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纸伞全国第一!曾年产700多万把,远销新加坡、日本、朝鲜等地

2022-04-06 15:48 掌上温州客户端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首《雨巷》,描绘出多少人梦中江南的浪漫。烟雨江南中的油纸伞,总和爱情有关。

驿外断桥边,千里长堤旁,穿长衫的书生,美丽温婉的姑娘,一把油纸伞,演绎出一段让人为之断肠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本身就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温州曾因制伞出名,与福州、佛山并称中国“三大伞市”。

1877年,温州纸伞作为开埠后首批出口货物远销外地,纸伞年产量在抗战前达735万把,位列全国之首,于是有了浪漫的“伞城”之名。

这回就来聊一聊温州的桐油纸伞。

北宋时期温州纸伞闻名全国

《通俗文》:“张帛避雨,谓之繖盖。”《事物纪原》记载:“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盖”与“繖”均指可以避雨的工具。尽管伞早已出现,但早期的伞面都是用丝帛或鸟类的羽毛编织成,造价昂贵,达官贵人才用得起。

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三十一引《玉屑》云:“前代士夫皆乘车而有盖,至元魏之时,魏人以竹,并油纸造成伞,便于步行、骑马,伞自此始。”北魏时期,人们开始用廉价的纸来代替昂贵的丝帛,并在纸上涂以油脂,使之经久耐用。

温州制伞始于宋代,北宋咸平二年(999)朝廷批准温州作为对外贸易口岸时,温州纸伞已闻名全国,至明清两代更是产销两旺。

温州纸伞以竹木为骨,棉纸作面,刷以桐油打底,再绘上各种花纹图案,具有色彩鲜艳、质地坚固、抗水性强的特点。制伞原材料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原材料竹木、棉纸、桐油等需质量上乘,辅助材料如伞顶要选用铜质材料,糊伞面的纱线、穿伞斗的头发丝等都有讲究。因此温州俚语有“锯板两头夺,油漆不用学,做伞最顶门”的说法。

乡人外出探亲访友,喜欢馈赠油纸伞。还有的在伞柄上刻姓名或者一些祝福词语,如流水生财、伞荫平安、风雨共伞等。毎一句祝福语,都让温州油纸花伞充满了浓情蜜意。那个年代,温州油纸花伞也是温州女子婚嫁的必备之物。

民国时期,温州市区的百里坊,整条街上有许多做伞柄、伞顶、藤丝、伞圈、伞套等伞料配件生意的店家,逐渐形成了纸伞手工艺链条,相当于如今手工业生产的流水线。穿伞线、装伞柄等装搭任务大多是分给妇女、儿童在家里干,类似于现在的计件工。

温州市区、瑞安、平阳等地成为温州工艺伞的主要产区。平阳首家制伞企业“王永顺纸伞店”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在平阳县城白石街开业,最盛时期有工人50余人。平阳比较大的商号有李春、吴隆盛及从南港桥墩迁来的张春盛、江南搬过来的王万盛。那时平阳县城人口还只有一万多,却出现了伞店多于米店,从北门开到西门,从通福门开到坡南船埠头的热闹景象。

温州设立纸伞出口的专门机构

1876年,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洋轮频繁航行于温州港。温州与上海、宁波、厦门的客运航线以及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之间的航线陆续开通,海运的发展使温州地区所生产的手工业品流通渠道逐渐增加,销售市场也不断扩大。

20世纪初的温州,已是一派“瓯为海国,市半洋行”的情景。温州的纸伞生意扩大到山东烟台、牛庄、河北天津、福建厦门等地,一些地区直接派商人来温州进货。不少出国的温州侨民将温州纸伞带出去,受到泰国、新加坡、印尼华侨们的青睐,他们便通过福建、广东等商行向温州订货。

《晨报》在1923年12月7日曾报道,至1922年春,有五千余温州生意人进入日本卖雨伞,后来转为劳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1924年2月的调查记载,伞行出洋人数号称“1万人”。温州纸伞出口数量,从1877年的0.12万把,一跃为1906年的51.95万把,1931年更达343.74万把,商品价值占当时温州出口土特产第三位。

外销市场的发展,改变了温州制伞业的格局,商户们纷纷改弦易辙,改做高档的外销伞。“朱寿记”“施顺发”“林生昌”专做南洋诸国、广东生意;“潘聚锦”“陈合利”“源得利”专做天津生意。

至抗战前,温州纸伞年产量达735万把,位列全国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伞城”。1939年温州成立纸伞出口的专门机构,并在汕头设立经理处,产品远销至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日本、朝鲜及阿富汗等国。

保存完好的温州油纸伞

一把油纸花伞需要72道工序

1950年,温州成立纸伞生产合作社,当时有职工224人,年产量57万把。次年温州地区举办土特产物资交流大会,温州油纸花伞在交流大会上颇受釆购商欢迎,销售纸伞100多万把。

温州油纸花伞多选用本土生长二年以上的毛竹做骨架。伞顶、伞圈、伞柄选用硬质细密的木材制作,伞骨由竹、木两种材料制成。进行加工后,组装成伞坯,然后用质地簿而坚韧、吸油性能好的柿漆糊裱棉纸,再髹上一层桐油作底,干燥后,由另一些制伞老师在伞面上进行各种绘画。绘画题材主要以传统花鸟鱼虫为主,也开始画一些地方风景,如江心屿、永嘉山水风光等。绘画完成后,再由师傅髹上一二番桐油。一把油纸花伞从制骨至成品,大约要经过72道工序。

上世纪六十年代温州雨伞厂画师正在花伞上绘画,刊登于1964年《浙南大众》(今温州日报)。

20世纪50年代,温州纸伞业发展较快,品种增多,除了传统的“瓯阳伞”外,又有了“文明伞”“大天津伞”“仿绸伞”等10多种,并销往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在北京土产公司采购的夏令货物中,温州的“大天津伞”“高斗伞”“瓯阳伞”总是名列其中。

温州首创的仿绸花伞保留了温州油纸花伞的传统特点,又比油纸花伞更加美观轻盈,一把仿绸花伞只有1元多钱,方便携带、外观漂亮、做工精细,阳光一照,色彩更为艳丽。温州仿绸伞的兴起,冲击了福建的纸伞市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福州纸伞总厂画伞艺人林永钦曾来温州学艺。

温州纸伞行业从1970年起停止了生产,纸伞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只作为一种美术品或舞台道具进行少量生产。

如今说起纸伞,许多90后脑海里最鲜活的记忆,莫过于儿时品尝过的纸伞蛋糕。商家把小块蛋糕装进杯子里,再插上一把颜色鲜艳的小纸伞做装饰,精致美观的样子一下子就能吸引女孩们的眼光,就像过去的女孩们追捧油纸伞一样。

编辑 | 连佳佳 陈庆井

校对 | 郑凌

本文内容来源于:

《一片繁华海上头 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金柏东 金丹霞

《中国造纸史》 潘吉星 著

《温州工艺美术》 周锦云主编

《温州文化血脉与人文特色的再认识》 洪振宁

《温州纸伞的前世今生》 木世草

《试述近代福州油纸伞业》 潘健

《近代温州的开埠和港口的演变》 周厚才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