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清明节放假的第一天,这天下午是我第三次参加温报集团下沉包联社区服务。
第一次,与同事李文坚搭档,守在墨斗11幢门口,提醒进入楼幢居民和群众扫场所码;第二次,与晚报记者蔡学萍搭档,“扫街”——提醒辖区沿街店铺安装监控设备。
第二次志愿服务是集团战疫先锋队第八组的一次“组队”行动。晚报记者蔡学萍是本组成员,头天晚上她夜班。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第二天的行动,她8点不到就赶到八仙楼社区。
那一次,我们拿着社区交给我们的辖区商户名单,出门往左转进入金穗景园。社区提交的名单中,不少商户在金穗景园。
听蔡学萍说,当年她曾在这里就读初中,这一带她最熟悉不过了。
明明就站在金穗景园,可我俩转了好几圈就是找不到金穗景园2.4幢103室和114室店铺。为此,蔡学萍大为感慨:城区建设实在变化太大了,连我这个“老八仙楼人”如今都迷失在了金穗景园……
“为什么要让我装监控?”一些商户用温州话提出疑问。面对商户的疑惑和不解,蔡学萍马上用温州话“答疑释惑”,这里的店主大多是上了年纪的本地人。不仅如此,她还细心地告知对方,如何安装监控设备、一年的维运费用多少。我暗自庆幸,遇到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好搭档!
也是那一次,上午11时许,我们来到屯前街87号——一家快递公司。见我们身着“红马甲”,这家快递公司负责人就走上前跟我们反映:公司门前的窨井盖流出污水,无人过问。我们马上拍照向社区反馈。社区立即联系物业工作人员前去处理。
这一次,社区安排我们电话核对住户信息。
“我为什么要告诉你?”面对个别居民的反感和质问,我们平复情绪,反复解释,争取对方的配合。由此,我们感慨社区工作的繁杂与不易。
从下午2点到5点,我们每人平均打了80个电话,共核对了1200多个居民的信息。
由于社区办公室座机不够用,我的同事胡文瑾随性用自己的手机联系户主。一个下午,数他的“成绩”最为明显:一共打了90多个电话,核对了近300个居民的居住信息。
下午5点,我们起身离座,准备“下岗”。我的同事陈妮说:我再打两个电话,先前打的两个电话无人接听。
离开八仙楼社区办公室前,与程潇潇打招呼,她说:晚上还要继续打电话。温州两会马上就要开幕了,为了赶稿,晚上还要电话采访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
三次的下沉包联社区服务,让我感受到“红马甲”分量:不仅是一种觉悟,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穿上“红马甲”就要多为社区疫情防控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多展现“温报红”的力量和风采。
温报集团战疫先锋队第八组 芮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