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为您安个家”“银龄互助”……这些温暖的互助养老正在我市农村“上演”

2022-07-01 10:56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32549

“时间银行”“为您安个家”“银龄互助”……近年来,为缓解农村养老难的问题,我市社会各界慈善力量在助老扶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出现了一批温暖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的公益慈善项目,为偏远农村老年群体提供物质、精神、健康、文化等帮扶和志愿服务。

“支持开展‘时间银行’‘银龄互助’‘芳龄守望’等互助养老活动,建立长效互助养老模式,为农村失能半失能、高龄、空巢、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一对一’邻里互助模式。加大对互助式养老服务组织的培训和帮扶力度,提升年轻长者‘老有所为’能力和水平。”这是去年9月份,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出台的《温州市未来乡村建设健康养老场景工作方案》中提出的未来乡村服务场景方面的愿景。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多个县(市、区),了解“时间银行”“村居银龄互助”等互助养老活动助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温情故事。

苍南:时间银行“幸福守望”互助养老服务

“用我储存在‘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时间,为父亲‘兑换’关爱慰问、助洁等居家养老服务,真的太好了。”在苍南宜山医院工作的黄医生,是一名“时间银行”的“储户”,助老服务的医护志愿者,三年多来,经常携带仪器设备上门为老人开展健康义诊、健康知识宣教等助医服务。去年12月,忙于疫情一线工作的她,因没空照顾独自在农村生活的77岁父亲,便动用了“时间银行”里的“时间币”,为父亲“兑换”养老服务,由“时间银行”派出多名志愿者为父亲开展关爱慰问、家务整理等服务。

“奉献我们今天的时间,收获未来养老的服务。”据介绍,“时间银行”是一种互助式的养老模式,用时间架起志愿者和受服务老人之间的桥梁,为公共养老服务业提供有益补充,推动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新体系。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纷纷在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而苍南县作为温州首个推出“时间银行”助老服务的县级试点地区,三年来,该县已陆续成立了四间“时间银行”,其中,宜山分行是重要示范点之一。

据了解,“时间银行”宜山分行,主要是以75周岁以上的残疾、低保低边、空巢独居等老人群体为重点对象,提供养老服务,并将入户巡视探访、理发、医疗咨询、家务整理等纳入志愿者任务。志愿者完成任务后,可将服务时长转化为“时间币”存入“个人账户”。这些“时间币”,不仅能在线下“爱心超市”兑换不同价值的生活用品,还能在“爱心商家”消费享受优惠等。

目前,宜山分行拥有在册志愿者达180人,孵化出志愿服务队伍18支,链接16个村居联络点,并将医生、护士、家政等义工队资源整编成8个功能小组,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老人服务需求和为老服务志愿者数据库,精准“匹配”不同老年人需求。据统计,成立近两年来,宜山分行已开展服务活动达百余场,服务老年群体2000多人次。

今年,宜山“时间银行”还推出“年轻存时间,高龄取服务”,打破了以往“自存自取”的传统支取方式,配偶或家中 65 周岁及以上直系亲属需要服务时,可以转赠自己存储的时间进行兑换,实现互助养老,爱心循环的模式。

文成:慈善组织“点对点”上门为山区老人安家、送医

文成县高龄、孤寡、独居、空巢、留守等困难老人人数较多,如何助力山区农村老人居家养老?在“民政补贴+慈善支持”模式引领下,公益项目“为您安个家”“慈善送医”等爱心活动正“扎根”文成,助力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

“装修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和之前相比大变样呀……”近日,文成县心安社工服务中心人员来到黄坦镇黄西村92岁孤寡老人曹阿公家中,回访“为您安个家”慈善安家项目的落实情况。据介绍,曹阿公当时居住的房屋是另一番面貌:30年代的旧木房多年没维修,四面木板墙漏风,做饭仍用着土灶。修补屋顶漏雨,检查电线老化改装,经过一番改造、装修,现在老人如同拥有了一处新房子。

2020年起,文成县心安社工服务中心在该县民政局的主导下,开展“为您安个家”项目。志愿者队伍深入探访黄坦镇、西坑镇等各村点,为 60 周岁以上的孤寡空巢老人修建住所,提高老人居家养老的能力,并提供生活帮扶、定期看望陪伴等公益服务。截至目前,已为72户困难老人“安了新家”,合计支出帮扶资金50多万元。

除了一些专业义工组织外,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队伍也为农村养老贡献力量,文成县慈善总会仁爱义工队就是其中的一支。

“山区老人文化水平低,生病没钱治疗,有的甚至找不到地方治疗……”仁爱义工队负责人周建萍表示,他们利用义工队自有的医护资源以及社会力量,为老人对接市区优质医院,筹集资金帮扶农村老人医疗问题。如在义工队“送医”服务下,腿部静脉曲张引起小腿下部分严重溃烂的西坑镇江山村83岁高龄老人叶阿公,一级残疾、双下肢腐烂的75岁孤寡老人李阿公等老人,都被及时接到温州市区医院治疗。

龙湾:周转房里助老故事多,银龄互助让老人“老有所安”

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城中村拆建中,老人临时周转房成为不少被拆迁后的村民老人过渡时期主要居住场所。在龙湾区状元街道就先后设立7处拆迁老人过渡房,分散供养了特困、贫困残疾、低保、高龄等600多位老人。

如何缓解这些“离家不离村”的老人因与子女分开住、家庭沟通减少、与新邻居融合度不高等带来的心理落差,状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多次走访了解,根据老人实际需求,通过村居互助、专业社工、义工组织、社会爱心企业共建等渠道,紧扣居住在周转房的老人健康养老需求,积极打造“银龄港湾”“益夕暖阳”老年人自我管理小组等进行互助养老,共同演绎周转房里温暖的助老故事。

“刚拆迁住这里,没有子女陪伴,很不习惯。不过,现在挺好的,经常有人来看望我。”今年89岁的朱阿婆,住在状元街道横街村老人临时周转房里,前些日子,不慎摔伤卧床不起。得知情况后,“益夕暖阳”老年人自我管理小组就安排志愿者每周上门关怀慰问,送上生活用品等。

据了解,“益夕暖阳”老年人自我管理小组是以“低龄帮扶高龄”为特色的村居养老互助小组,主要服务对象是御史桥老年人周转房里的200余位老人。

老年自我管理小组组长王乐燕今年60岁,原是社区党支部书记,退休后就加入老人周转房的助老工作。在她的“鼓动”下,居住在周转房里一些特长“在手”的低龄老人也加入了“益夕暖阳”助老队伍,发挥余热。有些人还担任老年书法班、乒乓球班等学习班的公益老师等。如今小组已有9位骨干成员,他们还经常联合其他公益组织、医疗机构等为老人开展丰富多样的“银龄互助”活动。测血糖、量血压、文体活动,每周3次以上的日常助老活动、一月1次的入户慰问,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冬至煮腊八粥……四季八节应景活动,四年如一日,让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住得安心,开心养老”。

而小组成员通过积极参与各类互助活动,提升了低龄老年人的自我服务意识,增添了他们晚年生活的乐趣,提高了“夕阳红”价值感。

温都记者 夏梦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