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古老的的石刻《天文图》是这位温州人刻的,信河街“书堂巷”与他有关

2022-04-06 09:55 掌上温州客户端 

苏州碑刻博物馆陈列着《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这四座碑刻被称作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国宝级文物。




▲依次为:《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平江图》

四座碑刻中的三块出自南宋温州人之手,而《天文图》石碑更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天文现象最全的碑刻作品,《地理图》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全国性地图之一。

这位温州人是谁?《地理图》石碑上镌有短跋:“右四图兼山黄公为嘉邸翊善日所进也。致远旧得此本于蜀。司臬右浙,因摹刻以永其传。淳祐七年仲冬东嘉王致远书。” 

王致远淳祐七年(1247)任浙西提刑。他是永嘉千石王氏第六世,字任道,号九山。他还是永嘉书院的创办人,“信河街七十二条半巷”中的半条巷也与他有关。

▲苏州四大宋碑馆

世界最古老的的石刻天文图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学者李约瑟(1900—1995)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宋代科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尤其是宋代天文学,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王致远(1193—1257)所刻的三座石碑原图是黄裳(1146—1194)在嘉王(南宋宁宗赵扩在当皇帝前的封爵)府做“翊善”时进献的。“翊善”在宋朝是担任亲王侍从讲授的官员,绍熙元年(1190)黄裳向嘉王献教学挂图——“绍熙八图”,其中就有《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远图》等。

因缘际会下,王致远在四川得到这些图,并在他任浙西提刑时摹图、书文、刻碑,为后人保留下了这些科技的成就。1961年,《天文图》等3块石碑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

《天文图》碑石刻原图来自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的观测结果,是世界最古老的的石刻天文图。碑石上部是一幅圆形全天天文图,以“三垣”和二十八宿系统组成,记录了恒星1434颗,实绘1429颗,星座280个,星数超过现存最早的绘有1359颗恒星的敦煌星图(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敦煌星图

欧洲在发明望远镜之前,所知恒星始终少于1022颗,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中国的平面球型星图以公元1193年绘制的为最有名”来评价《天文图》。作为世界天文学史宝贵的科学遗产,苏联和美、日、法等国天文学家都对其科学价值推崇备至,并著有专论。

这幅圆形天文星图,基本上类同于经纬线制图技术中的“方位投影”法,开创了科学方法制作天文图的时代。下部的文字说明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做了最简明、最权威的阐释,几乎涵盖了宋以前所有的天文学知识。

▲天文图

《地理图》碑石刻是宋代中国政治地理图,绘制了我国海岸的轮廓、长城以及全国各地行政机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地图之一。该图北到黑龙江、长白山,西至玉门关,南到海南岛,东达东海,标注山脉120多座,江河60多条,行政区410个左右,可以清楚看出黄河、长江、淮水、闽江等干流的流向及支流的延伸,高原和平原的形势,与现代地图大致相符,对于研究我国地形地貌的演变以及测绘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宋代中国东部地区形势图

王致远在刻石题铭中,叙壤地之分合,五代以来幽蓟朔易境土之失,特叙太祖“河东未下,幽蓟未复,何一统之有”之故事,从而叹息:“乃今关以东,河以南,绵亘万里,尽为贼区,追思祖宗开创之劳,可不为之流涕太息哉,此可以愤也。”他希望帝家奋发,学周文王以百里有天下,光武披舆地图而中兴,观图者亦能“有所感发焉”。王致远题铭所引发的家国之思,是当时政治忧思的最强音符。

▲《地理图》下方跋文,有“东嘉王致远书”文字

《帝王绍运图》碑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石刻帝王世系表图,“自五帝以降,迄于国朝,凡一百九十五君,历三千五百余年”。图中的宋宁宗和“今上皇帝”(宋理宗)是王致远刻碑时添加的,并非出自黄裳原图。

图碑布局经纬分明,以朝代更迭为框架,将每个朝代的帝王按继位先后依次排列。图碑将吴、越排斥在春秋十二国之外,为历史上“春秋五霸”的异议提供了实物证据。下部有文字37行,550字,正楷书丹,无一损缺,歌颂了宋太祖的立国之功,望吸取“治和乱”、“离与合”的经验教训,维护和巩固统治。

亲历父亲抗金守城108天

王致远的父亲王允初是一名抗金名将。

王允初(1154—1214),字元甫,22岁游太学,25岁中南宫选(南宫旧为礼部雅称),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成为进士,是一位十足的才子。

中进士后,他初任星子县司户(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冬,出任京西南路(今湖北省北部)德安府(今安陆县)通判,辅佐知府处理政务,且有监察之职。

开禧二年(1206),南宋对金发动北伐,不久便遭金兵猛烈反击,宋军节节败退。11月5日,金兵围攻枣阳,守将马拱、张虎兵败殉国;金兵进逼随州,太守雷世忠弃城而逃;十余万金兵迅速南下,潮水般涌向德安府城安陆。

▲王象之《舆地纪胜》所绘京西南路周边

德安太守李师尹懦不任事,想弃城,王允初挺身而出,筹备粮草,收容枣阳溃兵、招募市兵、收拢民兵,加上原有四百守卒和一千多名宣抚司派遣的军士,组织起一万两千有余守军。

王允初80岁的母亲以及13岁的幼子王致远也在围城之内,亲身经历了长达108天的德安守城战,与城内军民一同抗金。王致远也因为父亲守德安有功,而在16岁荫补通仕郎,走上仕途,后历任湖北、浙西提刑,台州知州等职。

嘉定十七年(1224),王致远根据亲身经历编著成《开禧德安守城录》一书,为后人讲述了这场未被《宋史》记载的重要战役。

▲《开禧德安守城录》

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被称“王佛”

嘉熙初年(1237),浙东大饥,“死殍成丘”。

王致远赴任慈溪知县,开启县仓,在县城内的几大寺院“分置粥局”施粥赈灾,以食饥夫。“粥局”开张当天,就有近千人赶来求食。

▲宋代两浙路区域图

消息传开后,大批饥民蜂拥而至,前来就食的人成千上万。眼见仓储即将告罄,王致远亲自出面以官府的名义向当地的富户借钱购粮,继续煮粥救助饥民。

慈溪县的“粥局”从11月开设,一直延续到翌年4月麦收为止,活人无数。此外,他还专门设立“赈粜局”,紧急向外调粮,还劝说富户将余粮分粜出来,以供灾民购粮之需,大大缓解了灾情所造成的缺粮恐慌。

对于那些老弱病残、无家可归的灾民,则让官府置居养院,尽力给予收留;设置慈幼院,乳哺那些遭委弃无人照料的婴孩。“病与医治,死为殓埋。”慈溪百姓感念王致远的恩德,尊称他为“王佛”,绘像祀之。

辞官回乡创办永嘉书院

在温州古城信河街的西边,有一条巷子叫书堂巷,已经鲜有人知道这条巷子的来历。

这条巷子原为王致远与同仁陈南一所创办的“永嘉书院”的所在地。后人为纪念二人的功劳,故称之为“书堂巷”。

王致远在54岁时辞官回了永嘉老家。两年后,孝宗赵昚诏他回临安任吏部侍左郎。但是他并没有接受任命,而是选择了安心在家颐养天年。

解官居乡后,王致远在郡城濯缨坊建了“九山堂”。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王致远、陈南一在郡城西南书堂巷置地建永嘉书院。请设官田养士,匾其门曰“富美”。中奉先圣燕居像,东室祀伊洛诸子,西室祀乡先贤。每月朔日,请乡先生主讲席,影响很大。知州赵师篯为表彰王致远建书院培养人才有功,在书堂巷建渊源坊以作纪念。

宝祐五年(1257),王致远病卒于永嘉寓宅,终年64岁。卒后有人写了挽诗歌颂他说:“几多好事在人间,万古声名重九山。”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的推崇。

编辑 | 凯哲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宋代两浙路农业灾害初探》 金城

《宋元时期政府救荒应对与区域关系研究》 金勇强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文献的基础研究》 张蝶

《宋代温州地图学成就》 潘猛补

《再现的文明:石刻文献与宋代天文学——对南宋苏州石刻天文图科学史料价值的重新解读》韩毅

《中国古代天文图的主要成就与贡献探讨》 梁启章

《天上·地下·人间——喜观宋代三碑拓》 沈慧瑛 筱玲

《李约瑟眼中的中国古代天文学》 邓可卉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上的一些观点与成就》 程贞一

《中国古代天文图的主要成就与贡献探讨》 梁启章 王晶

《南宋《开禧德安守城录》述评》 周梦江 卢良秋

《王致远《开禧德安守城录》史事》 朱华新 张昕

《王致遠《開禧德安守城錄》研究》 田淵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