,她的声音有时如菜场敲锣打鼓般喧闹,有时如钢琴的琴键敲下般掷地有声,有时如古希腊歌剧中的咏叹调般优雅……仿佛抑扬顿挫就是她随身携带的行头,有她的课堂,不会出现暗沉的寂寥,而是淋漓的滚烫。
她总是行色匆匆,以较真的态度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开不尽的研讨会。当我每天早晨看到她踌躇满志地开启新的一天,竟有一种错觉——似乎她才是要迎接中考的考生,这让我愈想就愈感到惭愧。
刚直与火热的灵魂同样也是她重要的一部分。她敢于直言不讳,当我找她评析作文,她常常一针见血,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一顿“大棒”就已经袭来。好几次我的鼻子禁不住发酸,心中充满了委屈与不甘,但当我抬起眼帘,一双火热而真挚、冷静而客观的眼睛在我的文笺上从未有一点偏移。霎时,我意识到在这位将生命活成火红的人面前,一丁点灰暗的情绪都不应该存在。
渐渐的,她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让我领悟:她好像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象征、一种元素,无时无刻不流淌在我们的身旁,在尘世中放出琉焰的红。
指导老师 曹伟芳
芳记
——我的老师徐芳
■永嘉中学高二(3)班 龚安琪
芳遇
去年新高一开学第一天,一位扎着低马尾、戴黑框眼镜、面容和蔼的老师走进教室:“大家好,我叫徐芳,是你们的化学老师。”从化学的选科现状到化学的职业前景,这第一次四十分钟她讲了很多很多,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那句“不要怕化学”。从此,芬芳的化学之旅悄然启程……
芳慧
她的教学方式无人不赞赏。课件内容紧贴书本,而又有实验视频,让我们严谨并且真实地学习化学。讲到生涩难懂的地方,她经常用通俗恰当的比喻帮助理解。印象最深的是在讲化学平衡时,她用水流比喻反应的正逆移动:“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时候,就好比左边的水多起来,会流向右边,最后右边的水就会变多,这就是‘平衡正移’,生成物浓度会增大。”她边说着,边比画水流流动的手势。这样生动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找到了反应移动的感觉,理解了本来复杂的原理。
她的板书清晰而美观。隽秀的字迹,清爽的排版,用大小序号划分层次,用不同颜色突出重难点、易错点,有时还一步步写下解题步骤,俨然一份精心整理的课堂笔记。不仅方便我们摘抄关键内容,更有助于理清知识脉络。
她批改作业总是那么认真,仿佛是在订正自己的作业。看到因为思路错误或知识漏洞犯的错误,或圈出关键词,或补充知识点,她总会在旁边提供提示、引导解题。一次写作业时遇到了难以理解的选项,便随手在选项边画了个问号。本是无意的一笔,可等作业发还到手,问号边居然有她用红笔细细写下的解答。
她总是说“不要怕化学,一切都有迹可循”。正是这句话和她认真的教学,消除了我对化学原生的恐惧,让我有勇气面对知识本身,在化学之路上大方迈步。
芳容
她的衣着总是优雅而不失活泼。低马尾是她一成不变的发型,半身长裙是她最常穿的服装,暗色调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处处显示出端庄大方的气质;而偶尔的阔腿裤、背带裙,甚至是最近流行的正肩短袖,则是她关注时尚的一面。
她的举止同样大方得体。不管是找她讲题还是谈心,在开口之前,她总会先露出大方的微笑,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她很考虑学生的感受,即使不得不拖堂,也会询问我们的意见。一次给任课教师评分的是她的晚自习,担心影响我们判断,她主动提出:“我要不要避嫌?”起身暂时离开。
她也是真性情、真年轻。讲课被核酸检测打断,她也会心里不快大“吐槽”;上课的间隙,她也会大胆调侃隔壁班的老师。本以为她会专攻学术而与“世”隔绝,没想到从她的口中,也经常蹦出“内卷”“摆烂”这样的网络流行词;聊起时事热点,她也能说出个一二来。
她总是用温柔而俏皮的方式对待一切。正是她的为人处事,打破了我心目中化学冰冷高深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从容与可亲。
芳续
7月23日,学考成绩公布,我的化学如愿以偿拿到了A。而选科选择了化学的我,也将继续踏上选修的旅程。虽然不再是徐芳老师的学生,但是只要一学到化学,哪怕是最枯燥的内容,也总有老师亲切而优雅的影子。“不要怕化学!”我想我会一直记住这句话,记住老师教授的学习方法,继续寻找化学的优雅芬芳。
阳春
■温州市绣山中学八(5)班 曹璟茹
我的好老师,开朗似阳光,他陪我们度过了一年四季。
还记得吗,老潘,您穿着白衬衫,扣子扣到了顶部,外头套了件灰色毛线马甲。一本粉色的书捧在胳肢窝前,棕色的眼镜框夹在鼻梁上。两边鬓角贴着耳前的皮肤,锅盖似的刘海在眉梢上微微劈叉。您端庄的样子引我们发笑,我们看着照片,打趣道:“老潘越来越帅气了呀。”
冬至,我们裹着厚实的深蓝羽绒服,吸着鼻涕,哀号着要晨跑。您穿着黑色绒棉马甲,像圆滚滚的雪容融,悠哉地走进教室。我们听见后排靠门同学的情报,蹲着一股劲儿地溜到自己位置上,幸而赶上了。您一边滑动着手机,一边对我们说道:“把衣服先脱了待会儿要跑步了。后面的同学要跟上,一排一排对齐……”
天空阴沉沉的,云也被漂染成了暗灰色。风像刀子般刮在脸上,冰凉冰凉的。挂在耳前的碎发被吹得像草一般杂乱,不断哆嗦着。您瞧我们这副弱不禁风的模样,两颊鼓起,露出两排牙齿:“哎哟!瞧瞧你们这样,体育一定要加强啊!我们要做一生要强的中国人!”窸窸窣窣的笑声此起彼伏,我的好老师,总能让空气变得温暖起来。
书籍,也串起了我们与老潘的友谊。我的好老师,他满腹经纶,给予我们莫大的鼓励。
您几乎一个月就会开一次讲座。少儿图书馆与我家隔了一些距离,虽然每次都迟到,但每次都会尽力赶去,当您的小小摄影师。底下人满为患,家长、儿童占满了座位。您站在台上,头发似乎又长了点,黑衣裳,黑皮靴。大屏幕里放着您给我们讲过的《小镇奇谈》。您有声有色地讲着,“科幻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您站在大屏幕前,白色的屏幕显得您无比璀璨。在大屏幕的角落里,依旧是那张照片。您问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科幻电影?”您看见一位穿着红色志愿服的小男孩,把话筒递了过去,说道:“先让这位小朋友来分享下。”您也经常喊我们小朋友。小男孩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您,您也微笑着看着他,推了推顺着鼻梁上的汗滑下来的眼镜,等待着他的回答。虽然最后没有答对,但您也给予了鼓励。
低沉而有磁性的播音腔环绕在耳边,您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个场景是最让你好奇的”。您望着台下,穿过几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把话筒递给了我。我接过红色的话筒,对着手机里自己写的文字读道:“三体上的实验室是我最感兴趣的……他们的人生充满荆棘、酸甜苦辣,也没有获得隽永坚强的完美灵魂。但他们,仍是拯救世界的勇敢少年。”
汗在指尖和话筒间摩挲着,话语微微颤抖。虽然已经忘却回答的内容,但您看我时坚定的眼神,封印在眼镜片底下的双眼顾盼生辉。青色胡茬明显,红润的嘴角上扬,微微点着头,对我的回答表示认可的模样,还历历在目。
咔嚓,又是一张照片,孟夏。一身黑的您,站在最中央,望着镜头。我穿着白色卫衣,站在您的左边。这次,不单单只有您了,还有我们。
老师·“阳光”·我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九(5)班 汪品秀
“晓园,这名字我爸取的,早晨出生时医院旁是公园。”草草结束的带点幽默的开场白,是我对晓园老师最初的印象。她有些矮,连我这样的个子都比她高了一截,但她并不娇小反而很圆润,她绝对算不上亮丽的风景线,好在也没有那令人生畏的刺眼光芒。
初入初中时,应该是盛夏,只记得出奇的炎热,窝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教室,阳光透过窗帘的间隙洒在无趣的空气里,晓园老师开启她的第一次讲话,是抱怨天气的炎热,再就是对语文的控诉,"初中的语文题都很难,考不好太正常了。”阳光衬着她的笑脸,是美好的,即使在酷暑也是美好的。
不知该如何解释,我对语文一直保持着逃避的心态,可以说是不喜欢,也可以说是害怕,枯燥冗长的题目、文章,空虚的没有灵魂的回答,以及我摇摇欲坠糟糕的语文基础,都在劝我逃离。可阳光好似偏袒着晓园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悄无声息地潜入,潜进她动听的话语中,拂过我的课本与文字,印上橘红色的足迹,星星点点带着书香与文学气息沁入心脾。我想:似乎可以尝试着去喜欢语文了。
没有过多交流,甚至没有交流,我仅是她学生中最最普通渺小的一个,我们的接触只停留在走廊上遇见挥挥手,或是我的默写与字词又错得离谱被叫去订正。唯一我主动询问的是一次考试的作文,自以为不错却被扣得体无完肤,找她分析。她一边为我找原因,一边发消息给改卷的其他老师,仍记得一句“这作文给这么点分,不知是不是手滑了”,有点好笑,又有点辛酸,像打工人埋怨老板,心中又对她多了几分亲近。
她的课堂上少不了与我们闲聊,新闻热点、朋友逸事、自己经历、孩子的趣事,知识点却又不知不觉地被理解了、记下了,虽已是任教20多年的老教师,却仍有一番热情和独有的温柔与耐心。她的温柔是随阳光倾泻而下的,连衣服上都有痕迹。她从不吝啬夸奖,对于否定却总是思虑再三,最后只吐出“不是那么……好”之类的字眼。我自认为诡异又青涩的文章却被她加以赏识,似乎做什么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一丝丝的成就感,似乎对一切又有了做下去的兴趣与欲望。
秋风又起,我在这个地方已奋力拼搏了两年,晓园老师也更加圆润了,但还是那个仍带有稚气的勤奋却又对学生宽容的语文老师,她不仅是位可亲的老师,更像一位可爱的长辈,听见同学们有趣或离谱的谈话就会咯咯地笑。尽管我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可在她面前好像还可以当个孩子。来自长辈关怀的神情总是从她的眼睛里流露出来,那是温暖的。
我不善于表达,更不要说直抒胸臆地表达感谢,但这次我把感谢揉碎了藏在字里行间,因为我觉得品尝淡淡的甘露,清甜会长久留在舌间。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对“晓园”更好的解释,她如同太阳般温暖、治愈,如同天空破晓,洒下晨光,扫去阴霾,只留下园内万般生机,万物丛生,不偏袒任何人,却温暖了所有人。
指导老师 程日东
四季&教师
■温州市第二中学 李欣慧
春天,
是谁用话语播种希望?
一字一句,
浸润心中的嫩芽。
夏天,
是谁用笔尖耕耘理想?
字里行间,
挥洒晶莹的汗水。
秋天,
是谁用泪水收获喜悦?
两行银线,
饱含真挚的祝福。
冬天,
是谁用白发默默祝福?
只字片语
诉说四季的故事。
园丁?农夫?
抑或是另一种农夫。
教室是他(她)的田野,
学生是他(她)的种子。
一支粉笔
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是他(她)的农具
他(她)用最美好的方式
播种于希望的田野。
这就是教师
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
他(她)们不分昼夜
不分春秋
默默无闻地栽培一批又一批
幼苗
下一个春天
他(她)们还会继续演绎
这样的故事
继续播种
继续为四季增添色彩……
指导老师 徐洁
那个微笑
■温州市籀园小学六(1)班 佟子荀
那个微笑,现在想起,仍心怀温暖。
太阳懒散地落下西山,将最后一缕光洒在阶梯教室。阶梯教室里,丁老师正在对我们训话。
“这个任务是上周四布置的,怎么到了这个周五你们还像没有练过一样,这样不行,重排。”丁老师的一番话像一枚枚刺“扎”向我们,现场气氛越来越紧张。重排开始了,很快就轮到我们了。
我站在队伍中,莫名的紧张让我心跳加速就像装了马达。上台时,我的腿似乎被海草缠住了一样,走起路来格外沉重。这时,我突然看到了台下的黄老师,她正坐在那里默默注视着我们,嘴角扬了起来,露出了洁白的牙齿。她那笑容像一朵莲花,从内而外溢出来的是力量,给予我们满满的力量。看到这,我心中的马达消失了,连“缠着”脚的“水草”也似乎枯萎了一样。于是,我随着队伍一起站在台上,如约定好的一样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朗诵。
看完我们的朗诵,丁老师开心地说道:“这一组表现还不错。”这时,黄老师走了过来,“你们真棒!”她情不自禁地说,笑得也更灿烂了。我回过神来,她的笑容让人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温暖。那一刻,整个世界,如同放在蜜罐里浸过一样……
黄金月 数学老师
陈晓平 英语老师
董建光 科学老师
金立亚 历社老师
吕波 语文老师
梅红 美术老师
温州市少美校九年级 王婕茗
班主任陈旭 语文老师
邱丽洁 数学老师
温州市城南小学 余一诺
告小读者
超级新苗火热投稿进行时
投稿邮箱:wenduxinmiao001@sina.com
凡在《新苗》版面刊发作品的小作者,请在稿件见报一个月后到温州都市报稿酬领取处(市区公园路105号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大厦808室),凭稿件见报当天报纸和学生证件领取稿酬(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
咨询电话:88096791
本刊编辑部
下载APP“掌上温州”
打开“教育亲子频道”
可以查阅《新苗》刊发的作品
编|孙立彭
审|李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