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这位温州人写了一部“外贸交通指南”,如今成“海上丝绸之路”珍贵文献

2022-03-31 11:01 掌上温州客户端 

你若从异国留学归来,

该如何向你的亲戚讲述自己在他乡的所见所闻?

是用当地的风景名胜讲述他的历史?

还是用照片讲述自己的见闻?

还是用vlog来讲述自己的生活记录?

现代科技生活为我们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选择。

而在9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在广西生活了大约六年的温州文人周去非,东归后为了解答亲友们对于岭外风土人情的好奇,就撰著了《岭外代答》一书。

自南宋偏安江南后,政治经济中心逐渐移向南方。为了满足朝廷对战马、茶盐等资源的需求,也为了确保西南边境的安全,广南西路得到朝廷的重视,成为对外商贸交流的重要地域,当时的士子官商都想了解此地。

但由于地处偏僻,对当地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而且没有得到实时更新。直到南宋初期,出现了范成大所著的《桂海虞衡志》,以及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才揭开了广南西路的神秘面纱。特别是《岭外代答》,还记载了当时的南海诸国以及航海贸易,对于研究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非凡的意义。

岭南风景

虽为“代答亲故”

实则早已处处留心当地风情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周去非赴广西任钦州教授,这是他第一次到广西。“教授”是宋代的地方教育官员,州里的教授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教育局长,除传道授业外,还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甚至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是当地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周去非岭外采风图 陈学者 绘

次年周去非丁忧回乡,新任广西最高军政长官——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静江知府范成大依依不舍地写下一首《送周直夫教授归永嘉》,诗中将他引为知己。

青灯相对许儒酸,老去羁游自鲜欢。

昨夜榕溪三寸雨,今朝桂岭十分寒。

知心海内向来少,解手天涯良独难。

一笑不须论聚散,少焉吾亦跨归鞍。

周去非回温暂住后,于乾道九年(1173年)“再仕峤南”,这回他在静江府所属的古县(治今广西永福县西北古城)任县尉,后又升为静江府通判。

其实在《岭外代答》一书著成之前,周去非的好友、上司范成大在离桂赴蜀的途中已经写成了一部记录广西的志书——《桂海虞衡志》,而在《岭外代答》的自序中,周去非也明言是以《桂海虞衡志》条目为基础的。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

但是与《桂海虞衡志》每一条目寥寥几句话的描述不同,《岭外代答》条分缕析地记载了广西的军政设置、风土人情、衣食器用、香料珍宝、花草果木、禽兽海产、古迹灵异、边帅、法制、财计等诸多内容,计10卷20门,翔实程度远远超过《桂海虞衡志》。

《岭外代答》

《岭外代答》虽成书于周去非东归之后,但其实在他就任广西时已经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各方面事物处处留心。周去非在序中说:“盖尝随事笔记,得四百余条。”根据学者的推测,这四百余则笔记有将近10万余字,比《岭外代答》现有的篇幅更大。而且他所记皆为“疆埸之事、经国之具、荒忽诞漫之俗、瑰诡谲怪之产”,这明显是在为日后写志书做准备。或许自序中“异时训方氏其将有考于斯”,供时人与后世参考,才是他著书的真正动机。

绝不止于粗略记录

而是探询内在原因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详细地记载了南宋时期广西各类民俗,展现了广西独特而丰富的民俗生活。与普通志书不同,他的求风访俗并不满足于所见所闻,还探访询问或与专业人士探讨、追寻风俗习惯形成的深层原因。

《岭外代答·食用门·食槟榔》一条记载了福建、四川、两广一带喜食槟榔的习俗。他对于这酷爱吃槟榔的习惯颇为不解,询问当地人:“何为酷嗜如此?”得到的回答是,“辟瘴,下气,消食。食久,顷刻不可无之,无则口舌无味,气乃秽浊”。但对于众人的解答周去非仍不满意,他又就食槟榔的习俗及药理问题询问于专业人士———“尝与一医论其故”。

按照医生的说法,槟榔是既能降气又会耗气的食物,常食槟榔则耗气,继而又要不断地进食以降气,久而久之则形成了吃槟榔的习惯,但食槟榔并无益于预防瘴病。

对于谈之令人色变的南方瘴病,《岭外代答·风土门》做了专门解答,“南方凡病,皆谓之瘴,其实似中州伤寒”,认为瘴病类似于“伤寒”,可以医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他分析了南方瘴病流行的原因,并把瘴分为冷瘴、热瘴、哑瘴三种,介绍了治疗三种瘴病的一般原则:“冷瘴以疟治,热瘴以伤寒治,哑瘴以失音伤寒治。”并详细记载了治疗瘴病的较为有效的民间疗法“挑草子”法。

周去非从医学的角度,较为科学地解释了瘴病的病理及治疗方法,还批评了南人“不知医药,唯知设鬼,而坐致殂殒”的迷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世人对于岭南瘴气的恐惧心理。

记录南宋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全貌

与《桂海虞衡志》仅记广西风土人情不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还专列外国门记载当时海外诸国的各类信息。

宋元时期,由于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和各国之间的海外交通更加发达、海外贸易也更加频繁。亚非各国来华经商、贸易、传教、游历以及各国朝贡的船只遍布我国沿海各主要港口,而中国通往各国的海外贸易船舶,也不时出现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阔海面上,中外海上交通、海外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宋代主要远洋航路示意图

《岭外代答·海外诸蕃国》写道:“诸蕃国,大抵海为界限,各为方隅而立国。国有物宜,各从都会以阜通。”周去非按正南、东南、西南三个方位介绍了南海以及印度洋周围与中国有贸易活动的40余个国家,有安南、占城、真腊以及更远的大秦国、王舍城、天竺国以及大食诸国。其中比较准确地记述了20余国的位置、国情与航行路线,所涵盖的地域,起自广西邻境安南,南至阇婆、三佛齐(今印尼的爪哇、苏门答腊),东北至高丽、百济(今朝鲜半岛),西北至大食海(今阿拉伯海),西越印度洋、红海,至地中海沿岸,远抵木兰皮国(今摩洛哥)。由于上述诸国中有不少国家古代史料缺乏,因而《岭外代答》的有关记述更显弥足珍贵。

《岭外代答》中关于大食诸国的描述概况

为方便边境军民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小国的互通往来,宋朝时期在南方,特别是西南边境地带设立了专门的交易市场——博易场。广西凭借其“列于西南方者,蜿蜒若长蛇,实与夷中六诏、安南为境;海之南郡又内包黎僚,远接黄支之外”的地理优势,成为了当时中国与域外商贸往来的重要门户。

在《岭外代答》中就记载了当时广西的三个博易场,对货物品种、商贩身份、商品集散、贸易中介、官方收税等均有描述,是研究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事实不可多得的资料。

被海内外学者引述颇多

《岭外代答》问世之后备受关注,南宋以后记述海外贸易交通及外国状况的书如赵汝适《诸蕃志》、周致中《异域录》、汪大渊《岛夷志略》等,都曾征引乃至抄录《岭外代答》的有关条文。

及至近现代,《岭外代答》引起了很多国内外海交史专家、汉学家的关注。1977年,Al-mut Netolitzky将该书翻译为德文。

近代中西交通史、东南亚史等领域的重要论著,如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日本藤田丰八《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法国马伯乐《占婆史》等书在述及十二世记时,无不援引《岭外代答》,以为史证。特别是马伯乐考证越南李朝晚期(12世记下半叶)之政区,就全凭《岭外代答》所记;泰国泰中学会副会长黎道纲根据《岭外代答》考证了东南亚古代港口佛罗安在今泰国南部宋卡府乍汀泊稍北的越帕鸽;凡此种种,尤可见《岭外代答》之史料价值。

1911年,美国汉学家柔克义在他与夏德合译的《诸蕃志》导言中介绍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海上贸易交往时,把《岭外代答》几个部分进行了翻译,并给予高度评价:“选文部分无疑让我们了解了作者那个时代中国人一般所具有的关于蕃人世界的地理知识。值得庆幸的是,他留给我们那个时代世界自然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的观念,他的叙述是全面而完整的。”而像如此全面且完整的记叙是宋朝其他同类著作中都没有的。

编辑 | 凯哲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周去非与<岭外代答>考略》章志诚 应海龙

《岭外代答校注》杨武泉

《周去非与<岭外代答>》杨武泉

《论<岭外代答>对<桂海虞衡志>的内容借鉴》董灵超

《宋元时期海外交通考析》申海田 张明锋

《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马勇

《研究宋代中外海上交通及南海的史籍——评杨武泉的<岭外代答校注>》刘美崧

《从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看宋代南海海道的朝贡贸易》胡杨

《一个与众不同的贸易市场——<岭外代答>记述中的博易场》管丹丹

《从<岭外代答>解读宋代广西繁荣的商品贸易》郑天一

《从<岭外代答>看大食与南宋的海上交往》汪汉利

《北部湾经典著述<岭外代答>海外学者研究略评》林澜

《南宋士人眼中的广南西路——以周去非<岭外代答>为中心的考察》邵晨宁

《从<岭外代答>看周去非的实证精神及认识局限》温玉珍

《周去非——望洋兴笔的温州人》张声和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