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也有神秘巨石群?藏着一座千年港城的秘密……

2022-04-06 14:23 掌上温州客户端 

温州的前世,是一片浅海。

据《山海经》“瓯居海中”的描述,古时温州为海水环抱,后来,随着地质运动演变,沧海成桑田,方有了如今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轮廓。

△古时温州海陆分布图

因为海,人们打造了船坞,

有了船,人们发展了港口,

从神秘的石棚墓群到“大石堤延袤数千尺”的元代贸易港,温州人以向往自由、富于创造的姿态驶向了古老而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

本期,我们就顺着港口这条线索,一窥海洋温州的文明印迹。

造船技艺高,实现了航海初体验

1982年的一天,乐清农民在白石杨柳滩取砂时,于溪床下发现了一些似石像玉奇形怪状的东西。经考古发现,这些奇特古物为刀、锛、斧、凿、戈、矛、镞,以及犁形器、破土器、耘田器等生产、生活用具,距今约有五千多年历史。其中出土了大量的有段石锛,可运用于舟楫的制造和生产,是一种远古造船工具。

△区别于普通石锛,有段石锛的背面隆起有台阶,似横脊划分两部分而得名。可通过榫卯或者捆绑的方式与把手组合,为石木复合的生产工具

早期瓯越人是南方“百越之族”土著先民的支裔,他们“剪发文身,错臂左衽”,以渔猎为生。为方便捕捞鱼虾、舟楫出行,他们选择居住在沿江一带的小山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温州好川文化遗址,大都为山前沿江的孤丘型地形。

△乐清市白石镇杨柳滩遗址。中国台湾、海南以及菲律宾、波利尼西亚尼等岛屿均发现过有段石锛,成为探讨早期人类跨越大洋迁徙的重要证据

温州先人不仅很早学会了造舟、用舟,且技艺不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记载:“周成王(西周君主)时,於越(指现在的浙江沿海一带)献舟”。据说,西周至春秋,瓯越人已能制作“扁舟”“轻舟”“三帆”等在海上往来的多种舟船,这为海上交通发展和温州港口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神秘石棚墓,昭示一段“古老直航” 

随着有段石锛的“见光”,瑞安莘塍岱石山、马屿棋盘山、塘下杨梅山,平阳县钱仓龙山头和苍南县钱库桐桥等处,陆续发现了更为庞大奇特的石头——浙南石棚墓群。这些巨石建筑大致相仿:由几根不规则条石支撑着一块重达好几吨的巨石,犹如巨型石盖遮护着条石撑起的空间,俯看似桌面、棋盘。

△瑞安棋盘山石棚墓全景,各地巨石形状呈长方形、三角形,或完全不规则

△瑞安棋盘山石棚墓遗址

据考证,这些巨石垒成的建筑为晚商、西周至春秋(或说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式,分布极为广泛,在中国、山东(中国和山东不能并列,山东也没有石棚墓。应改为“中国辽东”)等地,乃至欧洲西部、北部,亚洲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非洲北部,南美北部均有发现。浙南石棚墓则是中国南方地区目前唯一的发现,出土了硬陶、原始青瓷、石器和青铜器等多种质料的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东亚石棚墓分布较多的地方是朝鲜半岛(特别是韩国南部)及日本,当地称之为支石墓。朝鲜半岛的支石墓大多分布在可望见溪谷的平地、平野的丘陵或山麓台地上,与温州石棚墓分布情形颇为相似。不仅如此,温州石棚墓中出土的扁方形石锛,与日韩同类石锛也很接近。史学家毛昭晰在《浙江支石墓的形制和朝鲜半岛支石墓的比较》中提到,支石墓(石棚墓)说明了中国江南沿海和朝鲜半岛在先秦时代存在海上交往。这种交往,最可能就是两者间的直航。

△位于韩国仁川的支石墓

据交通史专家章巽的《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论述,战国时期,温州出现了原始港口的雏形。一次又一次,瓯越先民向广袤海洋发出探问,努力寻求“大海另一头”的回答。

△我国远古到战国时期的海上交通图

待永嘉设郡,海港名城规模初具 

三国赤乌二年(239),永宁县(大致在今温州永嘉、台州黄岩一带)属孙吴政权管辖,航海业颇为发达,境内设有官营“横屿船屯”(在今温州平阳境内),为当时长江以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一处原始港口。到了西晋,东瓯所造的舟船已能“越腾百川,济江泛海”,出现了“合五板以为大船”的温麻五会、青桐打造的东瓯晨凫等名舟。

同时,由于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大量的北方流民向南迁徙。人口迁入带来诸多影响,一是为了吃饭,人们开始发展手工业、商业赚钱;二是东晋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立永嘉郡,郡城建于瓯江南岸,港口则移至城北沿江一带,以此奠定港口城市的基础。

待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探奇搜胜时,他作《游赤石进帆海》“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描绘了海面张帆行舟的景象。梁天监三年(504),永嘉太守丘迟赞永嘉郡城“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在造船业的推动下,加上贩贾诸物的浓厚氛围,这座东南沿海的海港名城已初具规模。

几经更迭后,温州港成外贸良港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杭、越、台、婺、括等江南十二州,造大船数百艘以征高丽,括州的造船基地就设在永嘉县城北沿江一带。此时的温州不仅是全国主要造船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沿海贸易港口之一。

自唐开成四年(839)至唐天佑四年(907)的七十年间,一直有日本商船到温州港口停泊。至唐会昌二年(842),更有商船主李处人自建楠木船,实现了日本到温州的首次直航(也有人认为“温州—日本”航线的开通在唐显庆四年)。

△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北宋时期,温州的海上交通贸易渐趋活跃,城北沿江港口停泊和往来的船只众多。北宋铁面御史赵抃登上州城拱宸门(北门)上的谢公楼眺望江面时,曾以诗句“城脚千家具舟楫”描绘港口的繁盛。

南宋至元代,温州港口更是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先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或稍前,温州设置管理海外交通贸易的市舶务,一改唐代以转口到明州、泉州再行出口为主的外贸模式。除了国内东南沿海各港口之间的贸易往来之外,温州港口还直接接待来自日本、高丽的商客,并与大食、交趾、占城、渤泥、三佛齐、真腊等国有贸易往来。

南宋庆元元年(1195),温州市舶务被撤销。直至元初至元十四年(1277)稍后,温州设立市舶司,再次对外开放,温州成为“大商海船辐凑之地”。龙泉青瓷便是通过瓯江先运到温州,然后再转运或直接运往世界各地。

至元三十年(1293)后,温州市舶司撤销,并入庆元港(在今宁波)。至此,温州港官方对外开放宣告结束,然而,港口建设不曾停歇。如拱辰门外沿江一带筑成了“延袤数千尺”的大石堤,堤旁还有“以俟官舸”和“以达商船”的两类码头,分别供官船和商船靠泊。据明初宋濂《水北山居记》“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接两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可谓番贾荟萃,对外贸易往来仍然频繁。

△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收藏的龙泉青瓷

明朝建立后,为防止沿海居民与反明势力联系和抗击倭寇侵扰,实行了与宋元完全不同的“海禁”政策,三令五申百姓“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此后温州港口几经停顿、重启,直至清光绪年间,温州开埠,向新时代乘风挂帆。 

编辑 | 倪曲 陈庆井

校对 | 郑凌

本文参考自以下书籍和文章——

《论温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 伍显军

《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金柏东 金丹霞

《温州历史上对外开放与温州人走向世界》 章志诚

《谈几个温州话中的冷僻字》 金辉

《温州古代海外贸易史述略》 徐文永

《宋代温州港的开辟及其原因》 周梦江

《温州港贸易的历史变迁》 滕宇鹏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