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国弱民贫,灾难深重。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大批中国青年开始负笈东游,吸收新知,期效日本速强之法,以扫中华经年积弊。据温州学者胡珠生统计,1898年至1911年十三年间,温州留日学生多达130余人。
清末咸丰年间,瑞安城一条叫渔篁的老街,有一家“许太和”酒坊。这户许姓人家,有六个儿子,其中五人先后留学日本。
1906 年温州留日回国学生护照
五兄弟学成归国后,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在我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和科教事业的发展中留下厚重的一笔,被当地人称为“太和五杰”。
农学教育家许璇
曾拒绝设立“火腿系”并从浙大辞职
“许太和”,是清代瑞安城内临西河渔篁街的一家酒坊商号。太和酒坊由许培基在咸丰年间创办,他是一位儒商,经营有方,管理有序,家庭殷富。
许培基的儿子许黼宸育子六人。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除长子早逝外,璇、燊、铸、壬、徵等五子都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成为蜚声国内的政治家、法学家、农学家、教育家。
许璇(1876-1934),字叔玑,在许家排行老二,17岁入读县学,两年后补廪生,每年可享膏火银(奖学金)四两。
许璇像
面对列强的欺凌和中国的衰落,许璇愤而放弃廪禄,改习新学。1902年他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公学停办后,回乡任瑞安中学东文教师。后供职于湖北编书局,参与编辑旬刊《湖北学报》,宣传张之洞等人的教育理念,大量刊登教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日本学者论著。
1905年夏(另有记载说是1904年),30岁的许璇公派留学日本。同期赴日的瑞安人还有洪彦远及黄家子弟黄曾锴、黄曾铭、黄曾廷,林家子弟林大同、林大闾、林文潜,许璇弟弟:许铸、许壬、许徵等。
许璇夫妇合影
许璇初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继入东京帝国大学农科,主攻农业经济学。1913年毕业回国,并应瑞安务农会之托带回了“温州蜜柑”的树苗和栽培技术。
许璇归国后即被聘为北京大学(原京师大学堂)农科教授兼农场场长。到任后,他仿照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的设置,并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农场规划。
《浙江大学校刊》刊登许璇就职消息
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他还强调实地调查研究。1916年,他带领17名农学科三年级生赴日本、朝鲜参观考察了当地学校、牛牧场、植物园、水产讲习所等,“首在比较中日两国农业上之异同,为改良吾国农业之准备”。回国后,他发表了题为《视察日本农业纪要》的长篇报告,对我国农业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农科大学师生合影(第一届毕业生)左四为许璇
许璇为人,刚直不阿,坚持正义,执教21年间多次请辞校长、院长等职。1933年,许璇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校长郭任远以当地特产火腿应加强改进为由,要农学院设立“火腿系”,许璇未予理会,郭责其抗命,欲撤其职。许璇愤而辞职,次月出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业经济系主任。同院教授金善宝、蔡邦华等60余人群起支援,与许璇一起辞职离开浙大。
许璇专著《粮食问题》
许璇专著《农业经济学》
1934年,许璇在北京去世,逝世之前他正在编写《农业经济学讲义》等书。当时的北平大学为他举行公葬,马叙伦为他撰写墓志。中华农学会特编辑、发行纪念专刊《中华农学会许叔玑纪念刊》同时设置“许叔玑奖学金”。
许璇为《1929年西湖博览会》题词
辛亥革命先驱许燊
参与结束北洋军阀对浙江的统治
三子许燊(1879-1943),字达夫。1902年毕业于瑞安普通学堂(瑞安中学前身),次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弘文书院,后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法政学。留日期间,他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结为挚友。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许燊积极响应,成为最早加入同盟会的瑞安人。此外,他与沈钧儒、于右任、张静江、褚辅成等人结为同盟,共同致力于民主革命运动。
1908年毕业归国,他与瑞安人虞廷恺等一同受聘就任浙江法政学校教员。任教期间,在江浙地区青年学生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1913年,他与沈、于、张、褚等人一同入选中华民国首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同为日本明治大学法政专业毕业生的许燊和沈钧儒参与了民国初期有关法律、法规和政令的制订审议工作,为我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1912年浙江省临时议会温州籍议员表
上世纪二十年代,许燊和沈钧儒较长时间一同闲居上海,彼时许燊已辞去北洋政府护法委员之职,但仍积极参与立法和国家重大事项的审议工作,并热心于社会工作,倡导浙江自治,成功说服周凤岐、陈仪所部加入国民革命军,驱除了浙江境内军阀残余势力,结束了北洋军阀对浙江的统治。
1928年,许燊和沈钧儒联合章太炎、董康等人发起创办上海法科大学(后改名为上海法学院,1950年并入上海财经大学)。章太炎和董康任校长,诸辅成、沈钧儒、许燊等人组成校董事会。该校专事政法及财经人才教育,为我国近代司法界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上海法学院校舍旧址和学生毕业证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等七位救国会领袖发声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被国民党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关押,这就是著名的“七君子事件”。事发后,全国人民广泛开展营救运动。许燊只身赴苏州监狱看望七君子,并联络宋庆龄、于右任等人,要求南京政府立即无罪释放他们。
七君子合影照
许燊终年六十四岁,一生都在为人民战斗。他逝世后国民政府发“褒扬许燊令”:“许燊持躬清介,矢志匡时;辛亥光复,赞助实多……”并为其举行公葬,张治中、黄绍竑等人撰写了挽联。
教育家许铸
给学校捐献了两千多平方米的房地产
四子许铸(1880-1956),字冶荪,近代温州地区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许铸像
1905年,许铸入早稻田大学,攻文史。回国后,他在苏州参加柳亚子创办的南社,以笔为枪,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大声疾呼,鸣锣开道。
民国初年,他曾在温州中学和朱自清等一起任国文教员,抗战前居沪、杭、京、苏等地从事高等和中等教育。回到瑞安后,在会文里许氏宗祠创办瑞安第一所幼儿园,开瑞安幼儿教育之先河。
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富有正义感。“一二·九”运动期间,国民党当局逮捕温州中学洪彦霖、胡景瑊等革命青年。许铸闻讯后奔走南京、杭州,直言斥责国民党当局迫害爱国青年,并联络国内知名人士联名函电国民政府,成功营救出洪彦霖等3人,保护了温州革命的斗争火种。
1947年,国民党治下县政府拖欠教师工资,瑞安小学教师全城罢课,并公推许铸代表请愿,最终讨回了欠薪。讨薪之后,瑞安各界人士给他送来“急公好义”的匾额。
新中国成立后,许铸被选为瑞安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和瑞安县第一届人大代表。当时他虽已年过花甲,仍出任西南小学校长(解放前后三度任校长)。为了发展瑞安教育事业,他将家族“太和”商号计2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及地上房产,无偿捐赠给了学校。
法律专家许壬
发起创设全国有许可的
“第一所”私立法政学堂
五子许壬(1884-1930),字养颐。我国近代著名民法专家。
私立浙江法政专门学校云溪同学录 内页
晚清末年,法制近代化的进程需要大批法政人才,故而许多留日学生都选择法政为专业。1905年,许壬同兄弟赴日,先入弘文学院,后与胡汉民、程树德等同班入读政法大学,曾任浙江省留学生会会长。留日期间,许壬精研民法,与姚华一同翻译了《民法财产》。
1906年许壬出任浙江官立政法大学教务长兼民法教习。1912年任浙江第一地方法院院长兼法庭庭长,并被选为浙江律师公会会长、都督府参议员、省宪议会议员。在此期间,他着手修订程序法规,著《民法讲义》、《民法总则》、《民法债权总则》等著作,其中《民法讲义》被学者奉为圭臬,为中国近代民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私立浙江法政专门学校云溪同学录
在清末改革的背景下,法政人才“需才孔多”,许壬、余绍宋、阮性存等二十位浙籍士绅呈请“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癸卯学制”规定的“私学堂禁专习政治法律”终被废止。
“癸卯学制”废止后,许壬、余绍宋、阮性存三人共同创立浙江私立法政学堂,阮任校长,许任教务主任,余任教员。校舍初设杭州西大街旧铜元余屋。1912年改名私立浙江法政专门学校,迁址太平门头刀茅巷。
浙江私立法政学堂虽规模不大,前后办学仅8年,但于1914年获教育部颁“为国储才”匾额,前后三届毕业生除预科外共1146人,其中有目录学家周子美、篆刻家武钟临等。
冶金专家许徵
独立编著我国最早的材料学著作
幼子许徵(1888-1969),字冶同。我国近代著名冶金、兵工及热处理专家。
许徵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归国后曾在北京大学讲授数学,后投身兵器工程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后官至国民政府兵工委员会委员,授少将军衔。
许徵像
1950年,冶金部聘他为东北工学院热处理教授,并兼任金相教研室主任,为东北工学院培养出我国第一届“物理冶金”专业学生。后加入九三学社。
在东北工学院任教的前三年,许徵教授“钢铁热处理”和“钢铁合金学”,同时应教育部要求,将两门功课的教学讲义合并整理成《钢铁材料学》,书中涉及诸多先进的“材料科学”概念。因为当时并无此类中文书籍,于是他60岁高龄学习俄语,参考了十余部国内外专业书籍,共历时两年完成全书上下两册的编撰。这期间,他还翻译出版了苏联学者包格切夫所著的《铸铁金相学》。
《钢铁材料学》上下册
《钢铁材料学》中钢费氏组织手绘示意图
1954年,许徵与李润隆副教授一起,针对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的材料质量问题,开展了关于可锻铸铁的研究。其成果“提高了冲天炉熔制‘含铬改制可锻铸铁’成品率,缩短了可锻化退火处理时间,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
编辑 | 陈凯哲 胡绵绵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1.《许璇年谱简编》张小宇
2.《我国近代农学界的先驱许漩研究》张建华
3.《高等农业实践教育的先驱——记我国农业经济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许璇》刘建平 李茂茂 王玉斌
4.《不曾忘却的中国农学泰斗——温州先贤许璇记事》林坚强 张晓宇
5.《许氏族群中的太和五杰》许希濂
6.《上海法政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姜增
7.《许燊:“持躬清介,矢志匡时”的不平凡一生》 苏尔胜
8.《“文有南社,武有黄埔” 南社中的瑞安人》 何光明
8.《纪念四公许铸》许京安
9.《记余绍宋先生》阮毅成
10.《中国私立法政学校之嚆矢——浙江私立法政学校创建考论》李秀清
11.《晚清赴日法政留学生与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再思考》丁相顺
12.《探究温州“数学家之乡”的谜底》吴佳颖
13.《政治现代性的地方成长及其困境——以二十世纪上半叶温州学生群体为中心》董丽琼
14.《晚清民国时期的私立浙江法政专门学校》 赵大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