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来温州住哪里?宋代曾设“来远驿”专门接待海外番使

2022-03-31 14:27 掌上温州客户端 

10月30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以在线视频形式举行,通过网络二十个国家的领导人得以“面对面”讨论世界大事。但是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没有如此便捷的科技工具,当时的国际交往主要依赖外交使节来实现。

清光绪八年(1882)《永嘉县志》中《温州城池坊巷图》

2000多年前

我国就有两旁种树的“国道”

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彩绘《驿使图》为我们揭露了公元3世纪前后我国有组织的通信方式——驿传,它也表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

嘉峪关魏晋墓出土彩绘《驿使图》

自古以来,我国对交通建设十分重视,早在周代就有了两旁种树的“周行”大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而在道路交通基础上所建设的邮驿系统同样完备。《周礼》有记:“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在国家修建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路程都会有供过往旅客休息、住宿的庐、路室以及候馆,负责传递政府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官员等。秦汉时期,邮驿系统进一步完善,据《汉书》载,西汉共有邮亭29635所。

驿传人员所用文书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这是出自南朝宋山水诗鼻祖、永嘉太守谢灵运《游南亭》的诗句。据学者考究,谢灵运时代位于永嘉郡城之南的“南亭”就是今天温州市区的十里亭,而“旅馆”一词最早也出自此诗。

谢灵运

唐代

温州是两浙驿路的重要一环

及至唐代,馆驿制度已十分发达,全国驿路四通八达,上置规格不一的“接待所”,大者称驿,小者称馆。驿站设驿长,并配驿舍、驿田、驿马、驿车、驿船、驿轿等驿产,为各类文书传递、人员往来接待提供服务,朝廷每年会下拨一定经费补贴。县级由县令兼管驿事,州级则专设驿令或驿使。

古代驿站旧址

唐代时东出洛阳的四条驿路之一就途经温州,对于沟通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时的两浙驿路有一条干线、三条支线,其中两条支线也都能到达温州。

从杭州西陵驿出发,过绍兴、宁波,南下奉化、宁海、天台,由乐清入温州的这条驿路沿线风景绝佳,是唐代文人最喜欢走的线路。尤其是驿路北段,名人往来不绝,李白游天姥、元稹任浙东观察使,走的都是这条路线,大诗人孟浩然南下永嘉亦是如此。

乐清白箬岭驿路 薛文甫 摄

据光绪《乐清县志》记载,唐开元间孟浩然告别绍兴崔国辅,来温州探访挚友——乐城县尉张子容。别天台县灵溪驿一路南下,最后到达永嘉上浦馆。途中他对着漫漫江水写下了《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一诗,诗中就有“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的疑问。

光绪《乐清县志》中记载孟浩然温州访友

上浦馆,又名象浦馆,在今永嘉乌牛仁溪东南处,宋代时更名为“瀛壖馆”,“瀛壖”意为海岸,典出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周览倦瀛壖”一诗,后渡口迁到乐清馆头,瀛壖馆也随之搬迁并更名馆头驿。元代名横春驿,明初又改名馆头站。后因“馆”、“琯”方言同音,逐渐演变为琯头。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避金兵之乱,乘海舟溯瓯江而上,便泊舟于此。

夜宿上浦驿馆时,孟浩然写下《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一诗:

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邻蛟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乐清瑶岙驿遗址 叶君奋 摄

邮驿系统

在宋代成为正规官方机构

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沿驿路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休息时,赵匡胤与众将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足见邮驿系统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全国邮驿管理机构也因此由兵部掌管。

朝廷将邮件文书的传递和过往官员、宾客接待从职能上完全分开,前者称“递”,后者仍谓“驿”,兵卒代替平民承担邮递工作,设急递铺负责官方文书的传递,电视剧中骑马大喊“八百里加急”的就是急递铺的铺兵,召回抗金名将岳飞的连续十二道金牌也是由他们从汴京送往前线的。而官员、宾客往来则由“站户”以劳役形式负责接待,《清明上河图》所绘供人休息的脚店就是邮驿系统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图》里供人短暂休息的脚店

而不只是在军事上意义重大,对于诸国外交而言,邮驿系统也同样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两宋的外交制度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不同对象与外交层级而指定不同的外交礼仪,采取不同的外交方式。迎送就馆制度即是外交礼仪制度的重要一环,依凭邮驿系统在都城、沿边以及广州等港口设置对外驿馆,接待外国使节,其中交阯、占城、三佛齐等南海诸国来宋时便是由此类驿馆迎送。

宋代可以说是我国历代王朝中周边形势最为复杂的一个朝代,北有契丹、金,后又有蒙古;西北有西夏、回鹘;东北有高丽;西南有大理、吐蕃诸部。彼此之间,或战或和,使节交往频繁,另外和海外诸国及周边少数民族或朝贡或经商,来往亦甚密。因此,两宋政府在都城及其附近和地方州县设立了许多专门接待外使的馆驿。

温州设“来远驿”

招待外国使节

除国都内所设招待南唐贡使的怀信驿,招待海外番使(多是南海诸国进贡使节)的怀远驿、来远驿、瞻云馆、仁和馆,招待西夏国使的都亭西驿;招待辽、金之使的都亭驿、班荆馆,招待高丽、青唐贡使的同文馆外,在国境关隘、重要港口等地也设有相应的外事馆驿,其中招待海外番使的来远驿南宋时在泉州、广州、温州这类重要的对外港口城市均有设立,其中温州来远驿设于永嘉宜春门外。

此外,当时城区还设有“待贤驿”、“容成驿”等。外商抵埠,市舶机构官员亲自前往码头欢迎。外国商舶返航回国,市舶机构支送酒食,有时还设宴饯行。

泉州来远驿遗址

宋代时,温州对外邮路分为3路13驿:西北路通向括州界(今丽水青田)的,有永嘉县的白沙驿;东北路通往黄岩界的,有乐清县馆头驿、西皋驿、芳林驿、芙蓉驿、白箬驿、温岭驿;南路通向福建的,有瑞安县的来安驿,平阳县的前仓驿、松山驿。其中前仓驿、松山驿“皆自浙入闽之道”,前仓驿地处鳌江边上,至今留有梅浦、梅岙等地名。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冬,陆游从家乡山阴(今绍兴)出发,赴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在前仓驿写下《平阳驿舍梅花》一诗:

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半沾泥。

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

平阳古街,是浙闽通行必经的古驿道

据《瑞安市华侨志》的《大事记》记载:“明宣德七年(1432),瑞安于县城大东门外东安寺后建东安驿馆,以供外国贡使寓居。此前外方贡使来瑞,尽寓城中济民桥原驿馆。此二处驿馆为瑞安专供外方贡使寓居的最早处所。”

今鹿城区西部山福镇的“驿头村”,就因为宋时开始设在此处的“白沙驿”得名,经白沙驿西北行可抵青田。

温州现在还在沿用

邮驿计算距离的习惯

明初,朝廷依旧沿用了邮驿分开的制度,而随着沿海卫所的设置,朝廷增设了一批铺舍,按十里设一铺,“铺”内设有“铺兵”“铺马”,其中温州府总计有铺118处,铺司兵559名。也正因为这样大量的铺舍设置,温州百姓的生活也融入了邮驿元素。

南宋淳熙年间,温州知州沈枢发动民众整治疏浚温州到瑞安长达70多里的塘河。明清时期,官方通塘河漕运,在塘河两岸每隔十里就设铺舍一处,将塘河、馆驿大道和全国的漕运联网沟通。温瑞塘河主干长33.8公里,共设有七个铺舍,因而也就有了“七铺塘河”之名,而塘河边的一些地名也随之变化,如瑞安至平阳的塘河路边就有“万全铺”。

温瑞塘河梧田段

及至今日,铺舍、邮驿虽已废置,可老温州却还习惯用“铺”来计算路程,不同于现在常用的距离单位,上了年纪的温州人常常以走了“一铺路”,距离“两铺远”来形容路程远近。

编辑 | 凯哲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岐海琐谈》 明姜准

《温州古代居住与理水文化》丁俊清

《唐代两浙驿路考》华林甫

《温州千年邮驿漫谈》俞光原载《温州日报》

《宋代外事馆驿考》王文宾

《中国古代邮驿制度与传播》邹莹

《回到古代住旅馆》刘中才原载《北京晚报》

《宋代南海诸国使节来华驿馆考》王元林 马伟明

《从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看中国的对外交往》李连环

《唐代旅游研究》王玉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馆驿建置探论》廖生训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