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温州人编写的戏曲《琵琶记》火了600多年,曾登上美国百老汇演出

2022-04-06 10:08 掌上温州客户端 

南戏被誉为“戏曲之祖”,而温州正是南戏的故乡。

明代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可见在南宋时期,温州已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南戏剧本。

元末明初的温州人高则诚在《赵贞女蔡二郎》的情节基础上编写的《琵琶记》,成为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颗明珠,被尊为“南曲之祖”。

1933年,一群中国留学生在德国上演德文版《琵琶记》,大受欢迎。之后《琵琶记》在世界各地上演,《琵琶记》从国内火到了海外。

本期,我们来认识一下高则诚和他的传世之作《琵琶记》。

温州南戏博物馆

辞官归隐,呕心沥血奏“琵琶”

高则诚(约1307—1371),名明,自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瑞安崇儒里柏树村(今属瑞安南滨街道)人。

高则诚画像

高则诚出生在书香世家,其祖父高天赐、伯父高彦、父亲高功甫、弟弟高旸都是著名诗人。明代《弘治温州府志》称他“性聪明,自少以博学称”。长大成人后,他去乌伤(今义乌市)拜大儒黄溍为师,与宋濂、王祎、戴良、陈基同门。

至正四年(1344),高则诚参加乡试,次年考中进士。他曾作诗“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此番入仕,定当有所作为。他先后任处州录事、江浙行中书省丞相掾史、绍兴路判官、庆元路(今宁波)推官、江南行台掾等职,年过半百后,他深感官场险恶,辞官归隐。

大约至正十六年开始,高则诚寓居鄞县栎社(今属宁波市鄞州区),专心撰写戏文《琵琶记》。

高则诚纪念堂

《琵琶记》改编自宋代民间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书生蔡二郎中状元后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家乡独立奉养公婆。饥荒年岁,公婆双双饿死,赵贞女祝发买葬,又罗裙包土,自筑坟台。后来,赵贞女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认赵贞女,反而放马踹死了她。最后蔡二郎为暴雷殛死。

《琵琶记》将负心汉蔡二郎改成了违心人蔡伯喈。蔡伯喈与妻赵五娘新婚才两月,迫于父母之命进京赴考,得中状元。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蔡苦辞不从。时家乡遭饥荒,赵五娘卖发侍奉公婆,自己咽糠,公婆发现后抢糠而食噎死,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在佛会上与牛丞相之女相会,最后一夫二妻团圆。

《琵琶记》问世后,朱元璋览之赞曰:“四书五经,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从明朝以来,《琵琶记》被视为传奇的典范,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四十余种(不计选辑折子),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它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代五大名剧,也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清宣统二年暖红室抚明刊《琵琶记》插图

以“琵琶”为名 或影射某人

戏中的赵五娘在公婆死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这与戏名《琵琶记》相呼应。

在民间传说当中,《琵琶记》的名字由来与高则诚的朋友王四有关。

据说王四早年以博学闻名,他中了状元之后,就在不花太师府做了宰相的女婿,并休掉了前妻张氏,张氏因此被活活气死。高则诚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愤愤不平,决定编写戏文以警后人。他将剧本定名为《琵琶记》,就是因为“琵琶”两字的字形中含有4个王字,即王四。当时,蒙古人称牛为“不花”,高明又有意在《琵琶记》设置一位牛太师,用来影射不花丞相。

毛声山评本《琵琶记》

有研究表明,这段故事并不是凭空捏造。

明代田艺衡的《留青日札》引《大圜索隐》云:高东嘉名则诚,元末人也,与王四友善。王四亦当时名士,后以显达改操,遂弃其妻……而《真细录》更是凿凿有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知其为王四而作,遂执王四而付之法曹”。其意是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就派人捉拿王四,交给刑部定罪。

不过,戏中蔡伯喈的原型,后人还有多种猜测。有的认为是唐相牛僧孺之子、牛繁的朋友蔡生;有的认为是蔡京的第二个儿子蔡卞;有的认为是五代时的慕容伯喈……种种猜测,目前实难定论。

瑞安作家金春妙、张益、胡少山合署笔名“金三益”撰写的《琵琶情•高明传》,入选国家文化工程

外文“琵琶” 响彻海外

《琵琶记》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全国300多个剧种有一半左右会演《琵琶记》。

不同版本的《琵琶记》连环画

《琵琶记》在国外同样大受欢迎。1841年安东尼·巴辛将其翻译成法文,《琵琶记》成为第一个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南戏剧本。后来,被翻译成德文、英文在海外广为传唱。

1933年5月6日,由尼罗德尔学生歌剧团扮演的《琵琶记》在德国柏林舒曼大堂所公演,参与演出的演员皆为留德的中国学生,原来的剧本被远东艺术协会改编成了德文。演员们身穿中国古代戏装,为德国观众展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演出大获成功,甚至在演出结束后数年,《琵琶记》的热度在德国也丝毫未减。1937年《琵琶记》在柏林再度上演,演出场面依然火爆异常。

十几年后,《琵琶记》在百老汇的亮相则反响更是强烈。

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4月13日晚7点,苏州昆曲剧院《琵琶记·蔡伯喈》在美国密西根剧院上演。

1946年2月,由剧作家威尔·伊尔温与西德尼·霍华德联手改编的英文版《琵琶记》——英语音乐剧《琵琶歌》,在美国纽约的帕来茅斯剧院上演,著名舞美专家安伟华负责全剧的舞美布置,演员服装由美国设计专家琼斯经一年时间方才制成,全数共计三百多套,创下了当时美国戏剧演出的纪录。

剧中主角赵五娘则由百老汇演艺明星玛丽·马丁扮演,全剧精心的设计,古雅的服饰,加之玛丽·马丁细腻婉转的嗓音与悠长的东方歌舞,这部充满中国风格的曲艺震惊了美国的观众,轰动一时,演出消息占据了各家报纸的头版头条。《琵琶之歌》被评为1945至1946年度本恩斯·曼托尔“十大最佳戏剧”。

编辑 | 佳佳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高则诚:一曲<琵琶>传天下》 南航

《高则诚与<琵琶记>的故事》 陈成成 庄颖昶

《从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到传奇<琵琶记>》 刘叙武 刘赟

《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 浦晗

《“高尚且真诚的目标”—— 20 世纪中叶美国改编版<琵琶记>(<琵琶歌>)之成形与剧评》 石峻山

《中国戏曲史上的璀璨明珠——<琵琶记>及其作者高则诚》 沈沉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