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文化底蕴 围绕纸山发展 一“纸”带动乡亲走向共富未来

2022-08-08 08:50 温州都市报 阅读数:12157

编者按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绘就乡村新图景。推动“五化十场景”落地,建成未来乡村200个以上。温州的未来乡村将如何建成“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向往的乐园”?为贯彻市党代会精神,助力我市未来乡村建设,市农业农村局、温州都市报推出《未来乡村·温州场景》栏目,为你展现美丽中国的温州风景。

临近中午,几处在建的房屋依旧有工人在赶工期;兰里研学基地里,几位年长的老人正在打扫卫生……这是近日记者在瓯海区泽雅镇水碓坑村看到的场景。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潘理兴告诉记者,随着“研学纸山”未来乡村工作的推进,该村的产业项目越来越丰富,村里百姓都说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瓯海区泽雅镇“研学纸山”未来乡村地处泽雅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片区范围包括垟坑、言和村(外水良自然村)、水碓坑、纸源4个村,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921人,常住人口817人。“研学纸山”以贯穿全域的龙溪作为“千年纸山”的文化纽带,沿线形成垟坑邻里交互区、纸源互动体验区和水碓坑休闲度假区等三大板块,突出垟坑门户功能,打造未来乡村客厅;突出纸源非遗文化,打造古法造纸研学基地;突出水碓坑古村传统,打造乡村度假目的地。

盘活闲置资源 共建共享平台

“研学纸山”未来乡村坚持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为切入点,通过产业项目发展、公共设施提升、文化研学植入,逐步实现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金的转变。

其中,传统村落水碓坑村,通过整合未来乡村、美丽乡村、一事一议、共建共享平台等项目财政资金近2000万元,对全村进行整村流转。目前,小小的水碓坑村引入了君兰、安葵、兰里等三家社会资本,对村内的18间古建筑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创新财政资金折价入投模式,投资商以每年7%的分红返还给村集体,每年给村集体带来经营性收入近150万元。

村里的君兰咖啡已然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这间坐落在山野间的咖啡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小憩、放空。该店一位营业员告诉记者,到了周末一天下来,能卖出一百多杯咖啡。

“这三家社会资本都颇有名气,但怎么样让其在我们村里能相互配合做到互补,还需要我们做考量。”潘理兴说,村里一方面要给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方面也要防止他们不良竞争。

立足自身优势 做好产业发展

“我们把已经荒废的两所学校重新利用起来,原来的横垟小学,现在变成了听溪民宿,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10万元收入。原本的西岸中学,也由一位乡贤投资4000余万元,联合君兰,计划打造成一家艺术民宿,目前也即将完工。”对于村里的发展,纸源村党委书记陈小林向记者说道。

跟纸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纸源村,如今已焕发新颜。村里的一条古街,分布着打铁铺、酿酒坊、豆腐坊、“纸山厨娘”等特色店铺,成了研学的好去处。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纸山厨娘”,既是推广传统泽雅特色菜的店铺名,也是由妇联打造的妇女创业平台,带动了区域内近50位妇女再就业。当地凭借饮食文化品牌传播,带动“纸农菜”走出去,通过点单式订餐服务和特色农产品营销,以共建共富为纽带,让妇女在未来乡村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治理作用。

此外,“研学纸山”未来乡村门户垟坑村,邀请著名设计师,对闲置村文化礼堂进行整体改造,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打造新老村民交互空间“未来乡村客厅”。通过创新公共空间社会化运作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固定收入15万元,减少运营成本20余万元。

对于镇里立足自身优势做好产业发展,泽雅镇副镇长杨嘉斌表示:“只有把产业做起来,让企业、村集体和农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让乡村振兴形成‘向心力’。”

//
专家论未来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园林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温州碳汇研究院院长 应苗苗

未来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嵌入未来乡村建设的思想主线是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瓯海资源优势禀赋较好,该项目谋划紧紧围绕主题特色,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为撬动点,做活“千年纸山”。

未来瓯海水碓坑村可借未来乡村建设为契机,继续深化三方面工作:

一、以未来乡村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是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以“千年纸山”文化赋能,将一张“纸”的元素融入到乡村建设与业态中,系统构建系列场景,深挖纸山文化内涵,打造特色IP,做特纸山文创和研学主题的“纸山村”。

二、以生态化促进资源价值转化。要做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立足特色开发一系列的生态产品,把乡村的自然生态价值转换为现代休闲产业。

三、以机制创新推动要素向农村流动。要联动乡村建设,从创业、居住、公共服务要素等的支持体系构建出发,加快盘活闲置宅基地、民房等资产,集中打造一批能级高、作用强的双创空间,吸引乡村运营人才。

温都记者 蔡挺

编辑 金慧君

责编 李罗华 吕进科

监制 施文洪

《温州都市报》2022年8月8日第4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