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的《烟台条约》为何选温州开埠?原来开埠100年前英国就在窥伺温州

2022-03-31 10:51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15656

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一路败退。打开了中国沿海及长江门户的英、法等国并不满足,自19世纪60年代起,他们不断寻找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意图打开内陆的“后门”。

1874年,英国探路队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今云南德宏州盈江县芒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翻译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

英国借此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签订下《中英烟台条约》,也就是在此条约中下,温州与宜昌、芜湖、北海四处被增开为通商口岸。次年,温州正式开埠,建立瓯海关。同年10月,英籍怡和洋行318吨的客轮“康克斯特”驶进温州港。

《烟台条约》后的温州港

开埠百年前就已经被英国侵略者窥伺

其实早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国派卡斯卡特来华,要求扩大和中国的贸易。在英国政府给卡斯卡特的指令上写道:“如果中国皇帝允许划给英国一块地方,在确定地点时英国特别注意……靠近上等华茶的出产地——大约位于北纬27°到30°之间。”

温州全境位于北纬27°03′到28°36′之间,盛产茶叶。当地茶叶种植生产在唐代就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明代时温州所属的永嘉、乐清、瑞安、平阳及泰顺五县均产茶,是浙江的重要产茶区。显然在当时,温州已经被列入了英国政府的窥伺范围。

瓯江畔的温州古城

及至道光十二年(1832),英国侵略者派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商船——阿美士德号进行试探性航行,对中国沿海一带军事、政治、经济等情况进行侦查。根据文献记载,阿美士德号自正月廿五日从澳门出发,船长礼士专门测量河道和海湾,德籍传教士以替人治病为名在沿海口岸处传教,职员胡夏米则以贩卖洋货为掩护冒充船主,带领全船70余名船员进行调查侦查活动,并在沿途分发各种小册子,“责大清国官吏贪酷,致使远国怨愤,有必图报复意。自云距中国七万里,在粤贸易已经两百余年”。

阿美士德号沿着各个沿海口岸而行,历时3个月从澳门开到了上海的甬江口,其中5月18日至5月25日这八天,该船在温州的瓯江口外进行宣传。瑞安人赵钧在八年后读到他们分发的《英吉利人品国事略说》一册,感慨“其大意则在求通市也”。

市区华盖山及东城墙外 1877年英国驻温首任领事阿查理摄

偷偷掌握温州水陆舆图信息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温州地方当局更新绘就《温州全图》,据当时的知府于鼎培题识可知,这《温州全图》绘有玉环、乐清、温城、平阳、乐清、永嘉等地的水汛和陆汛,其中玉环、永嘉、乐清、瑞安、平阳一厅四县更是绘有水陆兼辖的舆图,重要性不言而喻。

1877年温州府城图

5年后,《浙江温标中营海汛舆图》、《盘石营城汛四至交界图》、《玉环地舆图》、《平阳营舆图》、《平阳营沿海界址图》、《乐清县舆图》、《大荆营水陆舆图》等7幅温州水路舆图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其内容涉及温州府瓯江口一带及各县沿海岛屿、山岭、溪流及清军温州镇标水师中营巡防的海汛界址。

这些地图都是官绘本,“纸地色绘,用象形法”,据学者估计是1841—1843年间,英国远征军司令高夫率军进犯浙江沿海时缴获的地方官府所藏官绘军用地图。此后,英国又取得了《浙江温州镇标右营陆汛图》、《浙江温州府瑞安县海图》并附图说《开洋图注论》。

除搜集温州地图之外,英国军舰还对温州港南北进口水道(大黄岙水道和沙头水道)进行测量并绘制海图。在温州开埠后英国瓯海关税务司那威勇呈给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的《1877年瓯海关贸易报告》中记载:“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国海军部最后一次勘测以来,进入温州港的水道似乎有所变动……”这意味着在1843年之前,英国就曾派军舰测量温州港口南北水道,绘制海图,掌握进港航道情况。

从积谷山俯瞰温州南门外 1877年英国驻温首任领事阿查理摄

温州的通商能力不仅被英国看重

除了英国觊觎温州的对外通商贸易的作用外,其他西方列强也对此虎视眈眈。在温州开埠之前,不少其他国家的商船也曾到过温州港。

在瓯海关报告中记载:从咸丰九年(1859) 到同治元年(1862), 有许多外国商船和宁波、福州商人勾结,驶进状元场一带,走私白糖等物,运出明矾、茶叶等商品。1859年,同时锚泊状元桥江面的外国商船多达17艘。次年,英国炮舰查获4艘在温州走私的德意志、丹麦等国商船,并将其押送到福州,扣押数月后才予以释放。

1933年民国城区地图,可见瓯江畔码头林立

一些海员或船上的其他人员,还曾登陆上岸游览,在寺院和公共建筑上涂写西文题词和布告。据一名在1860-1878年间9次来温州的外国商船船长称,“温州是沿海一带进货的最佳口岸之一,明矾、竹木炭、纸、木杆和大米随时可供”;有一次,他“在3日里日夜装卸货物”。

温州东门浦

放弃福州口岸而多次要求开放温州港

外国侵略者的窥觊并不一定会导致要求开辟温州为通商口岸,真实的原因还在于其他口岸的通商收益并不理想。

从温州城区遥望江心屿 1877年英国驻温首任领事阿查理摄

1844年升任英驻华公使的德庇时在《战时和缔和后的中国》一书中分析了1844-1847四年间英国在《南京条约》所开的5个通商口岸的贸易情况。

广州有所下降,厦门有所波动,福州最为糟糕,宁波毫无起色,上海增长显著。因此,德庇时不得不承认“福州港口的彻底失败和宁波港口近乎彻底失败”。于是主张“裁减宁波领事馆”,并反对“花更多的钱在福州府建立领事馆”。他想通过谈判,“从中国政府获得使用沿海的一个或者其他两个港口代替福州和宁波港口”。

开埠初期的江心屿

温州大致位于宁波和福州的中点处,同时位于上海及厦门两个相对“成功”口岸的中点处。加上温州港口便于商船“驶近贸易现场”的优点,不像福州港口那样“只能停泊在8英里以外”。因此德庇时认为要以温州来取代福州,并且是现实可行的。

若能开埠,就能实现英国人在苏、浙、闽、粤四省都至少有一个“良港”的规划。于是,温州便成为英国政府觊觎的一个重要目标。自此,温州开埠正式列入英国外交议程。

温州近代开埠史馆

1854年英驻华公使包令和美驻华公使麦克连共同提出修改旧条约,他们狂妄地提出开放中国全境,至少要开放温州等港,以及自由航行长江等要求;1861年,普鲁士驻华大使艾林波要求订约,并提出开放温州、基隆作为对外通商口岸;1868年,《中英天津条约》10年期满,英驻华公使阿利国公然提出修约内容——包括沿海增开温州、长江增开芜湖等10处商埠等要求。但是这些要求都并未通过。

直至1876年“马嘉理事件”爆发,中英签订下《烟台条约》才议定温州为通商口岸。1877年4月,英国领事馆在温州建立,温州海关(半年后改称瓯海关)也同时开设。从此,温州港的大门被英国殖民者打开,继宁波以后,成为列强侵略浙江的重要基地,温州成为半殖民地化的港口城市。

云南边境的马嘉理事件纪念碑

1877年4月10日,英国怡和洋行的康克斯特(Conquest)客货轮从上海运输棉布等洋货驶入温州港,首次开启了温―沪航线,这也是温州开埠后第一艘进行检验后进港的外国商轮。以后,温州口岸又陆续开辟了自温州通向宁波、福州、厦门、汕头、香港等沿海港口,南通、镇江等长江沿岸港口,以及日本、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线。

1877年瓯海关税务司公署近景

随着对外贸易航线的增加,温州口岸进出口贸易量迅速增加,同时,各国洋货源源不断地涌进温州。外国洋行(或代理行)遍设温州大街小巷。到了1900年,在温开设的英、美、德、日洋行已多达22家,形成了“瓯为海国,市半洋商”的局面。

编辑 | 凯哲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温州近代史》 胡珠生 著

《近代温州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瓯海关贸易报告与十年报告汇编》 赵肖为 译编

《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编

《今见最早介绍温州的西方文章——近代开埠史的难得史料》 张永苏

《1877年瓯海关贸易报告》 吕萌明 译   赵肖为 校

《近代浙江茶业变迁——基于宁波、温州、杭州口岸茶叶贸易的视角》 方芳

《温州历史上对外开放与温州人走向世界》 章志诚

《近代温州的开埠和港口的演变》 周厚才

《1877—1894年温州港的对外贸易》 蒋继瑞

《瓯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周斌 译   蒋艾峰 译   骆嘉莉 译   赵肖为 校

《清代温州航运业》 曾长新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