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陷入民族危亡的困境,同时也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正如梁启超所言:“沉睡了上千年的中国这头睡狮终于在甲午战争之后猛醒了。”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开始派遣学生留学日本,一批温州学子以留学、游学等多种方式东渡扶桑,学习日本变法图强,寻求救国之路。
《浙江潮》创刊于光绪二十九(1903)年,是浙江在日留学生创办的革命杂志。温州留学生或参与《浙江潮》的编辑,或在《浙江潮》发表论文,或响应拒俄运动,给家乡寄来声泪俱下的宣言书,或发表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诗文。张静怡在第五期中发表《题秋海棠补蟋蟀》等五首诗,诗中有云:
战事何年息,终输斗智工。
数行爱国泪,化作满阶红。
学成归国后的温籍留学生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对温州的发展影响深远。
温州赴日留学生数量最多
据留学生创办的《浙江潮》所刊《浙江同乡会东京题名》和清国留学生会馆有关资料记载,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月至卅年(1904)十月间,温州赴日留学生共有63人。所学专业以军事居多,计13人;其次为速成师范12人,工程及军工9人,法政7人,理财2人,学农科的仅1人。
△《浙江省文史资料》记载,清末温州府留日学生有87名。
至1911年,温州赴日留学生共有135人,连同留学美国在内,共计138人。其中瑞安籍54人,乐清籍34人,平阳籍27人,永嘉(温州城区)籍23人。
△1937年,温州部分留日学生新年合影
为何当时的温州学子大多选择去日本留学?
可能是温州离日本近,来往方便。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分析了去日本留学的便利:“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不切要害,东人已删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清末温州名士黄庆澄曾赴日观光考察,在所著《东游日记》中提出: “当轴者取泰西格致之学、兵家之学、天文地理之学、理财之学及彼国一切政治之足以矫吾弊者,及早而毅然行之,竭力扩充。”字里行间洋溢着改良兴国的热忱。
提倡办新学的瑞安人黄绍箕曾协助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陈述维新变法,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张元济为总办,黄绍箕为提调。(当时张元济没有到职,所以办学计划大多出于黄绍箕之手)。1906年,他率各省提学使赴日考察,频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结识井上哲次郎、加藤宏之等教育家、汉学家,深感日本学制完备,人才众多。在他们的影响下,温州掀起留学日本的热潮。
王鸿年:闭户八年拒绝日军诱胁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温州学生王鸿年考取官费留学生,前往东京帝国大学法科学习。据考证,他应该是温州最早的官派日本留学生。
王鸿年(1870—1946),字世玙,永嘉场(今龙湾永强)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次年因喜议论时政,得罪湖广总督张之洞,畏祸避往日本。九月,以使馆官费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科。
回国后,王鸿年主要从事外交工作。1920年8月,中日发生了“庙街交涉案”。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位于俄国境内,当地居民和日商发生冲突,日方称俄国人所用大炮来自中国舰队,转而向中方挑衅。中日双方舰队海上对峙,形势紧急。王鸿年奉命处理此事,妥善平息了这场风波。
1921年11月,王鸿年任专门委员参加太平洋会议,在有关对日交涉及收回胶州湾主权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获得了三等文虎勋章。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失陷。王鸿年时已68岁,遍地烽火,路途多艰,不能回故里温州,寓居北平。日本人知道他在外交事务上的名声,多方诱胁他为敌伪工作。王鸿年始终不为所动,辞以腿疾,闭户八年。
△王鸿年故居门台 方舟摄
陈蔚:投身革命支援红军
△绘于民国六年的陈蔚画像 林勇翻拍
陈蔚(1876—1951),字仲临,平阳江南双排殿(今属龙港市)人。19岁时考入维新派人物梁启超、谭嗣同担任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在校期间深受梁启超赏识。
1902年,陈蔚被选派留学,就读日本成城学校。这是一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因成绩出众,居留日学生之冠,被选派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毕业后被授予日本陆军少尉衔。
陈蔚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留日学习期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结识了留日革命党人黄兴、陈其美、秋瑾、宋教仁、陶成章等人,并和陶成章结为知交。
1911年12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电聘陈蔚为高级顾问。次年12月,陈蔚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温州现代第一位将军。
陈蔚晚年闲居家乡时,还为平息内战、支持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30年,中共地下党浙南临时政府主席林珍在福建被捕,平阳地下党派人向陈蔚借300块银元作为营救活动经费,他不仅借钱,还亲笔给自己的原部下、福建国民党军政要人写信说情。1935年,浙南红军游击支队在平阳云头垟坑口成立,也得到陈蔚的资助。
△陈蔚著作《横海楼诗集甲稿》,康有为题写书名
1936年秋,国民党剿共四省总司令张发奎带着两个独立师驻扎在平阳鳌江一带,准备炮击平阳山门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及闽浙边临时省委的驻地。地下党得知张发奎是陈蔚在南京讲武堂时期的学生,就派人找到陈蔚,说服张发奎停止内战,化解了一场战火。
黄群:创办企业实业救国
黄群(1883-1945),字溯初,平阳郑楼人。
光绪三十年(1904),黄群东渡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博览东西之学说,兼考其政治风俗”。他深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为振兴中华,必先振兴实业。
△上海通易信托公司股票
黄群回国从商后,接管了其弟在上海创办的通易商号,担任通易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将商号扩充改组为公司,经营银行、信托业务,并陆续在杭州、北京、广州、南京等城市开设分公司。
黄群认为温州城市要发展必须开办电话公司,1919年发起筹办温州首家电话公司——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用股份制来操作,集资一万五千元,分为150股,股款由发起人订购。他还与吴璧华、潘鉴宗、杨雨农、张成谦、徐祖煜、杨敬之等组成董事会。当年用户仅57家,鼓楼五味和南货店成为第一家用户。
1923年,他和汪晨笙等发起创办温州第一家地方银行——瓯海实业银行,并出任董事长,这是温州近代金融业的开始,后来又支持筹办中国实业银行温州分行。
△黄群行书手札,作于1929年
黄群经商“志不在逐什一,非市隐鸣高”,而是“殖产以厚其力”(陈敬第语),在此基础上“为国家谋幸福,为地方求安宁”(刘绍宽语)。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他几乎参与了温州所有重大民生建设事业,仅为他所创办的学校和医院,每年就要支付“经常费用几达十万金”。
金嵘轩:维护学生爱国运动
金嵘轩(1887—1967),原名桐熙,瑞安林垟人。
1906年,金嵘轩为寻求经国济民之良方,在启蒙老师金晦的鼓励下,东渡日本求学。他就读的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是一所专门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学校,鲁迅是他的校友。后来,金嵘轩进了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人文科教育经济系学习。
在日期间,他结识了章太炎、陶成章等著名革命党人,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1921年金嵘轩回国,他决心以教育为途径,实现他救国济民的宏愿。他与周予同、李笠、洪特民、陈逸人、林炜然、林镜平等人一起创办“知行社”,倡导“知行务实”,联络青年知识分子,施行普及教育,以“知行图救国”。
1924年,金嵘轩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校长时,正值军阀专恣。他不计个人安危,邀请校友谢文锦来校公开演讲,宣传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
学生组织中的骨干分子金家济思想进步,品学兼优,金嵘轩很欣赏他的才干,特地为他改名“贯真”,鼓励他“贯彻真理”。金贯真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日趋成熟,被推举为中共浙南特委书记,是浙南红十三军的创建人之一。
△温州中学校园里金嵘轩先生雕像
1946年,温州中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兴起,时任校长朱一青惊慌辞职。经教育界、新闻界和政府的再三劝驾,金嵘轩第三次出任温州中学校长。当国民党反动派密令金嵘轩协助镇压学生运动时,他坚决不执行,暗中保护进步学生。
编辑|连佳佳 张思思
校对|郑凌
本文内容来源于:
《一片繁华海上头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金柏东金丹霞
《温州市教育志》李方华主编
《世纪留学潮,群星璀璨耀中华》,原载于《人民日报》
《温州早期留日学生》胡珠生
《外交法学兼修爱国名节双馨》方舟
《黄溯初:温州城市近代化先驱》张声和
《陈蔚:温州民国首位将军》陈后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