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从1955开始的,这是瑞安第一批到文成山区垦荒的知青收到的通知书……”这样的解说词,75岁的姜振尧对着很多人讲述过很多次,可每次说起来依旧是饱含感情。
他是瑞安市知青纪念馆理事长,牵头创建了这座讲述知青故事的纪念馆;他曾有过十年的知青经历,如今以弘扬知青文化为己任;他在知青馆当起义务讲解员,还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银发志愿者”知青团队,让知青精神继续发光发热。
现在,瑞安知青纪念馆入编中国博物馆名录、成为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纪念馆专委会首批成员单位。姜振尧获得过浙江省最美银耀志愿者、浙江省最美助力之星等荣誉,今年12月刚刚获评“浙江好人”称号。
对姜振尧来说,“精神不老,理想永存”,便是晚年生活最幸福的样子。
心中的情结,是坚持有所为最好的理由
1965年9月5日,姜振尧插队到瑞安飞云江南岸的云江公社,在这里,他每天早出晚归,与队员们一起干农活,度过了近十年青春年华。这段经历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孕育成浓浓的知青情结。
退休后,姜振尧曾担任瑞安市玉海知青协会副会长,2014年12月接任会长,他为弘扬和传承知青文化做过许多努力。
他和几位知青一起,在瑞安打造了一片“知青林”,知青代表亲手种下了“知青林”的第一批树苗,种下了瑞安知青对那段青春岁月的铭记和纪念。如今,占地30多亩的“知青林”依然郁郁葱葱地成长。
他筹划成立《瑞安知青》报编辑部,加强瑞安知青的信息交流和对外联系。他经常利用休息和晚上时间收集知青史料,编撰册子,审核报刊。到2021年12月,《瑞安知青》报已经发行了58期,并从第58期开始在知青馆官网上发布。
不变的信念,让努力变得更加有意义
创办瑞安市隆山知青纪念馆,是姜振尧退休后投入精力最多,难度最大,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刚开始,没场地,没资金,也有身边的人对他说:“退休了,养好身体,安心过好晚年生活,做不好反而自找倒霉。”但姜振尧毫不气馁,认定的事决意要办成。
组织力量,向全市知青广泛征集知青年代的各种历史资料;实地考察,在瑞安各个地点寻找合适的馆址;筹集资金,广泛发动知青群体和社会爱心人士。当时,姜振尧的爱人正在上海住院治疗,他上海、瑞安两头跑,在兼顾家庭的同时,一腔热血地把知青馆的事情坚持了下来。终于,瑞安市知青纪念馆在2016年11月开馆了。
姜振尧又义无反顾地担任起了义务讲解员,还组织了组建一支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银发志愿者”团队。志愿者除了负责知青馆日常事务和参加社会义工服务外,还积极参与了党建工作进民营企业、振兴乡村调研、一月一礼堂、党史讲座教育等社会活动。
如今,先后被温州和瑞安两级党政部门命名为11个教育基地的知青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也在姜振尧和他身边的知青们的努力中被传承和发扬。
“老有所为”可能是别人对姜振尧的评价,在他自己心里还有着“老有所乐”的成就。知青,这个在特殊时代产生的特殊名词,对姜振尧来说不只是近十年的身份,更是伴随他一生的信念。全心全意付出,姜振尧打造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幸福样本”。
温都记者 林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