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只有江心双塔,温州古代三大灯塔见证海上贸易繁华

2022-04-07 09:44 掌上温州客户端 

早在战国时期,温州便出现了原始港口的雏形。南宋至元,温州港迅速发展,商船频繁往来于日本、高丽和东南亚。

北宋时曾任温州知府的诗人杨蟠的“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体现了温州海上贸易之繁华。

那时没有先进的导航科技,在瓯江中航行,唯有灯塔能够指引船只前行的方向。

中国画《瓯滨图》长卷,戴学正绘

江心屿双塔素有“世界古航标”之称,与城区松台山净光塔、乐清东塔并称为温州沿海三大古代灯塔,见证了温州与海外交流的千年历史。

孤独的灯塔,温暖的灯光。或许在多数人眼中,灯塔孤傲且神秘。但在海员的心中,来自灯塔的光明,便是归家的希望。本期就来聊一聊海上航行的守护者——灯塔。

江心屿双塔

塔灯相对影 夜夜照蛟龙

江心屿双塔是温州城的地标,在孤屿上矗立了千年。远远望去,东塔和西塔就像一对兄弟,彼此深情对望。

1878年至1880年间美国人杜德维拍摄

据《温州府志》、《温州港引航史》等资料记载,江心屿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后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分别进行修缮。塔为6面7层,底径8米余,原高30米,现高28米。砖木结构,每层塔面有一莲花形佛龛,外围走廊,飞檐重叠,高阁流丹,可由扶梯直上塔巅。

西塔建于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结构,六角形,7层,中空。塔高32米、底径7米。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塔周围置青石坐凳。

 西塔塔龛佛像(图片来自《温州江心屿》,晨波摄)

江心屿瓯江下游,靠近入海口,是来往船舶的必经之地。从宋代至清光绪年间,在漫长的岁月里,东西双塔彻夜灯光高照,成为引导来往瓯江船舶的重要灯塔。夜晚,当僧人在塔上点燃佛灯,灯火辉煌,航行在瓯江上的船只就有了夜航的目标。杨蟠写道: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

 而在白天航行时,以东西双塔塔尖连成的直线为准航行,可不绕道,直达码头。这一点在明代皇甫汸《孤屿诗》中得到了佐证:

双塔峙琳宫,

诸天一水中。

回看云岛合,

直与海门通。

当船员们在茫茫江面上,看见愈加明亮的双塔之光时,温州便快到了。

西塔近景和侧景(图片来自《温州江心屿》)

 1997年10月,江心屿双塔被国际航标协会列为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在所有推荐的历史灯塔中,江心屿双塔位居榜首。此后还被评为世界历史百大文物灯塔(中国一共五座入选),于1998年登上《世界历史文物灯塔100强》亚洲篇的封面。江心屿双塔已成为世界人文历史进程中的一盏重要明灯。

 江心寺图,清乾隆《永嘉县志》卷首所载,描绘乾隆年间江心屿上的祠宇与东、西双塔

江心双塔的导航功能受到国际航标协会的认可,并被认为江心双塔是亚洲具有灯塔功能且建造时间最早的建筑,也是世界范围内唯一完整保留的古航标雏形典范,这也明确了中国佛塔的导航功能。江心双塔不仅见证孤屿千年文化,也见证温州与海外沟通交流的千年历史。

松台山净光塔

塔灯荧煌 雄镇一方 

位于城区松台山顶的净光塔,原是为永嘉大师玄觉而建。

玄觉(公元665-713年),字明道,永嘉人,幼年出家。玄觉倡天台、禅宗融合之说,显名当时,和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伺列慧能门下,为五大宗派之一,永嘉佛教随之名闻天下。

 公元713年10月,玄觉圆寂于温州西山龙兴别院,葬西山之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刺史杜贲发坟视之,遗体如生,遂于松台山顶修建净光塔院以供瞻仰。昭宗(899)赐额“宿觉禅师真身塔”,宋太宗赐匾曰“宿觉名山”。塔初为木构,宋熙宁六年重建为砖木结构。净光塔于明代被人拆除。今塔为2002年立项重建,塔高65.1米,翘角檐顶,尽显唐风。

宋濂在《逆川瘗塔碑文》记载道“温城净光塔雄镇一方”,每到晚上,塔楼即点燃灯火,“塔灯荧煌”。

据记载,宋以前,温州港一度以松台山上的净光塔作为航标,当时松台山下九山河一带都还是瓯江的江面。1960年10月,温州市郊西山猫儿岭自来水厂工地出土了两艘双体独木舟。

乐清东塔

霞光映山 东塔云烟

乐清东塔又名东院砖塔,始建宋代,在乐清东皋山山顶,塔初建为九级,青砖结构。明洪武十年(1377)、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先后二次修葺。现塔为1996年修整,砖木结构,六面七层楼阁式,塔高18米。

据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因附近九牛山上一石塔被雷震圮,改迁于文峰。文峰山耸拔如笔,坐落乐清县城东首,俗称东皋山。

 现存东塔砌砖上留有大量南宋将仕郎毛士龙的舍砖题记,表明东塔应为南宋大修后的遗物。塔院早毁,现有寺院系近年重建。

东塔为楼阁式砖塔,六面七级,单壁空筒式结构,修复前高18.10米,塔壁对径约4米。底层基座为须弥座式,高1.36米,原有副阶,北面辟券门,其余为壸门式龛,龛顶施藻井。二层以上构造相同,每层由塔身、塔檐、平座三部分组成,并逐层收分,各层设楼板。

东塔高耸云霄,数十里外就可见其云烟缭绕,被誉为箫台八咏中的“东塔云烟”。元李孝光《东塔云烟》诗云:

海月四更移塔去,

天风万里擎松开。

烟消日出无人到,

独自看云山上来。

乐清湾古称白沙湾或白沙海,古代乐清县境一面背山三面朝海,即海湾三面环绕县境。由于海域来沙在岛影区堆积,加上瓯江大量泥沙入海,加速乐清沿海滩涂的淤涨,使大片滩涂成了陆地。今乐清蒲岐、南岳、南塘、清江等城镇小平原均是海湾淤积加围垦而成,成陆较晚。

现存最早的乐清县城古地图,明隆庆《乐清县志》卷首所载

海滩淤涨,岸线外移。也就是说,古时乐清城的东塔应该更近海湾。东塔夜灯高照时,成为来往船只的导航并不是不可能。如今塔山周围配以亭榭花木,辟为“东塔公园”,是乐清千年古城的醒目标记。2013年,乐清东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清古海岸变迁图

最年轻的古灯塔

  在温州古代航标中,最年轻的大约要算花岗国际航标灯塔了。位于洞头元觉乡花岗村牛头山山顶的花岗灯塔,是一座简易的航标灯塔,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花岗村村民8人以股份合作的筹资形式建造而成,灯塔高2.2米,直径2米,石块垒砌周身,面西北处辟有一门。民国时期,浙江省政府为加强管理,将该灯塔纳为国际灯塔,由浙江宁波航标局负责管理,该局派人长期看守。

 郑和船队的导航地标

  平阳南麂岛上至今也留着多座灯塔遗址。远离大陆的南麂列岛,正好处在我国南北海上的交通要津。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亚非国家,他每次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南下,均经过南麂列岛。《郑和航海图》中就有南麂山(旧称南杞山)的记载,可见“南杞山”是郑和船队沿东南沿岸南下的重要导航地标。

编辑 | 连佳佳 陈庆井

校对 | 郑凌

本文内容来源于

《一片繁华海上头  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金柏东 金丹霞

《百年历史灯塔之六:江心屿双塔》 金伊 伏彧

《温州古塔》 汤章虹 编著

《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灯塔,见证温州海上发展历史》 金柏东,载于《温州文史馆》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