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讯 “邻聚未来,温暖古城。”11月7日,温州设计集团“百年书签·红书签”系列活动暨“设计师红色思享会第六期”在书盒1670举行。来自市住建系统的工作人员与普通市民50余名,跟随温州设计集团优秀青年工程师李超与陈俊的脚步,聚焦邻里关系,聆听古城的变迁发展、保护规划与更新策略。
捕捉儿时回忆,在未来社区和古城建设中望见未来
从锦春坊的儿时记忆,到当下的物是人非。来自温州设计集团的优秀青年工程师李超以儿时的古城记忆,开启了此次“思享会”。李超说:“小时候的锦春坊,在街巷弄堂里可见大人们为生活、生产忙碌的身影,还有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场景。一间间四合院式老房子,赋予人们自由、开放式的生活模式。在不大的街头巷堂里,邻里之间亲如一家,而当下,曾经的这些记忆已不复存在。”
李超这段80年代的回忆,唤起不少听众的心声。大家不禁思索,城市的发展,古城愈发缺少人的生活气息与生机。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李超就历史街区更新与未来社区的打造,提出个人见解,讲述如何将古城未来融入当下城市建设。
未来社区,它是通过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科技之间的和谐来实现“让老百姓幸福”的新平台,实现从造房子向造家园、造生活的转变。“在未来社区与城市老城区的建设中,我们重在微改造精更新,以渐进式的方式推进城市改造。”李超表示。谈及如何实现记忆和精神的存留,李超以妙果寺商城的改造为例说到:“妙果寺曾经的门庭若市已不复见,但作为温州城区商业创新的起步,我们可融合数字化改革,借助图片、映像,将历史记忆活态展示,传承底蕴”。
在学习借鉴中,融合历史记忆与城市资源
百年来,温州城从一个小小的4.3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75平方公里,增加了整整64倍。温州古城的街巷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街巷变成了历史街区,传统的纱帽河也没了“河”。
作为另一名话题发起人,同为温州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优秀青年工程师陈俊,围绕如何进行古城更新改造,发表了个人看法。
2000年至今,温州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古城成为新城建设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陈俊表示,在城市更新中,古城街巷和院落的建设是关键。
街巷是社交场所,是人间烟火气的集聚地,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延续,而院落是人们对家的理想模型。陈俊以南京小西湖社区改造工程为例,讲述了我市老城社区改造的探索思路。他表示,在老城社区改造中,可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以“院落或幢”为单位进行征收或自主更新,通过制定微更新图则和工作流程,对具备建设条件的重点地块开展试点工作。
此外,陈俊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市望江路下穿工程,分享到:“在这个工程中,由于沿望江路第一排多层建筑切断了历史街区与望江空间的联系,同时,海坦山于瓯江视线通廊被众多多层建筑打断,我们计划从“山、城、江、屿”联动开发的思路出发,让历史记忆与城市资源有机结合”。
“历史地段的保护再生,需要政府、开发商、原住民等多方的形成共同合力。在立足古城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确定开发模型,整体规划、动态控制以及各方相关主体协调平台的建立等,以‘合力的思考’让设计变得主动”。陈俊补充到。
本次活动特邀嘉宾、鹿城区土地储备出让中心主任章凌志从老城历史革沿,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老城的历史,从政府角度,就安全、设施、资金、文化及管理等方面与大众展开分享与讨论。他以目前全市正积极推进的庆年坊与花园巷的品牌街区建设为例,强调了“打出文化品牌”在古城改造建设中的重要性。章凌志说:“要看得见历史,望得见未来,在融合未来中,提升人情味,塑造温州家园。”
温都记者 陈巧
网友评论: