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早的外语学校是瑞安人创办,当地留学生温州数量最多,与这所学校不无关系

2022-03-31 10:19 掌上温州客户端 

开埠通商,新学传入,近代温州较早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使当时国内维新变法思潮在温州得到强烈响应。

进入近代,主张实事求是、面向社会实际的改革思潮勃发,尤其是在瑞安,民间流淌的务实思潮被激活了,且被弘扬和光大。

创办全省首家外语学校,建起温州属县中最早的电灯厂……小县城瑞安南堤的项氏家族兴办新式学校,经营实业,改善民生,推进早期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温州近代史中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族出“洋状元”与胡佛有旧

瑞安南堤街会文里因巷内的“会文牌坊”而得名,据乾隆《瑞安县志》记载,会文牌坊是为宋项公泽一门先后十八人登第而立。除会文牌坊外,当地还有大夫坊(表彰宋通议大夫项道生)、恩光坊(表彰南宋著作郎项模)、世美坊(表彰明工部主事项备)、双桂坊(表彰明项旻、项秉中叔侄联登进士、举人)等为项氏名人而立的牌坊。

会文坊构件之一,圣旨碑

南堤项氏是晚清大儒孙衣言、孙锵鸣的舅舅家。正如孙锵鸣所言,南堤项氏“世为城中望族”。民国《瑞安县志》中评价南堤项氏为“世为著姓”之氏族,“子姓最番咸礼仪自守”和“尝赞修志谱之以风远近”。

这是一个有着良好家风和悠久传承的家族,族中名人辈出,有多人被公派出洋留学,其中项骧更是得了“洋状元”的称号。

清嘉庆年间瑞安县城图 红点为项氏家族住宅位置

项骧(1879—1944),字伟臣,一作渭臣,号微尘,早年就读于由族叔项芳兰创办的瑞安方言馆,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李叔同、林大同、郭弼等同班,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

 1903年2月,项骧与马相伯一起在徐家汇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前身),意谓“中华曙光”,主要培养翻译人才,是当时中国第一所私立高等学校。于右任曾化名“刘学裕”入读震旦学院,晚年曾回忆说,学院“一时多人才,学长即项微尘先生也”。

项骧与家人

1905年,项骧赴美国留学,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科,4年后获硕士学位,次年得清廷留学生殿试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被誉为“洋状元”。

民国期间,项骧曾三度出任财政部次长,建立各项财政税务制度,为争取关税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不懈努力,受到政府明令褒扬。

1930年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大水灾,哀鸿遍野,项骧与美国总统胡佛有旧交,以私人名义致电华盛顿呼吁赈灾,获得救援。

项骧故居

创办浙江第一所外语学校

晚清民国,维新变革对瑞安影响深远,项氏积极参与兴办新式教育,以求培养新式人才,实现教育兴国。

项湘藻

光绪二十二年(1896),孙诒让、黄绍箕、黄绍第、项芳兰等9人发起创办瑞安学计馆;同年12月,项湘藻、项芳兰兄弟出资在瑞安城内范大桥项氏宗祠创办瑞安方言馆。

瑞安学计馆旧址

虽积弱已久,但是清政府依旧以“中心”自居,故而外国语言和地方语言一样,都被称为“方言”,瑞安方言馆实为教授外语的学校。校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两班,各招收学生25名,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为“洋状元”的项骧,以及郭仲宜、蒋咸平、项漱泉等知名人士。这是浙江省近代创办最早的外语学校,创办时间比京师大学堂还早两年,倡导学习数理化和外文,培养理科和外语人才。办学经费来自社会的募捐和学费收入,学费每生收50银元。

瑞安方言馆旧址

在课程安排上,方言馆专修通用的英、日语文,兼习世界历史、地理常识。孙诒让编写的《泰西史约》被采用为课本,捐赠的中外舆图也在教室中陈列。此外方言馆还聘请南京的施静山和上海圣约翰书院毕业的蔡华卿为外文专任教习。

辛亥革命以前,瑞安留学生在温州地区中数量最多,占了温州地区外出留学生总数的近四成,与方言馆的创办有关。

1902年,瑞安合并学计、方言两馆,创设瑞安普通学堂,后来更名瑞安公立中学堂,为浙江省最早的公立中学之一,孙诒让出任中学总理。

“永瑞号”小火轮首航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又称永瑞塘河,河网密布、容载量大,不仅是温瑞间水上运输大动脉,还是浙南内陆水运和瓯江、飞云江中上游山区腹地货物东运的主要通道。清初,温瑞塘河上载人运货依靠人力划桨的木船,如河厢、“尺四”、河鳗溜、“替船儿”等,船体小、速度慢,从温抵瑞要航行七至十小时,耗时耗力。

19世纪初,来自西方现代化的运输设备让航行于中国各水域上的木船、舢板无论在运力还是在成本上都相形见绌。光绪三十年(1904),孙诒让倡议:“振兴地方,输注文明,以开通道路,便利行旅为第一要义”,牵头永嘉、瑞安、平阳三县绅商集资创建东瓯通利公司。同年6月,孙诒让、项湘藻集资创办大新轮船股份公司,租用“湖广号”轮船经营航业,以飞云江为起点,行驶沪瑞间,但因乘客较少,货运有限,半年租期届满就解约了。

两年后(1906),项湘藻与兄弟项崧从上海购进小火轮“永瑞号”首航于温瑞塘河,开启了温州通航小火轮的新篇章。

温瑞塘河上的小火轮

该航道北起温州小南门埠,南至瑞安东门埠,全长33.85公里,沿途设7个停靠埠,拖带两艘客货驳船,每天来回两次,每次行驶四小时,运量运速却成倍提高,真可谓是“百里邮程一朝促”(张棢《哀河》)。

温瑞塘河通航小火轮

运量大、乘客多、速度快、运价低,“永瑞号”迅速成为温瑞塘河运输的主力军。1914年,永瑞轮船公司改组民营股份合作制,取名为通济轮船公司,次年购入汽轮,以竹签代票,进一步将航运业务扩展到飞云江的轮渡上,从而改写了飞云渡口依靠舢板木船摆渡的落后历史。不久,公司又开辟了飞云江南岸至平阳的内河汽轮航线,进而将温、瑞、平三地连成一片,对浙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瑞安通济轮船公司执照

温州小南门和瑞安东门两处轮船码头,都设有《项太守创设汽船公司》的碑记,详细记录了通济轮船公司创建的经过,成为项氏兄弟竭尽全力、振兴地方航运事业的历史见证。

瑞安海粟亭碑拓


1934年春,瑞安建海粟亭,纪念项湘藻创办公司购置汽船航行,以汽轮设轮渡摆渡飞云江。后来,项湘藻堂弟项荫轩继承公司业务,进一步开辟平阳至鳌江直达航线,促进了平阳、温州之间的联运业务。

1934年绘制的温州内河航运图,主动脉是项湘藻开辟的航线

建成温州属县中最早的电灯厂

除了将现代化的轮船应用在温州的水运交通上,项氏家族的族人们还推广了各种现代化的科技,使当时民众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便利。

1909年,项湘藻当选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致力于地方其他公益事务。1912年,温州建立起了第一家电灯厂——普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14年3月,温州城区第一次点亮电灯,但是当时除了城区外,其实其他属县都是没有电灯厂的。项湘藻希望在瑞安倡办电灯局,但筹办未竣就因病逝世。

项沇同

其子项沇同自日本东京留学归国后,继承父亲遗志,于1919年筹建瑞安南堤电灯厂,至1920年竣工。项沇同独资经营,属社会公用事业,选址瑞安县城八角桥边的踏碓巷,购置一台24匹柴油机和8千瓦直流发电机,请李毓蒙等安装机器,立杆放线。

项荫轩

1921年,南堤电灯厂建成供电,共16瓦灯泡500只,在旧温州各属县中最为领先。后由项湘藻堂弟项荫轩投资经营,改为南堤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夜晚发电供给居民照明,白天供给加生、同盛、泰丰三间米厂碾米之用。1922年,项荫轩在平阳龙河创办横阳电灯厂。值得一提的是,项家在瑞安、平阳等地的电业经营并未盈利,其公益性、开创性色彩更浓。

瑞安先贤项湘藻、项荫轩等人以兴办企业为基,联手合作推进地方实业发展,这种文化血脉、精神面貌在不断延续,20世纪80年代的温州模式和温州人精神,正是近代史上温州人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接力。

编辑 | 凯哲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夜明珠”照亮鹿城——温州城第一盏电灯》 赵家园

《是谁给温州“点”上第一盏电灯》 吴树敬

《瑞安项氏与早期现代化》洪振宁、吴树乔主编 瑞安市政协文史委编

《南堤项氏:诗书继世长》 施菲菲

《“飞云渡口竹签当票”到底多少年?》  沈洪保

《儒家风范 奕世流芳 瑞安项氏望族俊贤多》  陈之川

《项氏家族的文脉》 项瑞铮

《汽笛鸣塘河——温州通航小火轮》 周田田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