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为南宋王朝奔走海外借兵的温籍宰相,为何鲜少被人提及

2022-03-31 14:59 掌上温州客户端 

南宋流亡朝廷可谓“命途多舛”,虽有文天祥这类英雄想要力挽狂澜,但也挡不住败亡的结局。

景炎三年(1278)宋端宗病死之后,他6岁的弟弟赵昺在广东被拥立为帝,改年号“祥兴”,期待命运能够给予一个好的未来。

赵昺像

但是事与愿违,在祥兴皇帝即位的313天内,局势毫无起色,他自己反而在四处奔逃,最后在广东崖山被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跃入大海,以身殉国。此时南宋流亡朝廷的另一位丞相正前往占城(在今越南境内),为行朝搬迁做准备。

陆秀夫像

至元十九年(1282),元兵攻取占城,这位丞相又奔走暹罗(今泰国)以图借兵复国,但并未成功,最终在异域忧愤而终。

暹罗的皇家舟船

这位右丞相便是出自温州的陈宜中,他也是温州最早定居国外的华侨之一。作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也是南宋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他的事迹却鲜少有人提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陈宜中画像

他被塑造成逃跑丞相,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宋史》载德佑二年(1276)二月,“大元兵薄皋亭山,宜中宵遁”。又载“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意思是说陈宜中在元军压境、宋朝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连夜逃走,后来又去了占城不回来。《宋史》把陈宜中定性为典型的逃跑主义者,并成了此后七百多年来史家批评的主要依据。

占城遗迹

《宋史》由元人丞相脱脱主持修撰,是一部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史书,但由于仓猝成书,使它在二十四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四库全书总目》也指出《宋史》“舛谬不能殚数”。

德祐二年(1276)正月,谢太后在元兵破常州而派陆秀夫等人求和不成后,曾欲举国降元,但是陈宜中是坚决的拒降派。《宋史》与《元史》皆有关于此事的记载,但是不同的是,《宋史》上记载陆秀夫等人奉二王入温州后遣人召来“宵遁”的陈宜中,而《元史》上并无“宵遁”。

二王和臣子跪拜在宋高宗遗留的龙椅前 余承信 绘

“乙酉,……宋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等挟益、广二王出嘉会门,渡浙江遁去,惟太皇太后、嗣君在宫。伯颜亟使谕阿刺罕、董文炳、范文虎率诸军,先据守钱塘口,以劲兵五千人追陈宜中等,过浙江,不及而还。”“宋幼主既降,其相陈宜中等挟二王逃闽、广,所在扇惑,民争应之。”“宋丞相陈宜中及其大将张世杰立益王昰于闽中,郡县豪杰争起兵应之。”

且生活于宋末元初的周密在《癸辛杂识》中也载有相似的情节:“陈丞相宜中与张世杰皆先一日逃往永嘉。次日,苏刘义、杨亮节、张全挟二王……,二王遂入括。既而陈丞相遣人迎二王,竟入福州。”

学者据此推测,“宜中宵遁”并不是求个人存活,而是难以执行太后的降元决定,与大将张世杰等人谋划带着“二王”另图兴复。事实如何已无从考据,但是从陈宜中存世的诗词以及与文天祥来往书信中或可窥探他的忠义与正直。

清代绘画中的暹罗人

最后在江心屿,他们奉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以龙翔寺建都元帅府,向天下发布勤王檄文。

曾与同学直言弹劾

倚权仗势的右丞相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今龙湾)人。一生为人正直,《宋史》称他“性特俊拔”。家境贫寒但才华过人的他“少精举业”,得入太学,颇有文名。

今鹿城区大小南门外巽山附近古称城南厢,因陈宜中曾居住于此而得名相儒坊。明嘉靖《永嘉县志》记载:“相儒坊,宋枢密林略、丞相陈宜中所居。”

《嘉靖永嘉县志》记载相儒坊为陈宜中居住地

相儒指博通儒学的丞相,宋时枢密使与宰相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宰相主政,枢密主兵,林略曾任同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副丞相,相儒坊就是因这两位丞相而得名。

宝祐四年(1256年),陈宜中和同学刘黻、林则祖、黄镛、曾唯、陈宗等人上书宋理宗,弹劾右丞相丁大全倚权仗势,最终被丁大全报复而削太学生籍并发配地方。这六位上书的太学生,被誉为“宝祐六君子”。在他们被削籍离开太学时,太学司业带领十二个学生为陈宜中送行。这次事件的组织者陈宜中、林则祖、刘黻、陈宗均是温州人。事后,丁大全还在太学立碑告诫太学生不要乱议国政。

陈宜中画像

开庆元年(1259)九月,丁大全被罢相,丞相吴潜奏请宋理宗将“六君子”召还临安。

景定三年(1262),丞相贾似道奏请免“六君子”省试而直接参加廷试,陈宜中考中进士,位列榜眼。从此他跨入仕途,一路由绍兴府推官、福州知州做到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枢密使兼权参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等实权高位,主政朝堂。

主政福州

“在官得民心”

陈宜中为官清正。咸淳七年(1271),他曾以显文阁待制的身份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尽管任期只有一年多时间,《宋史》评价他“在官得民心”。

明《宋史纪事本末》中关于陈宜中的记载

陈宜中主政过的福州,后来成了陈宜中抗元的最后根据地。千百年来,福州民间一直把陈宜中视为保佑一方的神明,把他当成爱民如子的偶像。

福州林浦古村建有“宋丞相陈公祠”,相传当年林浦村百姓听到宋军失败的消息,悲痛万分,后来建了宋帝行宫、陈丞相祠,并塑造了陈宜中像。此后,为逃避元政府的追查,将宋帝行宫、陈丞相祠改为社庙,坚持祭祀,并冠以“泰山”两字以为避讳,宫里所祀神像均影射南宋君臣,如以宋高宗赵构为泰山,并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均以神代人,以避元廷猜忌。到了清代,陈丞相祠更成为一座独立的祠庙,庙中塑有陈宜中及部下像。

陈宜中祠内的陈宜中塑像

据林浦民间传说:当年宋军撤离福州之前,陈宜中将多下来的军粮,挨家挨户地发放到当地老百姓手中。这些军粮,让当地老百姓吃了三五年。也许是这种缘故,闽人有“秉正公心包龙图(包拯),义重山丘陈宜中”的说法。时至今天,林浦人在元宵祭祀活动的仪式上,还有分米的环节,以为纪念。

   历代不乏为陈宜中

“平反”的文人学者

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在南宋灭亡后,将名字改为思肖(肖是赵宋的赵字构成部分),自称“大宋孤臣”。他所著的《心史》详细地记叙了蒙古灭金、灭宋的过程,记录了南宋爱国者的英勇斗争和卖国者的种种丑行,并分析南宋灭亡的原因。其中就写到崖山败后,陈宜中仍然出兵坚持抗元。

陈宜中题写的“平山福地”匾。陈剑秋 摄

宋元之际的学者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金华兰溪人,为金华朱子学派主要传人,人称仁山先生。他著有一首《广箕子操》,为世人所重。诗云:

炎方之将,大地之洋。

波汤汤,翠华重省方,独立回天天无光。

此志未就,死矣死南荒。

不作田横,横来者王。

不学幼安,归死其乡。

欲作孔明,无地空翱翔。

惟余箕子,仁贤之意留苍茫,穹壤无穷此恨长。

千世万世,闻者徒悲伤。”

据学者考究,这首诗就是为陈宜中而作。

第一句中的“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实指陈宜中等所活动的广东一带。第二句中的“翠羽”,为帝王的代称。“省方”,即巡视四方,实指皇帝逃到天涯海角,依靠陈宜中个人力量,宋朝已回天无力。第三句中的“南荒”,指南方荒凉遥远的地方,实指陈宜中要光复宋朝的志向未能实现,却死于暹罗(今泰国境内)。第四句中的“田横”,是秦末群雄之一,诗人借此赞扬陈宜中没有投降去封王封侯。第五句中的“幼安”,指生活于汉末避居辽东的管宁,这里赞扬陈宜中没有像管宁那样接受篡汉而立的魏文帝的征召归死故乡,而是坚持抗战到底。第六句写陈宜中虽有诸葛亮那样匡复中原始终不渝的志向,但国内已无立锥之地,无施展抱负空间。第七句的“穹壤”,指天地。箕子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中,因其道不得行,其志不得遂,“走之朝鲜”。陈宜中只有像箕子那样在他国怀念自己的故国,在天地间留下无限的悲伤。最后一句认为陈宜中的流风遗韵、悲壮故事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陈宜中纪念馆,位于永中街道青山村

在陈宜中的家乡温州,也有诸多对他的正面评价。温州已故历史学家胡珠生先生曾多次撰文为陈“平反”。胡珠生发现元朝著名史家黄溍写于1309年的《陆君实传后叙》,记载陈宜中参加了祥兴元年(1278)五月益王的葬礼,然后悄悄地离开:“五月寓梓宫于香山县,寻葬其地,上庙号曰端宗。陈宜中以宰相为山陵使,事毕,宜中一夕浮海去,莫知所之。”黄溍的记录之所以权威,是因为他曾看过邓光荐上交朝廷的《填海录》。邓光荐是陆秀夫托付海上日记手稿之人,其本人也是崖山海战的亲历者。

崖山海战示意图

他认为,史料证实陈宜中确曾乘船回国“欲往福州图恢复”,《宋史》所载“陈宜中入占城,遂不反”等记载明显属于未明真相的误传。其后回暹罗,见兴复无望,到崖山投海而亡。

元刘赓《永嘉陈氏世德碑》记其“万里沧溟,甘葬鱼腹”,称赞其忠贞不屈,“国存与存,国亡与亡,义重邱山,身等毫芒”。宋郑思肖称赞陈宜中、张世杰“二公忠烈动天地,德义感人心”。元刘将孙称赞陈宜中、文天祥:“亦惟是一二魁彦,流落颠沛,不跲不移,疾风劲草,以身殉之。微二公,岂不负科目哉?”

龙湾区青山陈氏宗谱里,陈宜中《又乞恩养病疏》与写给文天祥的信

编辑 | 凯哲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温州古代史》胡珠生

《他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又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陈宜中的温州踪迹》潘猛补

《<广箕子操>与陈宜中》潘猛补

《堂堂宰相成“逃兵”?——也谈陈宜中的品德》实晨

《末代丞相百年祭祀——走访福州陈宜中祠》林子周

《陈宜中岭南遗事考述》黄晓峰刘月莲

《试探元初流寓东南亚的宋朝遗民》苏尔梦

《陈宜中魂归何处再考辨—兼论宋闽冲郡王赵若和真伪》潘猛补

《暹国新探》余定邦

《宋末陈宜中行迹考辨》陈立群

《陈宜中研究二三题》张亚玲

《关于陈宜中占城回国的论证——兼评潘猛补先生<陈宜中魂归何处再考辨>》陈栗 韦栋

《宋末宰相陈宜中占城之行与赵若和家世》王頲 赵冉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