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观察 | 谋新求变 抓住“双碳”发展机遇 聚势赋能 做好“新旧”两篇文章

2022-04-06 08:59  

今年全国“两会”上,“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毫无悬念地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词。

“双碳”是一项长期目标,不仅关乎民生,也事关一个地方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这几年,我市正全面加强碳达峰与能源双控各项工作,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储能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2021年,我市新能源产业实现规上产值894亿元。

温州市两会召开在即,市政协委员对这一领域有着怎样的思考?本期《委员观察》栏目就邀请能源相关领域的市政协委员,就我市如何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言献策。

现状:我市“双碳”工作已进入快车道

去年,我国明确“双碳”目标之后,我市随即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任务推进。

在“双碳”工作上,我市充分利用省级智库力量,统筹推进总体方案及“6+1”领域(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科技创新)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编制。目前,《温州市加快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等已形成送审稿。

同时,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低碳试点,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提出了打造新能源产能中心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等目标。其中,乐清市已获批全省首批产业转型类低碳试点县,鹿城区大南街道和泰顺县竹里畲族乡、以及鹿城区樟里村等17个地方已入选首批省级低(零)碳镇(村)试点,瓯海电镀园区则入选首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全面推动工业领域低碳转型,2021年共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绿色供应链2家、绿色产品7个,其中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实现零的突破;获评省级绿色低碳工厂17家、绿色低碳园区1家,总数居全省第一。

我市还积极对接省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平台建设,谋划打造碳信用应用场景,借助信用这根“指挥棒”对企业进行碳管理,实现“以信治碳、以信降碳”,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这四大板块均已有“五年计划”

传统产业优势明显的温州,如何更好地奔向“双碳”目标?其实,温州的传统产业优势,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比如,正是有了产业链完善的低压电器、汽摩配等行业,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的基础就更加厚实。

从目前的势头看,智能电网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会是温州未来发展的两大重要产业。根据计划,未来五年我市的智能电网产业将重点发展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装备、智能化监测/检测系统、智能配电网成套装备、电力电子元器件等智能电网装备及核心装置,推进电力运行控制、并网、功率预测、储能装置集成等系统开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五年发展,则推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走中高端化,加快发展智能底盘系统等新能源汽车配件,重点推进高级别智能驾驶的新一代解决方案,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研制燃料电池汽车。

不仅如此,我市的清洁能源总量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据初步测算,我市可开发(在建项目)海上风电和滩涂光伏资源容量约1789万千瓦。因此,我市也将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之一,鼓励建设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集中式复合光伏发展项目,推进新建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陆上风电,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积极探索丙烷脱氢、海水制氢、核能制氢、风光制氢等方式来布局氢能产业。

随着瑞浦能源一期项目建成投用,我市储能产业发展也有了较好基础。麦田能源、宁德龙光等储能项目先后落地。未来五年,我市也将重点发展储能产业,通过积极招引储能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加快发展磷酸铁锂、三元锂离子电池及电池模组和系统集成,推动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上下游产业链集聚。


 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瑞浦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明:

“双碳”目标的实施,需量化与分解到位

我市相关部门不仅要制定好具体方案,还需进行任务量化与分解,将“双碳”实施任务落实到每个县(市、区)、每个企业,并开展协助和协调工作,最终整体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实施“双碳”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没有足够的土地等资源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我市的碳吸收、碳交易模式也仍待发展与完善。同时,温州企业的节能降耗信息化技术也尚不成熟,绿电使用率并不高。为此建议:

一是温州可大力发展滩涂光伏、海上风电或新的风光能发电技术等项目,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储能项目,提高整体的绿电比例;出台税收优惠、特定补助等相关鼓励措施,优先帮扶开展新能源项目建设及改造的企业,鼓励企业打造低碳、零碳工厂,推动企业创新节能低碳信息化技术,以实现企业碳足迹全程信息化闭环管理,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

二是可通过设立低碳零碳示范区,引导各层级有序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目前,龙湾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节能降耗技术创新等方面均有相对的优势,可推动龙湾区开展低碳零碳率先探索、先行示范。

三是鼓励企业优化厂房设计,建设厂房屋顶光伏发电,或者配备储能电站,购买节能设备,以达到优化企业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做到节能降耗,同时可起到稳定供电、降低用电成本的效果,在用电紧张期限电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光伏发电、夜间储电等方式自我提供部分用电。

在发展碳吸收、碳交易模式上,温州可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包括通过扩大绿色植被种植、让高耗能企业自我解决部分绿电指标等。

市政协委员、瑞立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李传武:

既要做好新技术储备,也要做好传统产品转型升级

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在各领域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其中交通领域是重要一环,特别是汽车产业。过去10多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引导下,得到了很好的培育发展,相关技术发展、市场培育和产业培养也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

在汽车“新四化”的推动下,汽车零部件传统产业迎来巨大冲击,原有多年积累的市场顾客、技术工艺、产业链等优势将逐步被削弱,温州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将面对汽车产业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困难与机遇并存。为此建议:

一是政府应引导企业做好现有“拳头”产品的精益生产和成本管控,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装备自动化水平,推进实施智能制造。同时,鼓励企业及早做好技术路线和产品规划,提早规划投入研发资源,研发相关产品。

二是针对在开发中需要的新技术和人才,应鼓励温州汽车配件产业链企业通过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或授权、引入人才、公司(个人)合作合资等方式和渠道解决,同时通过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将成果、人才转为温州汽车配件产业所用。

市政协委员、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项奕豪:

加大减碳技术研发投入,使企业获取发展新空间

“双碳”的背后是节能降耗,是新能源的利用,这关乎民生,也关乎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双碳”行动吹响集结号后,政府是引导者,企业是生力军,应携手聚势赋能,抓住发展机遇。为此建议:

首先,企业要加大减碳技术研发的投入。技术研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技术研发能够提升企业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降低能耗,实现碳减排。同时,这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其次,政府和企业均要加强碳减排队伍建设。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引进碳管理人才、培养碳管理后备力量。同时,企业应通过内部培训、对外交流等方式,打造一支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碳管理队伍。

再者,企业要抓住“双碳”的发展机遇,变“转”为“机”。20多年前,伟明环保就抓住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从填埋到焚烧发电的转变,成为国内领先的固废处理企业。在“双碳”背景下,企业也将在新能源产业上加快布局,开启业务发展的新赛道。

温都记者 郑俊杰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